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 130-140(第9/14页)
听着他们夸赞的话, 负责制作化肥的农家人原本因为种植弯下的腰背,现在挺得笔直笔直。
“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就是对的,就是好的。旁人都觉得我们农家人和田地打交道,和牲畜的粪便打交道, 便觉得我们低人一等。却不知没有我们这些农家人, 哪来他们的锦衣玉食?”
“能让粮食增产是多少百姓的愿望,是多大的功劳, 这事足以青史留名!”
“何止是青史留名,这和神农有什么区别!当代神农。”
青史留名是多少学派想要达到的终身目的, 真正能留下名字的却少之又少。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多少流派纷纷涌现, 争鸣璀璨, 但能流传至今的又有多少?
他们农家这些年一直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明明农业是全天下人最需要重视的东西, 却是最不为帝王和世家重视的。
而今终于等来了重视他们的人。
王怀玉倒是没想到自己凭借这一件事获得了农家的支持。但这也给了她思路, 既然凭借农业可以获得农家的支持,那对手工业的重视是不是也可以吸引墨家?
当下她便将招揽来的几位墨家学者召集在一块, 耐心的询问起他们关于岭南发展和手工业的看法。
相如何练着花白的胡子点头赞赏道:“岭南是我见过最重视匠人的地方,而且岭南已经舍弃掉了匠籍,不管是谁都能够学,学了也能凭借自己的手艺去挣钱,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而且岭南队匠人的待遇极好,我看有衙役开办的商行里就有匠人开办的家具铺,杂货铺等,这竟然是允许了我们匠人自己做生意,真是千古以来头一遭。”
士农工商一直是不可跨越的界限,他们这些工匠的地位也就比商人好一点点,但赚的远远没有商人多。现在他们的身份却是一样,而且还能自己经营,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当然这些改变可能会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事实也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
墨家农家都在岭南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希望。
听到相如何的说法,王怀玉有些得意的笑了笑,不枉费她多年付出的心血。
“相如先生要是觉得岭南不错,可以把亲朋好友也一起叫过来,岭南如今正是发展的时候,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
“如果你们对于岭南有任何建议,欢迎随时找我聊一聊,确实可行的话,我们可以在岭南尝试。对于能提出建议促进岭南发展的,岭南也不会亏待他。”
像相如何这样的人,除了工艺精湛,掌握大齐最先进的技术外,还是熟读经书,传承文化的人。
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珍宝,既然皇室和世家不懂得珍惜,王怀玉也不介意照单全收。
相如何点头,“郡主放心,岭南现在的发展非常适合我们墨家,我会传信给门派中人,让他们到岭南来的。”
不过现在大齐各地纷乱,很多墨家心中有大义者,宁愿留在当地守护百姓,也不会迁移他方。而这些就不是相如何能叫来的,因为这些人在践行他们墨家的理想。
兼爱非攻。
王怀玉表示理解,随即带他到岭南的各个工程地去查看,有需要查漏补缺的就查漏补缺。没有需要的就让他提提意见,看看在哪里建造水车,水利工程,挖水井等合适。又或者是他们建设的城墙,房子,水车有什么问题,如果有更先进的技术,也希望他能够教给当地百姓。
当然这一些都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王怀玉舍得给也尊重他们的技术,相如何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有那么自信的一天,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和先贤的理想能有真正实现的一天。
看着田间地头半山腰都是各种水利工程,水车,这一些用王怀玉的话来说属于机械的东西。对他们来讲就是墨家机关术。
这些东西能够发扬光大,并且帮助到老百姓改善他们的生活。相如何感觉到了理想和现实的融合。
“或许我们原来的方向就是错的,我们在以前经常去游说传播我们的学派,让人家跟着我们学习,但从来没有想过用我们的东西去为百姓改善生活。我们也成了纸上谈兵的人。”
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只是很少这样去做。或者说他们没有主动的去想墨家的机关术到底能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而现在王怀玉却领先他们一步,把真正理想和现实融合的实践之路摆到了他们面前。
“相如先生过谦了,你们和农家一样致力于维护百姓的利益,只是你们的想法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自然没有受到当权者的重用。
但是我不一样,岭南也不一样。这是一块契合你们理想的土壤。现在这里不光是农家还是墨家都能发挥你们学派的优秀思想,为岭南百姓造福。”
王怀玉说起农家制造的肥料带来的变化。也满是期待的看着相如何,“相如先生精通机关术,旗下弟子更是无数,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肯定能让岭南的科技更上一层楼。”
王怀玉现在最缺的就是改善农业耕种的条件。不管是琢磨了好几年才发明出来的曲辕犁,还是播种的耧车,还有很多她知道却没有创造出来的农具,都是现在岭南百姓急需的。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种地的时候只有有力的工具,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从耕种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才能投入到其他行业去,让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现在岭南还是农业占大头,未来一百年也将是如此。但是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有限的人手种植更多的粮食,是他们需要奋斗的方向。
王怀玉将相如何和几个墨家的巨头,放到了刚刚建成的技术大学里,做物理科的教授。
这个时候他除了单单教授制作机械,更重要的是弄懂其中的原理,并将它用到其他方面去。
而新选拔出来的那一批学子,今年也从各个县的书院毕业了,此时他们正好18岁,在父母师长的期盼或不理解下,背上自己的行囊奔往平河县技术大学。
平河技术大学只是王怀玉当时临时取的名字。它真正落成的时候,王怀玉亲笔题了名。
天工大学。
取于天工开物,巧夺天工之意。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谓之大。学识渊博,勤学好学,谓之学。这是大学。
这一所大学寄托了王怀英深厚的希望,它将是撬动岭南,撬动大齐科学的一个启蒙点。或许十年或许百年,她希望这个地方能有一天成为科技的前沿。
回想自己那个时代,因为科学技术落后而挨打的事情数不胜数。为了这里的百姓不在经受这样的痛苦,王怀玉无论砸多少钱都一定要把这个大学办成。
医学,化工,物理,农业是最先进驻的几个学科,这些学科的老师大都是从大齐官僚系统中拉来的。尤其是医学,一大半以上是来自太医院。
工作是由道家和农家组成,他们两个之间相互促进,在对世间万物的研究组合中,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而农家也要和墨家相互合作,制作出此时更符合百姓们需要的农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