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小皇子》 60-80(第29/68页)
纪凌并无意见,反正他早就说过。
只要不扰乱国内市场,随便他怎么折腾。
不过公子庆另一件事,算是让所有人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纪国出现第一家国有钱庄。
以前的纪国可以用金子兑换纪币。
但只是用来兑换。
现在直接全部规范起来,大小面额,存入存出,甚至还有官方借款单。
有了这个东西之后,纪国的货币更加方便。
这个钱庄还会掌握市面上价格浮动。
一两金子可以换多少纪币,纪币的购买力又是多少。
如果浮动得厉害,那就加以调控,趋向平稳,那大家就会放心些。
纪凌看着公子庆洋洋洒洒的计划书,差点把金融两个字喊出来。
虽然公子庆的字不怎么好看,但内容是真好啊。
他就知道,能把名士会都当做赚钱场合的公子庆,绝对有本事。
好歹也是上一次实至名归的天下四公子之首!
不过这件事较为特殊,最后纪伯,三位大学士,加上朝中能干的大臣一起琢磨,写出古代第一本金融书籍。
再加上参与讲学台的名士们给的想法跟建议。
纪凌感觉,他好像真的捡到宝了?
公子庆,不愧是天下四公子之首。
纪国这边的经济情况都抓到手里,纪伯“被迫”学习更多知识,他好好一个打架厉害的人,现在天天坐在宫室里批阅奏章,学“金融”知识,这像话吗。
除了公子庆管纪国经济之外,国子监的讲学台也大获成功。
郑锡对这事本就有经验,加上纪国全力配合,公子凌的很多注意。
以及这次把造纸术的浅层理论说出来,吸引天下大部分饱学之士过来。
国子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是非常欢迎,不仅有专门修的房子提供居住,更有每月发的俸禄。
只要成为纪国讲学台的老师,每个月定期讲一节课,两节课,都能收到这些东西,足够他们在纪国生活。
这种待遇让很多士大夫都停留下来。
特别是家道中落,在自己国家过得不好的人,很大一部分人有学识却没人欣赏。
没关系,纪国欣赏,纪国最明白你们!
至于留在纪国好不好?
公子庆这种喜爱奢靡的人都觉得好,其他人更是如此。
纪国国都今年虽然扩建了一圈,但内里的人还是非常多。
两步一个摊位,五部一处店铺。
天下间想要的东西这里都有,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除了有一点不好。
纪国国都是以前修的,那时候并行三辆马车的道路已经足够了。
可现在不行,人山人海,接踵而至。
要不是国都管理的规范,估计人会更多。
可偏偏大家都喜欢往都城主街走,虽然这里繁华热闹。
甚至那个祁国叫祁未平卿士的夫人,她们家开的酒楼分店也在这条街上。
大家都想去尝尝,谁让以前没见过贵族自己人出来开店的。
来了纪国国都,才知道什么叫繁华,什么叫热闹。
加上很多客商在国都买进卖出,大批货物从周边街道经过,那些货物琳琅满目,很快运往各地了。
这些东西给纪国带来财富,给商人带来金钱,还给远方的人带来快乐。
以前来过纪国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变化。
短短七八年时间,谁不惊叹纪国的发展。
没来过纪国的人,头一句便是:“以前谁说纪国是半个国家?”
别说郑国了,卢国也没有这样繁华啊。
昌国内里偏严肃,国君对吃喝玩乐管得严格,更没有这样的繁华的生活气息。
其中一位名士还说,走在纪国主街上,才发现世上不仅山野竹林有趣味。
人声鼎沸的闹市,同样带着有趣。
纪凌听了,专门让人给这位名师收拾一间主街附近的房屋,闹中取静,想安静家里有竹林,想热闹出门就能买碗水饭。
名士刚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到最后家里人来催,他甚至都不想回去,还写信让家人干脆搬到纪国。
这里日子再好不过。
大家也无一例外,从一日两顿变为三顿。
甚至下午的时候还能吃点果干垫垫肚子。
这种市井烟火气,足以吸引任何人。
估计名士自己也没想到,他冲着讲学而来,最后真的喜欢上纪国都城。
跟他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人。
每日清早起来,去纪国国都主街吃顿早饭,还有白面包子可以买,慢慢悠悠去讲学台,要么讲课要么听课要么交流。
中午跟好友们一起去酒楼吃炒菜。
下午纵情山水,谈诗论画,晚上趁着宵禁前,再去酒楼吃碗纪国特有的面。
这种日子,谁想回去!
而且纪国真的不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政务立场来麻烦他们。
如果他们想给纪国提建议,那纪国就听,不想提也不勉强。
这种单纯的,不夹杂任何政治色彩的讲学,是每个名士,士大夫都愿意看到的。
对比起来,郑国利用名士让他们站队,选储君,还有明里暗里的各方争斗。
甚至刚到郑国就分为两派,这里的环境太单纯了。
虽然也有人认为这样环境不适合讨论,因为各国争霸的局势在这放着,像纪国这样强行忽略这些局势,也是没有道理的。
毕竟局势客观存在,强行创造真空环境反而不好。
其中一位名士,有名的纵横家之一鬼烁而笑:“不争也是争。”
纪国的不争,反而达到争的结果。
以现在的结果看,你们不是都觉得纪国很好吗?
不过他说归谁,人还是留在纪国,甚至房子都买在另一个名士旁边。
只是那位每天吃吃喝喝的小说家房屋是纪凌送的,他要自己买。
小说家同样是现在的一个流派。
跟儒,道,法,纵横一样。
这位小说家华冶每天吃吃喝喝,考察风土民情,还有纪凌送过来的上好笔墨,还真的开始给纪国写话本。
他们写的话本,很能代表当地风俗,还能结合本地情况,将此处的民情传说结合,以简洁流畅的文笔记录。
纪国国都很需要这样的文化,更需要这样的话本流传到天下其他诸侯国,让来过的人想再来,没来过的人向往。
鬼烁同样看出公子凌对华治好的原因,再次啧啧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