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女的品格: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侍女的品格》 50-60(第15/21页)

秋进来,才起身,又让张姨娘仍旧躺着,道:“此事稍晚再议, 只等腊月初九一过, 看帅司的动静了。”

    又转脸与晴秋道:“你来的正好, 和姨奶奶说话解闷儿, 不可长吁短叹, 徒增郁结。”

    “欸!”晴秋应了一声。

    穆三爷径自披上外衫走了, 只留她主仆两个说话。

    张姨娘躺在椅子上仍旧面有怠色,况且不知正思量着什么, 又添了一抹怅惘哀婉之情。

    晴秋走过来, 因笑道:“原是今儿奴婢家里人上门来取粮食,还送给奴婢两个喜蛋, 虽说是微末之物,但到底有个喜意儿, 奴婢不敢独吃,一个给了姐儿,一个拿来孝敬姨奶奶。”

    张姨娘才回过神来, 问她道:“你有心了, 家里人都好喜蛋又是什么缘故”

    “托姨奶奶大福,家里上下都好, 喜蛋是奴婢嫂嫂前日坐草,生下侄儿之故。”

    “这确实大喜, 饥荒年月, 一颗鸡蛋何等珍贵,等会儿你开箱子, 拿出一条红袱来,再下回你见他们时,去小厨房要一篮麦子面,盖上给你父兄送去,就说是我下的汤米。”

    晴秋摇了摇头,却道:“这是奴婢省下孝敬您的,与他们有什么相干好像奴婢来一遭,专门讨这个礼似的,奴婢不依,况且奴婢往后不见他们了,哪里来的‘下回’”

    张姨娘看着煞有介事的晴秋,不禁抿唇笑了笑,道:“这又是何故,怎么见了家人一面,还见出气来了”

    “倒也不是气,只是别人都没福分见家人,单我有,既遭人嫌又惹人怨的,况且先刚一路走来,冯嬷嬷还同我说了两句话,我学给您听听。”

    说着,晴秋便将一路上冯妈的话尽数学给张姨娘听,又为解姨娘的闷儿,使出浑身解数,将冯妈佯装持重老成的那个款儿模仿得活灵活现,末了问道:“您说她是什么意思上赶着逢迎奴婢嚒,着实猜不透。”

    张姨娘想了想,道:“逢迎倒不尽然,不过欲与你结交之意尽显,你若喜欢,得空去春醒画堂坐坐也无妨,若应付不来,也就罢了。”

    “那便等等看,若果真她们有事故,想来不止这一遭,届时奴婢再请教姨奶奶。”她说完,便自去净了手,剥起喜蛋来。

    剥了壳的喜蛋破了一层白皮,流出绵密的黄油,引得晴秋低诧一声:“是咸的!”

    张姨娘低头一视,了然道:“想来是为着多贮存些时日,所以才拿盐渍的。”又打趣道:“这是柴门小户持家之道,你怎么还不知”

    晴秋努了努嘴,小声回道:“奴婢幼时在家,可从没捞着喜蛋吃过,邻里间相送,都入了奴婢兄弟的口,所以才不知道。”她捧着这颗咸喜蛋,十分可惜地道:“究竟是盐渍的,不能白嘴儿吃了,须得晚上配粥方可。”

    张姨娘指了指地上的方桌,道:“那里还有三爷刚带回来的蒸黍糕,你拿冬酿一拌,与我吃一点也就罢了。”

    晴秋果然见鹤漆方桌上有一碟蒸黍糕,拿玉盏盛着,晶莹剔透,便打开木橱,取出一坛冬酿,拿银匙舀了两勺,浇在糕上,又拿出一套张姨娘家常用的银镶玉的杯盏碗筷,一齐儿放条盘上盛了,来服侍张姨娘。

    只可惜张姨娘筷子只搛了一口黍糕,一星儿喜蛋,便推道:“我吃好了,你吃罢。”

    晴秋瞠目:“这是吃好了可别又是找着这一宗儿籍口,赏我吃罢!”

    张姨娘嗔睨了她一眼,便又拿起筷子,慢慢吃了起来。

    晴秋数着她吃了七八下,连忙阻止道:“也罢了,这黍糕咸蛋都不是好克化的,别停了食,晚上那顿又吃不下,何苦来的。”

    “祖宗,你到底要我怎样”张姨娘放下筷箸,瞪了晴秋一眼。

    晴秋端上一杯茶来,送到她手边,笑了笑,没说话。

    ……

    一时张姨娘喝茶小憩,晴秋收拾杯盘狼藉。

    却见鹤漆方桌上当中反撂着一封信,恐食水脏污,便要拾起收起来,正巧瞥了一眼信封上红签题字:“连州城西瑞昌大街穆宅勋三爷亲启,平安家信”——这是师傅张红玉的手笔,晴秋怔了怔。

    书信到底是秘事,姨娘不提,晴秋自然不能问,她将信拾起拿给张姨娘,张姨娘果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掖进袖里。

    恰此时,蕊簟进来道:“清净山上两个道长下来了,太太已经派人出去,还拿了五百贯会子钱。”

    张姨娘点了点头,吩咐蕊簟:“你从钱箱子里数出八百贯会子钱,一并都拿给道长,说三百贯算我们偏房的,另外五百算容姐儿的,还有一句话,说‘这是我们捐资纳福的钱,只凭道长是修宫铸殿,还是赈济饥民,都请便’——你照我原话,一字不差地说去。”

    蕊簟忙应了个是,从钱箱子里拿了钱,给张姨娘看过,才出去。

    等她走后,晴秋才蹙眉道:“姨奶奶,这是何故,又要捐资嚒倒不是奴婢见识短浅,只是连奴婢见着的,算起来也捐出去万八千贯钱,就是再有钱,也不是这么个花销法儿啊,况且也不是长久之计!”

    “好丫头,难为你有这个话儿,”张姨娘抚着晴秋的手,摇头叹了叹,道:“我何尝不曾也这样愁过,思虑得彻夜难眠,可也没别的法子,饥荒是看得见的,饥民遍野哀鸿载途,咱们家还算略有家资,在这个紧要时候自然是要敢当人先的。”

    晴秋思忖片刻,闷闷地低下头。

    张姨娘见状,浅笑问道:“怎么了”

    晴秋忙道:“没甚么,奴婢只是惭愧。从前奴婢在家时,家里贫苦,也是缺衣少穿,每每走到高堂大户门前,只恨他们穷奢极侈,锦衣玉食,但凡他们怜贫惜弱些,老天爷有眼,也不至于叫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可自打进了府上,奴婢的心竟变了……说句僭越的话,若换做奴婢主事,叫我施粥放衣裳也就罢了,才不会再三再四拿出那么多钱来。这都是实打实的钱呐,也都是走南贩北赚来的,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以惭愧不已。”

    张姨娘听了,闻言也是思忖半晌,才叹道:“你是天生一段赤诚心肠,既做了人家的奴婢,自然心里都是主子。况且你的话也是世心人情,不说你一个贫家子,就说那一等一富贵的人家,又有几个果真‘怜贫惜弱’的你老爷是信奉白圭弦高陶朱公之流,他们无不是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之辈,是以仿效先贤,在家国为难之际略尽绵力罢了。再者,这些施出去的钱财都会千百倍回来的,这是为商经营之道,只有悟得的人,方能明白。”

    晴秋若有所思,道:“果然奴婢没悟,姨奶奶说的这几人,奴婢只知道陶朱公,还是听从话本上读过他和西子娘娘的故事。”

    张姨娘笑道:“你那多是话本附会,不过既是话本,也曾写过陶朱公三散家财的故事罢”

    晴秋忙道:“可不是,陶朱公三散家财,可钱财就像是长了脚似的,全绕着他打转!”

    “正是这话了,人的名字树的影子,他乐善好施的美名传出去,纵然千金散尽,也有还复来的时候。”

    张姨娘停了一停,又笑道:“不过,这终究说得浅薄,其实经商之道,连我也参的不够,都说商人重利,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可若只是一味逐利,忘却仁义本心,却也是走不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