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70-80(第14/21页)
将人收拾了下,又拿来薄被将人裹了起来,直接背上人就出了门。一套做完,还没超过一盏茶的时间。
人命关天,他也没空摆什么架子。
嵇春生背着人,道:“你给我们指路。”等他们两人出们,已有四个衙役已经在后门口集合了,其中更是有人背上了药箱。
小少年蓦地安定下来,总算不再着急,指路之语说得简洁清晰。
一群人在小少年的指引下快速向着一个方向狂奔而去。
怀翼县不大,人口流失严重,是以留了不少危房老房无人住,平日里没人关注这些老建筑,但也不会有人非要去推平它们,是一些乞儿和流民的常居之所。
嵇春生在距离县衙不算远的一处河边危房里找到了一个正在发着高热的妇人。
少年急了:“快快,这就是我娘,大人,求您救救我娘。”
嵇春生点头,衙役们更是很快地冲了上去。
如今深秋的夜里,此物无甚外物,这妇人更是衣衫单薄,估计是冻到累到了,难怪发起了高热。
他们来的还算及时,是以一副药强灌下去,妇人的状态就平稳了下来,手下一个衙役又将带来的薄被也盖了上去。
众人齐齐松了一口气。
直到这时候,嵇春生才招呼了手下人,过来处理小少年手上的伤。
一片安静松弛下,他的声音响了起来:“谢谢大人愿意救我们,我叫季时序。‘残蝉噪晚,素商时序①’的时序。”
嵇春生的眉头微皱。
谁家给孩子取名摘取这么凄婉的词?
“行,我的年纪喊你一声季小子不过分吧?”嵇春生并没有接过名字的话茬,但看向了他的腿,“你的腿?我也找人帮你看看?”
季时序笑着否决了:“谢谢大人关心,但我的腿从很小时候就这样了。”
“大人,我的季,是淮南季家的季,不过是旁支,不是本家。”
嵇春生点头,难怪这孩子能在残疾的情况下活下来。
淮南季家,当地商贾巨头之一,靠着棉花发家,从种植棉花、生产棉布到销售出去,他们家有着完整的产业链。甚至因为拥有的棉花田数量之广,有‘季半城’的称号,即半个城的田地都是他季家的。
季家本家并不在怀翼县,但这边也有一个分支,估计这两人是那里的人。
嵇春生看着躺在干草堆上面色苍白的妇人,道:“那我帮你们联系季家?”
季时序脸色大变,连连摇头:“千万别大人,我们千辛万苦才跑出来的。我,我们,那个,告状!”
他一着急,语言就不流利,开始结巴起来。
嵇春生若有所思:“你们是来找我告状的?”
季时序连忙点头,眼神激动,不过很快又一道虚弱的声音想了起来。
“是的大人,民妇协儿子前来求见青天,求大人为我等做主。”
周边的人一同将视线转向干草堆上的人。
妇人面上还有些苍白,但比最开始要好了不少,显然是已经弄清了现在的状况。
“也谢谢序儿,居然帮娘将大人带了过来。”这一路她虽明确告诉了儿子她们是去找县衙告状,但是她这不争气的身子,却在半路倒下了。
也不知道序儿是怎么拖着半边身子请来的各位大人。
嵇春生点了点头,却阻止了她们继续说下去,而是问道:“既然醒了,那我们带着你们换地方?这危房实在不是能养伤的地方。”
母子两一致点头,同步感激地看着一众人,季母更是强撑着想要爬起来行礼谢恩,却被那个给她盖被子的衙役一下子摁了回去。
嵇春生不在意地摆手:“行了好好养病比什么都重要,这夜半三更的,快些回去才最要紧。”
这母子两人一病一残,嵇春生跟来时一样,将季时序抗上肩头放进马车,而季母则是被人搀扶着坐上了马车。
注解:①出自柳永《竹马子》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第77章
将两人都安置好,嵇春生刚准备退出车厢,却被这一大一小死死拖住袖子。
“大人留步!”
两道叠声成功让嵇春生住了脚。
“行了,说吧。”他叹了口气坐了回来。
县衙的马车并不大,塞了母子两人后再加个他,实在有些拥挤。
嵇春生本来是想着将人拉回去后再问话,却没想到这二人这般着急。
“非有意为难大人。”季母紧张的心绪稍稍缓解,她的面色仍旧苍白,但却字字坚定,“民妇这里有件事,实在事关重大,若是有可能,希望能够,上达天听。”
嵇春生骤然抬头,眼神直射而来。
这句‘上达天听’说完,季母像是豁出去了般,神色平稳下来,流畅开口道:“大人知道那‘工秀才’考核吧?前些年有人靠着一柄改良硬鬃毛牙刷,拿了个工秀才的名头,这事儿还上了报纸。”
嵇春生点头,官员都有配额报纸的,他自是知道。
“我与我儿会在这深秋寒夜躲进险处,只因为我改良发明了个大件,算我自夸,这东西让人当上工状元都不为过。”
嵇春生的眼神陡然严肃了起来。
季母没听见答话也不在意,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想来您应该也知道那前朝纺织大家黄道婆①。”
嵇春生点头,他是知道的。
黄道婆,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人称‘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这是一代大家,她改进纺织工具,总结织造技术,制造出擀、弹、纺、织等一系列专用机具,着手改革创新出的工具被沿用至今。
如今民间能有这么多各种花纹的棉织品,她有不世之功;至今琼、沪两地还有乡民为其立黄母祠奉祀呢。
季母轻声唱了起来:“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②”
这童谣唱得就是黄道婆的纺织技术。
过去的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而这三锭棉纺车,已经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操作也很省力。
如今各地流行的纺车几乎全是这种纺车。
“黄婆婆制造的三锭棉纺车,较之过去,纺布速度提高了三倍;而我改良的新纺纱机③,最低也可提高八倍。”
“此话当真?!”嵇春生的声音猛然高了起来。
他是基层官员,又不是不事农桑的纨绔子弟,种田和纺织都是百姓讨生活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这种植棉花的淮南省。
最低都有八倍啊!
这什么概念,至少每台纺织机能省出2.5个劳动力出来,若每台纺织机都能如此翻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景象真正能够实现!何愁天下寒士衣不蔽体!
话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