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240-258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风起长安》 240-258(第12/28页)



    “此人的文章,朕在省试也见过,二千文章,唯此一卷,朕过目不忘。”李忱说道。

    考官们惊奇,虽说殿试与省试都是皇帝亲自出题,但题目并不相同。

    “朕记得的不是文章,而是人。”李忱又道,随后便提笔在皇榜上写出了三个人名。

    “从本朝始,进士揭榜改为宣政殿进行。”李忱看着礼部众官员与宰相道。

    “宣政殿?”众人错愕,因为宣政殿是常朝之殿。

    “科举之制,乃为朝廷为国家选士,朕希望自本朝之后,能得到重视。”李忱又道。

    “圣人是想…”

    “没错,朕要让科举取代门萌。”李忱道。

    众臣们脸色阴沉,但却不敢言语,因为察事厅的眼线无处不在。

    继英宗之后,仁宗与新帝对察事厅越发重用,成为了百官都惧怕的新酷吏。

    “揭榜当日,朕会亲临宣政殿,临轩唱名。”李忱又道。

    “圣人亲临唱名,会不会太过于娇纵这些士子。”有宰相担忧道,毕竟当朝只有大制命与参加国家大典时天子才会临轩。

    “朕就是要告诉世人,朝廷对此制的看重。”李忱说道,“世家垄断朝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士庶,皆可靠读书改命。”

    “国家也要不遗余力的兴办教育,让天下百姓都能够读书。”

    “教化才是强国之道。”

    宰相们还想说什么,被李忱强塞了回去,“好了,都去准备吧。”

    “喏。”

    几个老臣从大殿内退出,纷纷摇头,“北唐,要变天了。”

    “圣人此般做法,废吏部复试,增殿试,是将门生挪于天子名下。”

    “从今往后这科举,便只有天子门生,与新旧朝臣,再无瓜葛。”——

    ——长安殿——

    劳累了一天的李忱,从步撵上下来,通传声刚刚响起,李钰就飞奔出殿,跟在身后的,还有弟弟李汶。

    “阿爷!”李钰扑进父亲怀中。

    李忱顺势将其抱起,李汶作为吴王恪的嫡长子,只比李钰小一岁,其性格有些内敛,加上李忱更偏爱长女,于是就变得谨小慎微。

    “圣人。”李汶弓腰叉手。

    李忱点了点头,便抱着李钰踏进了长安殿,刚入殿就闻到了一股糊味儿从殿后飘出。

    “阿爷,今日阿娘说阿爷每日都在前朝操劳政务,就想亲自下厨,给阿爷做好吃的。”李钰向父亲说道。

    闻到味道后,李忱哈哈大笑,不用女儿解释,李忱也知道厨房中忙碌的是谁。

    于是她拉着儿女来到后厨,只会架篝火烤肉的苏荷,被这难烧的灶火熏了一脸黑。

    好不容易生着后,却又没有控好火候而糊了锅,见李忱过来了,苏荷强颜欢笑道:“马上就好了。”

    李忱走到灶前,将那柴火捣拾了一下,火便立马变得温顺了。

    “大将军掌万物,唯独不会掌勺。”李忱笑了笑。

    苏荷鼓起嘴,“嫁你之前我就说过,我不会琴棋书画,也不会烧火做饭。”

    李忱起身,从妻子手中接过勺子,“娘子只管提刀纵马,这些琐事,就交由你的夫君来做吧。”

    李忱劳累了一天,苏荷本想拒绝,但看着李忱认真的模样,于是就在一旁认真学了起来,“今日可还顺利?”

    李忱点头,“进士人选有一百八十人。”

    “可有你钟意的?”苏荷又问道。

    李忱再次点头,“此人的文章风格独特,其见地,七娘看了,应该也会喜欢。”

    “我可与读书人说不上话。”苏荷说道。

    李忱抬起头,“我当初在朔方,也是一副书生模样呢。”

    听到这儿,苏荷羞涩的脸红了起来,“我当初可没有…没有什么目的。”

    “哦?”李忱撇了一眼,“那娘子为何脸红。”

    李忱的话,让苏荷不禁想起了当年,父亲苏仪在太守位已经多年,始终不得升迁,中年不得志,于是便想通过联姻的方法来换取仕途,恰逢当时天子的宠臣,陆善之子正在追求于苏荷。

    父亲心中的盘算,苏荷又怎会不知,而李忱出现的刚刚好。

    苏荷虽久在军中,却也知道世家子弟的家风严谨,而李忱的容貌穿着以及谈吐,皆非普通人。

    又身患残疾,苏荷便在那时,动了一丝不该有的心思,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在筑场之上,苏荷会在万人围观当中,单独与李忱对视一眼。

    这也是当时苏荷所回复孝真公主的原因,私心,人皆有之。

    “天下间哪有那么多偶然与巧合。”苏荷看着李忱,满心欢喜的笑道,“能够成功的预谋,一定是上天早就已经安排好的命中注定。”

    李忱抬起眉眼,温柔的回笑,“当然。”

    作者有话说:

    殿试过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典礼——传胪

    不过传胪始于宋代,之前写的书中有提到过,就不一一赘述。

    唐朝的选仕制度有三个,门萌入仕,流外入仕,科举入仕,很显然,门萌会占据很大一部分,因为唐朝的科举,每年取士只有二三十人,而且世家子弟占据了七成。

    第249章 风定长安(二十三)

    ——长安城——

    礼部官员拿着一封文书, 在贡院念道,随后又将其张榜公示,“圣人重科举, 凡通过省试参与殿试者, 皆入大内宣政殿,按位次听候揭榜, 届时,圣人将会御临唱名, 谓之传胪大典,此制本朝始,永无更改。”

    “特令, 一甲前三人, 着释褐公服入殿谒见。”

    此消息一出,全城沸腾, 尤其是通过了省试的寒门考生。

    “圣人取消吏部复试,改由殿试入仕,今后再也不用看考官的脸色, 对我等寒门子弟, 乃是天大的好处。”

    “此番揭榜, 竟能在宣政殿进行,圣人还会亲临, ”众人对皇帝重视科举的程度感到震惊, “古往今来,读书人无不向往登科, 可登科后, 也未必就能进入宣政殿, 满堂朱紫, 岂容小小青衫,更何况我等白衣。”

    “临轩唱名,究竟是什么样的?”众人看着公告,纷纷好奇道。

    “听闻如大制命,文武百官皆会齐聚。”

    “能在宣政殿这样的地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喊出名字入殿登第,有此殊荣,怕是比当了相公还要让人兴奋。”所有考生都被这一改制所吸引,纷纷期盼着揭榜日的到来。

    比起以往在宫门前张贴黄榜,显然天子御临,百官陪同,更让他们激动。

    “殿试过后,我等皆为天子门生,圣人如此看中我等,今后定要努力报效国家,为君王分忧。”

    “对,说的在理。”

    在完善科举之制后,天下读书人对于难如登天的科举选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