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240-258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风起长安》 240-258(第11/28页)


    听到呼唤,孝真公主全身颤抖看着李忱,见李忱身上的黄袍,以及那张干净的白面,遂将其当成了李淑,于是扑到她的怀里,大哭了起来。

    “是我错了,是我不好,是我错了,不要不要…”孝真公主揪着李忱袍服,力气很大,嘴里反复念着同样的话,似是忏悔。

    对于不再正常的人,李忱的恨意全消,然而孝真的悔意来得太晚了,所有的不幸都已经发生。

    “我不该偏听他们的话,我不该,”孝真公主卷缩在李忱怀中不停的说道,“是我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是我,都是我!”

    说着说着,她便抓狂了起来,手脚与身体仿佛都不受控制,抓着李忱的胳膊便用力一掐,“是我,是我!”

    丹凤眼里的眸子,早已经没了光,整个人都仿佛一具行尸走肉。

    李忱吃了痛却没有反抗,孝真公主的苦难,是老皇帝所致,她伸出手,轻轻抚拍着孝真公主的背,柔声安慰道:“没事的,没事的。”

    这样的语气与动作,像极了李淑,让孝真公主彻底将李忱这个“弟弟”当做了自己抚养的侄儿。

    渐渐的,孝真公主平静了下来,也许是因为疲倦,让她慢慢卸去力气,闭上了眼睛,“不要走,不要走。”

    等到孝真公主睡着以后,李忱将其抱起,送回了榻上,临走时,还被扯住了衣裳。

    李忱挑眉,“你的回应,若是能够早一些,小淑她…”

    李忱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随后离开了孝真公主宅,马车内,她掀开车帘,最后看了一眼宅子,“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

    作者有话说:

    这是孝真公主的结局

    张贵妃的结局依旧是开放式哈,合理即可

    第248章 风定长安(二十二)

    ——贡院——

    篆香在一点一点燃烧, 作试的举子们在自己的号房内盯着卷题冥思苦想。

    作为新君登基的第一榜,这些寒窗苦读的举子,无不想登科入仕, 成为新朝肱骨。

    所有人都明白, 新君登基,必然想要扶持自己的心腹, 那么这些刚刚踏入仕途的新人,便是最好的选择。

    考策论当日, 一绯一紫两名主考官,对桌而立,“崔相, 请。”刘曾儒弓腰道。

    崔裕接过钥匙, 将匣子打开,取出里面的信封, 而后置于一众从考官前,以示意密封无误。

    最后再接过小刀,将信封拆开, 取出里面的题目。

    崔裕与刘曾儒定睛一瞧, 不约而同道:“坤?”

    皇帝所出之题,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将试题分卷誊录, 而后分发与众举子。

    “策论开始!”从考官敲响报时钟, 命人点燃香篆。

    举子们收到试题也都纷纷惊愕,考场上一片哗然, 巡逻的考官遂训斥, “不得出声喧哗, 否则以舞弊论处。”

    严厉的警告刚刚说出, 考场变得一片寂静,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考生们看着白纸上的黑字,都犯了难,“圣人以坤为题,究竟何意?”

    “坤有卦之意,乃八卦之一。”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於地也为黑。”

    “上以八卦之一的坤为题,必是以为地、为母而考众生。”有举子猜测道。

    “乾为阳,坤为阴,帝为乾,后为坤,当今国母乃是于国朝有再造之恩的镇北王。”

    “难道圣人之意,意在皇后殿下?”

    坤之一字,其意深广,数千举子便从新君登基后的所为以及作为亲王时的事迹来揣测圣意。

    “圣人娶妻多年,而今至而立,仍只有一位发妻,且并无子嗣,宫中未曾传出天子要纳妃的消息。”

    于是又有一部分考生将试题引为皇后苏荷,并以此作答。

    作废的纸张被捏成团子丢弃在号房内,考生们一个个眉目紧锁。

    随着一声钟响过后,持续了整整三天的贡举终于结束,贡院的锁也被打开。

    书童与伴读们前拥后挤的呼唤着自家主人,“郎君,郎君。”

    从贡院出来的举子们神态不一,“今年这策论的试题,真是奇怪。”

    有的考生出来后拉着好友跑到酒楼吃酒解闷,对于今年的考题也是一阵埋怨,“莫不是圣人随手写下一坤,让我等举子,挤破了脑袋也没有想明白。”

    酒楼里坐着同样从贡院出来的书生,面容清秀,举止儒雅,“既是字便有意,既有意,当然可解,考生们看得是题,是字,可君王却不是。”

    “君王坐拥天下,心系万民,其目光长远,一字,便是众生。”那书生喝着茶从容的说道。

    “众生?”几个围桌的考生一惊,“难道圣人以坤为题,说的是天下女子?”

    “古往今来,策论无不是论治国之道,岂有以有妇人为题的。”考生们挑起眉头,感到不悦,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想到此,那答案自然也就偏差了。

    不光是这几人,数千考生中,近九成的答案,都是以《易》卦中的坤作答,并由此扩展成治国之论。

    “治国?”那白面书生冷笑一声,“何为国,又何为家,难道妇人非国人,妇人非家人吗?”

    “阴阳不可失,乾坤不可缺,天下若是失衡,国运必然向下。”书生又道,“诸君由妇人裙下而生,却又从未将之纳于天下之中。”

    这些修习儒家的书生们,从未将妇人与治国联系在一起,白面书生的话,一语惊醒,于是纷纷惭愧,“我等只见舆薪,却不察秋毫,只会一味空谈,惭愧,惭愧啊。”——

    ——大明宫——

    誊录编号的试卷被送往礼部由考官们选评,而原卷则被封存了起来。

    在考试结束之后,李忱又下令要亲自阅策论,于是数千份策论就被送到了御前。

    “贡院呈,二千一百份策论,请圣人御览。”

    这些策论都是由誊录院的抄手所誊录的,誊录卷与原卷都编排了同样的数字,以防止考生与考官勾结。

    整整二千份策论,李忱在紫宸殿评阅了多日,最终从二千多人中选出了三百余篇。

    最后交还贡院,由主考官继续评定,最终确定了取士名额,二千举人,只有不到二百人通过省试。

    通过了省试,便意味着登科,因为殿试只是由天子亲试,并重新评定名次,钦定状元人选,而不会黜落。

    “圣人改制之后,今年参试者,比仁宗英宗朝的总和还要多,取士如是,供有一百八十一人通过省试。”两名考官将十份卷轴呈上,这是通过殿试之后,重新评定的前十人选。

    通过省试加殿试重重筛选,这十人毫无疑问都是才学最优者。

    李忱从十卷文章中仔细挑选,一眼便看中了其中一卷,字迹乃出自誊录院抄手,故而无法知晓,但可从文中看出风格与品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