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向康庄大道[九零]: 130-138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我们走向康庄大道[九零]》 130-138(第5/20页)

格局和历史底蕴的“一脚踏三省”也是旁处少见的景观。

    所以姜崖提议从区域联动发展角度出发,是时候把这个名号往外打一打。来竹坑乡游玩的人可以顺道出个省,去对岸尝尝陕西本土菜,听听陕西本土戏,也可以再多走两步,往南去吃湖北本土菜,听听湖北本土戏……等于“一带二,游玩体验翻三倍。”

    何乐而不为呢。

    但如何跨越行政区域和地域矛盾把这件事做成呢?现在连两岸修建防洪大堤都成了几十年解决不了的事,这样联动发展到底有没有可能?这是过去这里的人从不敢奢想的事。

    姜崖提了!大大方方在码头村的集体会议上提了。

    大家伙都一脸诧异,心想自己的事还没办明白呢,还操心其他两个地方的。这会不会是自讨苦吃?

    可大家伙忘了。现在的困境只是暂时的,未来三省的交通条件会逐步改善,产业发展也会逐步植入,重要的是人的思想也在不停变化……

    未来总会变好,本就是困顿在一起的三个村,为什么不能抱团起来,把“一脚踏三省”这个招牌做好呢?

    他提议可以在丹江桥两端,设置“三省大集”。

    郭店村人不过桥,码头村人也不过桥,白浪村的人也不过桥,各守各的地方,各卖各的东西,全凭本事挣钱。

    丹江大桥是连通三省的桥梁,它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桥梁,更是三省人凝结在一起的桥梁。

    把大集开在这里,意义非凡。

    当然三省大集初期主要依靠的是竹坑乡这边的人流。尤其明年码头村开业,游客来的更多,溜达完后便可以踏上丹江桥,去对面另外两个省看看瞧瞧,顺便买一买。大家共享流量,一起赚钱。

    到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不会在盯着那一点点河漫滩,矛盾解决了,关系自然就好了。

    道理说得通,只是码头村人想不通。

    多年来的固步自封,多年来心理上设立那堵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自动消失。

    大家对姜崖的提议绝不认同。集体会不欢而散。

    姜崖不气馁,和乡长葛兴国一起前前后后跑两天终于把对岸两个白浪镇镇长、郭店村村长郭正初以及白浪村村长权山柳叫到一起开了个跨省探讨会。

    这是从没有过的场景。谁也不知道姜崖到底私下做了多少准备工作,才让这个局组了起来。

    两个白浪镇镇长早都听说对岸竹坑乡这两年干得热火朝天,怎奈他们不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只能眼红不能贸然前来分一杯羹,既然这次对方主动邀请,那就不能客气了。

    听到葛兴国介绍说要把“一脚踏三省”这个品牌搞起来,这两个镇长激动起来,没等对方话说完就拍手喊同意。

    哪会不同意?

    牵头人是竹坑乡,出钱的是它,出力的是它,万一有不错的结果,得到好处则是他们两个镇,要是结果不尽人意,反正也不是他们两个镇的主要责任。

    再说,即便结果不理想,这也是两个镇的业绩,毕竟努力过了。

    郭正初和权山柳两人一直黑着脸没吭声。郭正初为什么这样,大家都很清楚。村里人心浮动,羡慕对岸人有挣钱门路,只是碍于本家情面,暂时不敢去对岸。但凡政策上有一点松动或者去的人多了,怕是都一窝蜂跑去了。那就更显得他这村长无能。只可惜镇长高高在上,压根不在意他这点不快。

    权山柳所在的白浪村拥有天然大片的山前冲积土地,距离丹江堤岸有些远,除非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一般情况下他们旱涝保收,吃穿不愁,对于郭店村和码头村的争斗,白浪村向来隔岸观火不掺和。

    这个权村长自己也有点本事。村集体办了个养鸡场,每年还能给村里人分点钱。当然了,钱不多,属于不上不下,不求人也没人求的状态。

    现在对岸的竹坑乡主动“求援”,她初步判断,距离姜崖所说的美好愿景,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第一步就卡在郭店村。她作为白浪村的代表人自然不会在这时候多说什么话,只能沉默。

    怎奈三位领导谈得太嗨,嗨到无需他们发表意见。糊里糊涂这个所谓的“三省大集”就要提升日程了。

    不管咋说,总要做点事出来,才好在年终总结上好好写一笔,哪怕很多事可以无中生有,也得启动第一步,不是吗?

    会后,在姜崖的介绍下,两个镇长和两个村长参观了金竹村的农家乐和□□洞景区、梁家洼山歌团,也看了安庆生在桃花沟的养猪场,同时还去了银峡村的林下养鸡场。

    权山柳原本一路无话,可看到林下那些欢腾健壮的猪仔和鸡仔,她话就多起来。又是问技术,又是问销路。知道安庆生的销路是主要是市里减震器厂这样的大厂食堂,她流下了羡慕的眼泪。

    她们村的养鸡场,出栏量少不说,总还生病,成本高。只能卖到商洛,路非常远不说,价钱压根卖不高。

    要是能走近路卖到西河县的工厂学校,那可t就真赚钱了。

    葛兴国当场拍板说这个没问题,他来牵头看看县里和市里还有哪些大工厂食堂需要。

    总要表现出一定诚意,才好把三省大集这件事往下推。

    这次见面会谈,竹坑乡就像是个主动献殷勤的冤大头似的,什么事都好商量,但凡这两个白浪镇提出什么想法和要求,葛兴国都说没问题。

    权山柳在回村的路上,把郭正初叫住。她今年才三十出头,按理说要叫郭正初一声叔。可她叫不出来,喊了一声郭村长。郭正初停下脚步,沉默地看着她。

    “他们总不会是等这个防洪大坝修好了,就翻脸不认人吧。”

    郭正初这才抬眼看了下面前这个年轻女人。这女人当上几年村长就把养鸡场搞得红红火火,是有些本事。可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见不得大坝修好后,两个村发展得好?

    权山柳见郭正初不吭声,又说了句,“反正这大坝修不修跟我们村没多大关系。我是想着,既然要搞‘三省游’,你们村好像也没啥好看的,但我们村这边有两座古庙,有保护价值,要是能像他们金竹村一样,把村容村貌搞好,把农家乐搞起来,在自己村里挣钱,总比跑到人家码头村里头挣钱脸上好看些。”

    郭正初皱起眉头,“小权。就你们村那两处破庙有啥好看的,要说好看还得是我们郭店村。我们可是有不少老房子保存地挺好,不比他们金竹村差。”

    权山柳笑起来,“好不好看,不是我们说了算。游客说了算。我看你们村没啥意愿搞这个‘三省游’,那可别怪我们抢在前头。”

    郭正初嘿了一声,没想到他不仅要防着对岸竹坑乡过河拆桥,还要防着北边的白浪村抢生意。

    “谁说我们不搞了?咱们三个村各凭本事,谁也别看不上谁。”

    权山柳仗着自己年轻,说话可以没轻没重,笑道:“可别这么说。现在是我们两个村求着人家竹坑乡办事。他们本事大,我们当然要听人家的。至于以后如何,那才叫各凭本事。”

    她指了指丹江桥通往白浪村的道路,“三省大集那天,我们村就摆摊摆在这边。咱们井水不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