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我们走向康庄大道[九零]》 130-138(第4/20页)
且干得顺顺利利,加上昨天几个年长者跑来“视察”一圈后发现对岸也不是他们想象的充满恐怖的地方。
连夜里,整个郭店村风向变了。
一个人跑过来那是“叛变”,五六个人、十来个人跑过来那就是“大势所趋”。
法不责众。更不用说这样的“法”还是村里人约定成俗的“法”,当然可以根据情况不同发生变化,只要这样的变化是有利的。
王学海瞧着面前这群人,小到十来岁,大到六七十岁都有,顿时头都大了。
他让大家不要吵,不要挤。不到十八岁的,超过六十岁的都不要。剩下的也要看体格、经验,当然还要看缺不缺人。
这群人一听还有这么条件,顿时又不乐意了。他们鼓起勇气跑过河来,就是想挣点钱。要是钱没挣到,还因为条件不符,被迫打道回府,那更丢人了。
年龄小的拽着王学海不停叫哥,年龄大的则一屁股坐到王学海门口死都不起来。
最后还是徐洪福和姜崖两人从河边赶回来帮他解了围。
所有人被迎进会议室。姜崖首先欢迎大家支持码头村的建设。
这话一说,一众郭店村人的脸彻底挂不住了。他们厚着脸皮来在人家码头村的地盘上挣工钱,从某种意义上算是对过去的郭店村人的背叛。
他们明明为了钱,这个年轻人非说这是贡献。
让他们的脸更是没地方放了。
方才还在闹的几个人把头埋起来。
姜崖瞧着一众人,直白地说在工地挣钱是个累活、体力活,没有好身体怕是吃不消。所以一般情况下会要20到50这个年龄段的人。至于还在求学阶段的小孩们,他建议还是回去继续读书。
“我不想念,我念不下去,也没钱念。”有人站出来,愤恨道,“我就想挣钱。”
王学海苦笑道:“我们不能雇童工啊。你们要是去别的工地或者工厂,他们就算是愿意雇你们干活,多半也是会克扣工资,有时候连命都不一定保得住。”
“那我们该去哪里挣钱?”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苦闷地问。
这就是贫穷地方的教育困境,在该学习的年龄想挣钱却挣不到,该挣钱的时候又发现肚子里装的知识太少。
姜崖不是神人,他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尤其这种由社会结构造成的问题。
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桎梏里逃脱不了。
他沉吟片刻,只能说:“我们乡的孩子但凡还愿意上学的一定能上学。有红十字捐助,还可以免除学杂费,若是读书读不进去,我们也可以推荐他们学习一门技术,从学徒开始……”
总之乡政府会想办法兜底,但凡一个家庭中有一个长久的经济支柱,这家人就不会挨饿受冻。
郭店村人面面相觑,原来对岸的竹坑乡人已经可以享受这样的福利待遇了? !
他们恨不得刚拔高的男孩子女孩子赶紧出去打工,或者帮忙农活,读书这样的途径来钱太慢,孩子即便出去读书,多半也不会回来,只会顾着自己。
至于那些年龄大的郭店村人,姜崖提议说竹坑乡现在有一定的游客流,他们可以过来摆摊卖钱。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摆摊。
众人压根没想到还能这么操作。
“怎么可能?码头村人能同意?”
“要我们来我们还不愿意来呢!”
“不说别的,就我们郭店村人的八宝榨菜那可是非常有名的,有一年什么展会还获奖呢。要是摆出来肯定卖的火。”
“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别我们吭吭哧哧把东西拿过来摆摊卖,让码头村人给掀翻了。”
狐疑,质疑,退缩,充斥着整个会议室。
姜崖非常清楚,也早已预料。
“ t你们咋能这么好心?不会又憋什么坏招吧。”有人阴阳怪气地问。
还没等王学海一口老血喷出来,郭永宁咻的站起来,冷道:“不想干就别来干。人家竹坑乡又不欠我们的,说这种恶心人的话有意思吗?”
“你!郭永宁你才过来干几天活就跟他们竹坑乡胳膊肘拐一起了啊?”
郭永宁旁边站着的几个年轻人站起来,同声斥责。
“人家竹坑乡人欢迎的是那些愿意好好说话,好好干活,好好挣钱的人。挑事的,屁话多的,说话难听的,一概不欢迎。”
“大家都忙着挣钱,没空搭理你们。”
“活是固定的,人多我们就干得少,挣得少。王哥,要不就算了。反正他们不乐意。”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眼瞅着就要把挣钱的门路堵死了。
“别别,只是说说,又不是那个意思。”
“就是。来都来了,我们肯定想挣钱。”
人群中几个年龄大的人迟疑地问道。
“你说的摆摊,到底该咋摆?能再具体说说不?”-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里,任何一个政策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先不说政策的多面性,就是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利益争斗都会让人头疼不已,加上码头村和郭店村长久意外的怨恨和矛盾,姜崖从没有觉得事情这么难办过。
他好不容易让陈元基召集三分之二的村民开会。大家对于继续推进防洪堤建设的反对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姜崖说他从水利部门得到的信息是受到厄尔尼诺影响,未来几年雨水都比较多,像今年两个月内连续两次洪水未来将会成为常态,而且这次洪水让丁坝显得更加无用,码头村不仅损失数座房子,还死了两个人……
现在大家在游客身上多多少少都赚了不少钱,丹江河道里的那点地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所以几番交涉下,至少码头村这边同意继续推进防洪堤工程。
但如何让郭店村人也同意?码头村人必须做出让步。
姜崖一提到这一条,码头村人确实破防了。他们实实在在不愿意郭店村人沾染一点好处,可只要对岸的郭店村人把河漫滩看得比命重,防洪大堤肯定建不成。码头村人的损失只会更大。
大家伙刚开始想不通,心想我和郭店村人井水不犯河水,你吃不饱穿不暖管我什么事,可事实就是大坝不修,郭店村人过不好,码头村人也过不好。
姜崖提议可以循序渐进让郭店村人参与到竹坑乡的开发建设中。
首先,让他们村的青壮劳力来乡里的工地挣钱。这对于竹坑乡来说是好事。又便宜又好用的人力傻子也不用!
其次,大家都忘了竹坑乡还有一个别处都没有的称号:一脚踏三省。
除了竹坑乡,丹江对岸南边隶属于湖北的白浪镇,郭店村就是这个白浪镇的,丹江对岸北边是陕西省的白浪镇,那个村叫白浪村。
所以码头村、郭店村、白浪村就是“一脚踏三省”的见证。明明近在咫尺,却隶属于三个省三个市三个县三个镇。
过去码头村因为是重要水陆关口,所以较为富裕,现在码头村沉寂半百年后又准备起势了。
这样具有特殊地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