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快穿): 560-5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菟丝花女配(快穿)》 560-580(第10/20页)

亲是当年公派留学日本归来的高材生,回国后被安排在湖市国营工厂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改进机器生产线,算是为湖市的生产建设贡献国一份自己的力量。阮母荆木兰女士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后回湖市参与教育事业,成为湖市大学的教师。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阮家都没有做过对不起这个国家和人民的事,然而混乱的年代,总有歹人借着公义之名阴暗揣度算计,阮父的公派留学被打成了有海外关系,阮母的教师身份被打为了臭老九,阮家被打砸,所有财物被夺,阮家夫妻连带当时方才十二岁的原主都被挂牌子、拉上街批斗,如此半年,被批斗的换了新人,阮家三口则被判下放,也即此时阮柔所在的永平县永安村,细数下来已经五年。

    下放前的十二岁,原主还是一个带着些婴儿肥的可爱小姑娘,但自从来到农村,干不完的农活,永远分不到手的粮食,一家三口被村民唾弃、霸占口粮,如今十八岁的原主干瘦如骨,好似一阵风吹过就会倒下。

    阮柔握了握虚弱无力的双手,从回忆中找到现在的时间,幸而,最为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就在今年十月份,官方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考试时间就在一个月后。

    好在原主一家虽然下乡参与劳作,可阮父和荆母都是读过大学、见识过世界的,知晓知识的重要性,手头没有书本,全靠两人挖掘脑子里的知识,几乎倾囊相授,所以,原主的学历只有初中,可实际水平比之大学生都丝毫不差。

    消息是上月放出来的,但原主一家因为是下放,被村里人排挤,直到十月底才听说,赶在最后期限去县城报了名。

    如果一切顺利,原主应该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之后回湖市上大学,等过一两年,阮父荆母的问题解决,一家团聚,三人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然而,阮柔来到这里,就是因为其中发生了问题。

    事实上,原主的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湖市大学,然而,珍贵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有到她的手中,而是中途被永安村的村支书截胡了。

    永安村是个大村,有大约五六十户、总共三百多号人,除去少许外来户,基本都姓孙,据说村支书孙根以前是孙氏的族长,后来改革后,因为永安村宗族力量过大,县里下来的人难以管理,就让孙根做了村支书,依旧管着村里人,只是换了个名头。

    可以说,在永安村,孙根就是个土皇帝,从外表估计,对方今年大概有个五十来岁,正巧有一个十六岁的小孙女孙瑶,前世,孙根就是昧了原主的录取通知书,使得原主以为自己没考上,第二年再考,结果依旧没收到了通知书,实则孙根尝到甜头把原主的第二本通知书拿去卖了。

    原主考了两次,都没能考上,只以为其中有些不可说的原因,毕竟她们一家的身份确实挺尴尬,索性就此放弃了高考继续进学的梦想,一年多后随着父母回城,走上了另一条路,虽说原主脑子灵活,哪怕做生意也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成为趁着改革开放东风成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但依旧抱有遗憾。

    很多年后,等到原主白发苍苍,才知道自己被偷走的通知书,愤怒、不解、申诉,可用她的大学通知书考上大学的人都已经被分配了体制内的工作,除去道德上的谴责,两个人竟然都没受到什么影响,原主为此抱憾终生,阮柔便是为此而来。

    此时,原主已经参加过高考,只等成绩公布。

    不用为高考发愁,然而,这也意味着阮柔要谨防录取通知书被掉包的风险,她一时有些头疼,倒不是别的,而是在永安村,原主乃至家人们都自由受限,除去在村里的一亩三分地转悠,镇上城里是根本去不了的,上次还是原主找了借口才能去一趟县城。

    第573章 忐忑的等待中,整个永安村似乎都躁动起来,村里参加高考的……

    忐忑的等待中,整个永安村似乎都躁动起来,村里参加高考的不止原主,还有本地村民家中的的几个初中毕业生和下乡知青。

    同为下乡,原主和其他知青的待遇也不一样,因为阮家是被下放,说白了身家背景不干净,人人可欺,而知青们不过城里养不起那么多闲人,打发来农村种地挣一口粮食养活自己,往大了说还能称一句来建设农村,所以,两方待遇完全不同,原主参加高考需要偷摸报名、知青们却可以光明正大请假报名,临考前更是光明正大备考不下地。

    孙根这个村支书格外有眼色,对待这些城里下来的知青,家境好、给他送礼的便格外优待,即便不送礼,也只是正常安排活计,并不敢过分苛待,只有对待如阮家这般被下放的,才会展现其残忍的剥削一面,同样的劳动只给三分之一的粮食,所以阮家三人都饿得皮包骨头。

    永安村知青大约有二十几个,基本都是十五六岁到二十五六岁的年轻男女,被下放的人则不多,一共七人,除去阮家一家三口外,还有一对三十岁的夫妻,听说是军队下来的,下乡八年全靠年轻力壮苦熬,,再有一户,是一位老奶奶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孙女,下乡两年半,老奶奶是位老中医,靠着偷摸给人看病勉强没饿死。总而言之,都是苦命人。

    身在局中,阮柔不得不思考,有谁能帮上自己。

    永安村本地人不用想,全都沆瀣一气听孙根的指挥,下放的另两户人家同样指望不上,唯一的希望在那群知青身上。

    永安村二十三个知青,其中五个选择在本地娶亲或者嫁人,两男三女,早已融入永安村,留在知青点的十八人中,七男十一女,之所以女人多,是因为城里不少人家都起码留了一个儿子在家,剩下的儿子女儿中没工作的才会被迫下乡。

    哪怕没怎么刻意打听,可一起下地干活时,阮柔也大概清楚都有谁参加了高考,而从原主后面的记忆,这群人里考上大学的只有两人,一男一女。

    等等,阮柔恍然发觉有一点不对劲,那就是——这些从城里学校正经学过高中知识、开考前想尽办法弄来复习资料一起学习的知青们都只考中两个人,那永安村怎么会有三个人考中呢?

    倒不是说不可能,但概率也确实不大,永安村是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村子里的陋习格外严重,女孩子们基本都不给读书,除非家中条件好、父母很看重的,譬如村支书孙根家,即便是比较珍重的男娃,大多也就只读个小学初中,这样的永安村,竟能有三个人在千军万马中走过独木桥,怎么想都有点奇怪吧。

    知青中可能也有人跟自己一样是被偷录取通知书的受害者,阮柔很快得出了这个结论,且有七八分笃定。

    正思忖间,就听外面传来荆母的声音,“雅雅,出来吃饭了。”

    自从来到乡下,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阮父荆母可谓是掉进火坑,住的是只有两间小屋的茅草屋,吃的是粗粮野菜,以前只用来接触机器活着教书育人的双手,开始提起锄头、拿起厨具,五年过去,不仅下地干农活,家里的洗刷做饭、铺茅草屋顶,就没有不会的。

    阮柔不觉得干农活有什么,可术业有专攻,总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阮父荆母种地的粮食养活自己都不够,可要是去研究机器、教书育人,其成就远超种地,只能说时代耽误了人吧。

    时值傍晚,家家户户燃起了炊烟,农人们劳作归家、孩子们呼朋引伴,到处是欢快的气息,只这份欢乐与在山脚居住的三户下放人家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在村中永远是被隔绝排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