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3/17页)
说,似皆不能阐释极昼极夜之现象。
昨夜嘉思索良久,如今看来,昭王之说法,似乎能更好地解释四季轮回?
可以,嘉不善此道,否则必穷毕生之力以究此事。”
这番说法瞬间让荀谌笑出了声。
“奉孝若因昨日之事决定毕生研于此道,大王恐悔带你见地图。
其实此事大王曾对我言,需于算术极有天赋之人方能深入研究。
如蔡公与刘公那般之人,彼等昔日于东观观测天文,修订历法。
而二人有一弟子现于昭国,田孟举尤为擅长此道,如今昭国已有人负责此事,未来观测天文历法自会有后继人才,无需奉孝为此劳顿。
观奉孝今日所言,是否已对大王所言信之七八?那么奉孝对未来作何想?是需继续思量?又或再游历一番。”
没错,昨日郭嘉并没有接受杨秋的招揽。
杨秋倒是也没失望,只是让郭嘉继续留在昭国游历,若改变想法了再找她。
当然,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亲自前来找她询问。
“友若兄,对于昭王昨日所呈天下地图,汝有何感?昨日兄不也如我一般,观书一整晚?难道友若兄阅罢无疑问?”
这种事情,荀谌和郭嘉的关注点完全不一样,他昨日简单看了几本书的内容之后,荀谌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于算术此道。
所以他最后印象深刻的是张衡的书籍。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奉孝,张衡先生于其书籍中言明月光形成之因,乃因太阳光照射而生。
这使我忆起昔时所阅王仲任先生的《论衡》,彼时先生于书中言,日食与月食之形成乃自然规律,与任何灾异皆无关系。
然儒家将其视为异端,谓其离经叛道。吾今日却觉先生具大智慧,若后儒家之言皆不可批,那么未来必使儒家走向毁灭……”
荀谌所说的王仲任叫做王充,他出生于光武帝时期,会稽上虞人,是东汉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无神论者,也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
因为东汉刘秀再一次光复大汉的原因,所以刘秀及其推崇谶纬之学,当时士族阶层也就是东汉的知识分子,完全沉醉在谶纬神学还有鬼神迷信的社会风气当中。
王充就是这个时代的离经叛道者,他直接提出了无神论,让人们回归现实,说这世界上没有鬼,更没有神,完全将儒家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进行了否定。
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许多批评。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日月星辰也是自然物质,而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所以并没有什么天神意志,也并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干预。
然后,他还专门写了一个篇章解释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声称其和人类的政治生活没有丝毫关联。
这无疑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而且他还提倡薄藏,反对儒家提倡的厚葬。
所以这个人遭到了严重的打压批评。
不过东汉还是有一个优点,虽然王充的想法在为政者看来很是大逆不道,但是东汉的名士言论还是自由的。
所以王充本人并不会直接被皇帝记恨,只是说官方不会推崇他的学说而已。
等到后来在他过世之后,蔡邕曾极力推广《论衡》这本书,促进了这本书的传播。
所以蔡邕在这个时代实在是一个文学灿烂,思想又挺开明的人。
而荀谌说出这一番话,语气里面对王充先生的推崇,摆明了他所认同的道已经和儒家有所割裂了,甚至有些背叛自己家族所学了。
郭嘉听完虽有些震惊,随即却笑出了声。
“友若兄生于荀氏家族,向来正襟危坐,恪守规矩。然自加入昭国以来,却屡屡行离经叛道之事。
嘉本以为乃昭国所影响,今观之,恐怕友若兄昔日所思所想就已然别具一格,而嘉于个人行为离经叛道,实则仍认同旧制。
不过自昨日起,吾亦已开始动摇。难怪文若提及昭王之时,面色极为复杂。
恐文若心中亦有动摇,只是其有家族使命,有其所坚持之道。”
听到郭嘉提到荀彧,荀谌的面色便有些复杂了,昨日他已经看了荀彧写给自己的信件。
因为董卓乱政关东诸侯讨董的原因,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荀彧已经表明他会带着家族迁徙。
但是荀氏族人众多,荀彧的号召力并不能让族人全部跟他离开。
如今已经有数月过去,恐怕颍川郡那边,族人已经遭到了战乱的伤害。
“文若向来固执,自有一番抱负,吾为兄长亦不能使其改志。
更何况,家族恐亦看好关东诸侯,文若断不会违背族老之意。
奉孝,汝为郭家旁系,不为家族所累。吾亦不会强求汝留于昭国。
大王昨日亦曾言,奉孝若有所好奇,尽可继续在昭国游历,所以接下来汝有何打算?”
郭嘉还是给出了昨日的答案,他还要再继续游历一番,荀谌自然没有阻止,而是让其继续再昭国游历。
杨秋是不会强留郭嘉的,这倒不是因为郭嘉不重要,而是因为郭嘉的性格强留下来,恐怕只会双方闹得不愉快,
不过贾诩不一样,因为此人换老板的速度在历史上极其快,他是无所谓哪个人当老板的,只要自己日子过得好就行。
所以郭嘉和贾诩的策略绝对不能一样,哪怕最后的结果是郭嘉离开,也只能大大方方的送其离去。
大不了到时候表现一下自己的大度。
不过荀攸又不一样了,历史上虽然没有一直换老板,但其实他的政治立场也挺灵活的,荀彧是反对曹操称公,但是荀攸却并不反对。
所以不同的人就得弄不同的策略。
说起来,荀攸现在已经在长安了,杨秋此时正在给贾诩写一封信,让他以后想办法把荀攸捞出来控制在身边。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又有一个好消息来了。
长安又送了一批书籍过来,李儒这个人说到做到,将大量的典籍都往昭国送来,并且这一次,蔡邕也被李儒送过来了。
杨秋都震惊了,这个时候蔡邕怎么会愿意过来,所以她主动来到了蔡邕面前,想要询问一下蔡邕是怎么来的,难道是被李儒强迫的吗?
第133章
当然,此时的杨秋已然安然回到了马邑县。
这一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淌至夏日六月,骄阳似火,那股子炎热就像蒸笼一般笼罩着大地。
大街小巷之中的百姓们纷纷换上了轻薄的衣裳,那衣衫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似在与暑热做着抗争。
此时,离开数年的蔡邕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令他大为震惊,马邑县竟扩建了数倍之多。
上次他看到的那道城墙,如今已然摇身一变,成了内城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