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24-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24-40(第22/26页)


    荀柔出战告捷,也不追着打,微微一笑,充分体现出名门荀氏应有的礼仪涵养,“府君乃是弘农杨氏,有经学传家,定深知句读常有难辩之处,口传之间,谬误颇多,若能对经书句读,勘定验校,进行统一,实乃文化之盛事,后世之典范。”

    已练就一身喜怒不形于色的杨彪,此时也不由呼吸急促。

    他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固然,用荀氏句读标识,会为荀家扬名,但他若能主持盛会,将各家异端统一,那么日后读书人学经,都得以他杨氏句读为范!

    杨彪从前自觉洛阳乃是天下之中央,九州之仰望,英秀聪明,莫不在彼,如今才知,竟小觑天下。

    好一份大礼。

    荀柔一见他神色,便知事成,忍不住望向堂兄,得到一个微笑点头,顿时心满意足,开始朗声颂念他爹的文章

    “圣人之教,以蒙童始,蒙童之学,以句读先,故知句读之用”

    所谓句读,就是断句,语绝为句,语顿为读。

    早在战国时期,龟甲纂字,就已文段句读标识,但由于数量少,且不成体系,没有推广。

    如今荀柔其实已习惯文章不加标点,但想起当初艰难适应期,他顿时想起标点符号这枚神器。

    绕过如今正激烈的古文和新文两派之争,看上去只是不起眼的创新,却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之地,从此之后,开宗立派,在此学问上,他家说了算。

    还能帮助苦逼学童,降低阅读和学习门槛。

    普通识得几个字的百姓,不能算读书人。句读之学,需要先生口传,若无教授,就算买得书,也无法自己学习明白经书文意。

    而,有了标点,文章越来越接近说话,让人更易明白。

    “……故曰以利万民。”

    荀柔念完最后一句,再次微笑着向杨彪行礼。

    是否真的能达成效果,他也不清楚,但这是一颗火种,种下去,至少会有希望。

    第38章 春秋决狱

    献礼过后,宴席重新开张。

    杨太守温和可亲,见荀家二子俱年少未冠,还特意嘱咐替他们换上马酪。

    葡萄酒被撤,望着银碗承装的白色液体,荀柔忍不住看了一眼身旁兄长,这才鼓起勇气,端起来喝了一口。

    东汉版豆汁,暗黑料理不分年代,你值得拥有。

    荀彧神色不改,谢过府君,一饮而尽,看得他惊心。

    “阿兄,我二人最年少,该挨个去拜见各位贤士吧。”荀柔赶忙道。

    要在家里,这一杯,他哥能喝一年。

    荀彧镇定的点点头,没有开口,可能也是有点上头。

    说是拜见贤士,不如说拜见长辈诸兄,堂中之人,大半彼此认得,纵有个别不认识,也听过对方名号,如今一见,正好对上人。

    荀氏兄弟二人,一文雅沉着,一笑容可掬,自然没有人不喜。

    如果要比好感度,大概荀柔荀彧刷到好感,比太守本人还高。

    毕竟,大家都很乐意投喂阿善小朋友,但绝没人会想去投喂太守啊。(大雾)

    “从今以后,荀氏当为文宗。”辛毗由于有衍哥这层关系,两边时常来往,与他们说话颇为随意。

    “过誉,过誉。”荀柔小得意一笑。

    大家亲朋好友,就没必要装模作样了。

    “郑康成比慈明公,逊此一子也。”辛毗一语双关,含笑递给他一枚冬枣。

    荀柔双手接过,嘿嘿一笑。

    郑玄郑康成公和他爹,都是大儒,都注六经,所以自然有那么点学术争议。

    郑玄附和流行(谶纬命理学说),拿诗经论语贴玄学解释,增加流量,所以影响更大。

    但句读难道真的与句意无关吗?

    《论语》有一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郑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夫子很少说利,赞许命和仁)

    亲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夫子很少说利和命,赞许仁)

    荀柔无条件站亲爹,况且,亲爹本来就更有道理,孔子就不喜欢说命,人家可自强不息了。

    他爹没收那么多徒弟,也不蹭热点,但不是还有他这个儿子嘛。

    句读的确是枚利器。

    “大家共襄盛事啊。”

    颍川士人受党锢影响严重,都需要增加影响,避免门第衰落,况且,也不能将此事全让给弘农杨氏主宰了呀。

    所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这的确是有利教化之事,宴后,纪当拜访令尊。”临席陈纪道。

    “是,”荀柔又是灿烂一笑,殷勤把盏,“我家定当扫榻以待。”

    “颍川之中,果然朋党盘结,”随杨彪前来的河东卫固,也就是方才说话的儒生,看着席间一切,端着杯低声对杨彪道,“一童子尚与诸姓相亲,府君治颍当谨慎小心啊。”

    杨彪满面笑意迎着前来敬酒的士人,轻轻一点头表示知道。

    他是太守,前来治理颍川,固然要与郡中士族交好,但也不能让人骑到头上,否则,恐怕反要被这些才智傲人的颍川士人看不起。

    “咚咚咚”

    这时,郡守府外传来重重的击鼓声。

    那鼓声实在是又急又响,听上去就像有满腹委屈。

    不一会儿,门吏就来报,说是有人告儿子忤逆,殴打父亲。

    席中的阳翟县令,顿时尴尬的避席谢罪。

    治理地方看的不是破案率,而是犯罪率,汉以孝治天下,犯罪最严重的一种,就是不孝。

    判起来很简单,子殴父当枭首,但治下出现不孝罪,阳翟令很崩溃,有这种案子发生,说明他教化不行这位是汝南名门子弟,也是到颍川来刷政绩的。

    但就荀柔看,这位县令的确是无妄之灾,混蛋是随机出现的,他碰上只能算倒霉。

    “原来听说颍川重教化,文风盛行,没想到竟也出这样的事。”卫固意有所指,“如此,经书再多,不能教育百姓,又有何用。”

    “彧以为,此案或有隐情,还请明府详查。”

    荀彧拱手,朗声上前。

    “父亲亲自前来状告,还能有什么隐情?”卫固表现得很不屑。

    不行啊,这就是典型的要被打脸的反派,荀柔摇头,虽然他也不懂这还能有什么隐情,但他彧哥说有,那肯定有。

    果然,荀彧从容道,“音为心声,听音可知人心意。此人鼓音变徵,沉而不促,怒意隐而杀意重。父告其子,多一时挟盛怒而行,纵为子伤,终有不忍。绝无杀意重于怒意之理。故彧以为,此案或有隐情,也未可知。”

    满堂俱寂。

    毫无夸张得说,就是满堂俱寂。

    荀柔环顾四周,相当得意,得意非凡,骄傲得一匹,就好像镇惊全场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