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30-40(第34/37页)

说清楚,以备不时之需。

    “昔日我父因大赦得免,本应自五原回返洛阳,然则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之时,邀他一道席间起舞,我父因他为王甫胞弟,看他不起,席间对其不假辞色,于是王智秘告我父对朝廷心怀怨怼之意,这才致使我父女三人不得不流亡逃窜,寻羊氏托庇。”

    “我听父亲说起,中常侍王甫为司隶酷吏阳球所杀,然阳球也随后为宦官所诬告而死,王智虽失一朝中内应,却也得了其余几位中常侍的庇护……”

    蔡昭姬皱了皱眉头,“倘若会给乔侯惹麻烦的话,我看……”

    “无妨,王智乃是五原太守又不是上党太守,何必担忧此事。”乔琰回道,“何况我为县侯,这一县之地内皆我之地,王太守何来越权过问的理由。”

    见蔡琰还想说什么,乔琰忽然转移了话题问道:“说来我有一事想问昭姬,我早先在冀州之时曾见子干先生,他提起,曾与伯喈先生一道修撰《东观汉记》,只是伯喈先生被放逐,并未来得及写成,不知近年间可有在此书上动笔?”

    《东观汉记》自班固开始撰写,到如今已经历经数朝,乃是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

    蔡邕这等文学大匠自然涉及其中。

    然而在原本的历史上,先有蔡邕被流放之事,后有董卓作乱,导致其中的最后一次续修里,绝大多数的内容都在迁都长安的过程中散佚。

    乔琰自后世学习历史的角度看来,自然不免为之叹惋,现在也正好寻到一个问询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她打断蔡昭姬所说之话的唯一原因。

    她其实猜得到对方想说什么。

    蔡邕这个拉仇恨一流的家伙所引来的,绝不只是某些看他不爽的人在刘宏那里的抹黑言论而已。

    在他此前被流放朔方的路上,因汉代任侠之风与豢养门客的风气一并盛行,他甚至还遭到过阳球派出刺客的追杀,只是因为刺客同情蔡邕,反而将实情相告了而已。

    阳球当年能搞出刺客刺杀的行为,如今的王智显然也可以。

    要不是现在蔡昭姬站在乔琰的面前,她简直想要扶额长叹一句——

    蔡邕他到底是怎么做到阳球和王智这敌对双方都想杀他的?

    但偏偏他通音律,擅书文,能修史,实在是个该当奉为上宾的文学奇才。

    不过这种话就不必跟蔡昭姬尽言了。

    若是那五原太守当真有上门找茬的意思,她连洛阳这等龙潭虎穴之地都能闯出来,又如何还会惧怕跟对方斗上一斗!

    所以在蔡昭姬提出这担忧之前,乔琰便已经将她给堵了回去。

    听到乔琰提到《东观汉记》,蔡昭姬微一沉思,便从记忆里翻出了与之相关的信息,回道:“父亲修撰此书的时候我还未出生,只听闻当年流放之时,父亲曾列后十章要目,可以我平日见父亲所书,大抵也只写了律历意与乐意二章而已。”

    这回答实在不奇怪。

    在流放和南逃避祸之中,即便蔡邕的各方友人都有对他伸出援手,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修史环境。

    这越发坚定了乔琰要将蔡邕给留在乐平的想法。

    这本东观汉记若能修编出来,对于后世研究东汉历史无疑是一项尤其重要的凭据,要知此书在最初版本流传之时,可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

    若非后来的修撰工作遭到战祸的影响,又有后汉书大行于世……

    想到这里,乔琰便也不觉得蔡邕的那些个言论过于耿直的毛病算什么了。

    她心绪百转也不过是一刹而已,在蔡昭姬这个敏锐的孩子意识到她分神之前,乔琰就已经开口回道:“伯喈先生在流亡之中尚能完成两章已属不易,只望天子能早日醒悟何人之言可信,许能让先生早日回归东观。”

    早日回归东观,这话说起来容易,愿景却实现不易。

    可不知为何,蔡昭姬与乔琰认识也不过是这么数日而已,却只觉她话中满是一派令人为之信服的力量。

    在这种希冀的传达之中,她便再想不起原本是来与乔琰说何事的了。

    而在随后继续北上的路程中,因蔡邕要对《黄钺铭》的初稿进行润色,便喊了女儿在一旁协助,蔡琰也就更没有了跟乔琰搭话的机会——

    山道之间,辒辌车行驶多得和缓而小心,出了山口车程才快上了不少。

    再行出一段便是黄河的孟津渡口。

    因北军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跟随乔琰奔赴乐平,这送行仪仗也就只到此地为止。

    只有那校尉鲍鸿还带着二百余人随侍,以确保乔玄遗体,以及乔琰这位新封的乐平侯都能平安抵达封地上。

    在剩余北军部从撤回后,鲍鸿率部寻船过河,于夜色降临前渡黄河而过,又抵达了济源境内。

    算起来,二百余人的队伍已不算太小的规模,起码对司州境内少有黄巾残部越境而过的区域,已算是一支足够安全的武装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鲍鸿在跟乔琰商议后决定,他们并不入城驻扎,而是直接在城外就地扎营。

    不过乔琰并未直接入眠休息。

    在他们此刻所在的位置,因汉代并无那么多高楼遮挡视线,自北而望,已能隐约看到太行山脉的影子。

    当然作为后世命名之中山西、山东的分界线,太行山的绝大部分还是在并州以东,冀州以西的地方。

    乔琰此刻可以看到的,只是其绵延到南侧来的最尾端而已。此地也有一个别名,叫做中条山,而中条以东相连的,就是在愚公移山的传说之中那个王屋山。

    这不是一段好走的路。

    若非如此,太原上党一带也不会有易守难攻、天下之咽的定位。

    正因为如此,乔琰在自己的行军帐内,借助系统的立体地图功能,将自此地往乐平的路线一点点勾勒了出来。

    而后,她让典韦将程立以及鲍鸿都给喊了过来。

    鲍鸿一进军帐,就被乔琰这画出了关隘隘口与地形琐碎之处的地图给惊了一跳。

    但他想到乔琰到底是乔玄之孙,而乔玄一度担任过的太尉,可称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会有这样的地图在手也不足为奇。

    只是这地图上墨迹尤新,竟仿佛是乔琰凭借着记忆将将默背出来的一样。

    这着实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本事。

    他目光在这地图之上徘徊时,便听乔琰问道:“敢问鲍将军,此前并未有遐问及,我等往乐平县而去,你打算走哪一条道?”

    鲍鸿在图上辨识了片刻后伸手一指,“此处。”

    “我等此刻身在济阳,要走得快些,自然是自济源先走沁阳,而后走太行陉,行抵晋城,过上党之长治,而后抵达乐平。”

    太行八陉,太行陉为第二道陉关。

    在乔琰所绘制的地图上,这也确实是一条最近的路。

    但鲍鸿却见乔琰摇了摇头,显然并不认可他的想法。

    她问道,“鲍将军可知,冀州黄巾之中还有一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