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和亲王崽崽不摆烂》 60-70(第20/27页)
顿了顿,他恼怒道:“那不能跟万文康一样,带着灾民清理蓟县和云梦县么?这不是大大的功绩?”
“一,这功绩没个两年三年出不来。二,他已经可以回京了,干嘛还做这吃力不一定讨好,功劳归下任的事?”
“啊啊啊啊!”弘历感觉自己要疯,猛拍桌子,手心都拍红了,暴怒,“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任期满了,所以就置之不理,顺便临走再捞一把好处!”
弘昼目露赞赏:“总结得非常到位。”
弘历重重的坐回椅子上,暴躁的抓头发,“那要怎么办?”
他感觉,这一路上,他跟弟弟说了好多“那要怎么办”?虽然弟弟也给不出好办法,还会嘲讽一番,但他还是忍不住要说。
听听弟弟的嘲讽,甭管嘲讽的是谁,他心里也能好受些。
他简直是有病!有大病!
之前他心里还笑话皇阿玛,天天批不完的折子,大事小事都要联系这位官员的性子揣度一番。
现在,他才粗粗这么走了一趟,就他爷的这么多破事!
想当个明君,真他爷的难!
“这个简单,终身追责,继任者上报就是了。”
嗯?
听起来似乎很容易试行?
至于会不会有效果?这世上哪有一样措施,是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呢?
简单又明确,震慑的作用立竿见影。
弘历想了想,小心翼翼道,“这得罪满朝文武的规定,等我当了皇帝再来定?”
他提出来,让皇阿玛公布,似乎有些不孝?
弘昼诧异:“咱皇阿玛已经几乎将满朝文武得罪光了吧?不差这一条。”
放心提吧,少年!
四大爷只会觉得高兴,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弘历瞄一眼弟弟理所应当的表情,直觉自己日后也要步入让满朝文武不喜的后尘,面容沉重的点头。
对,就该如此!
当皇帝的都要处处省银子,过劳累酸苦的日子,官员怎么能尸位素餐疲懒懈怠!
第二日一早,弘历、弘昼直奔开封府。
赈灾的具体事项用不着他俩,朱轼一条条安排得有条不紊。
知道太子爷和宝亲王也一同来了河南赈灾,年羹尧就很配合了。弘历、弘昼人还没到开封府,他已经通知各县开粮仓,递了请求赈灾的折子回京。
就算弘历、弘昼去了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县查看,他也不慌。粮仓的粮食还在,顶多就是他被蒙蔽了,以为灾情不严重,被皇上训斥一顿罢了。
况且,皇上也知道那兄弟俩看他不顺眼,参他的折子定会往夸张了说。
兄弟俩确实也在写他的种种不是,不过,不是参他的折子,是写给雍正帝的信。
弘历的信很客观,一路所见都写得清楚。包括淇县老翁声泪俱下说的话,县令万文康打算怎么赈灾。一个字没提年羹尧,用词也没有夸大。
弘昼则是整封信都在骂年羹尧。
河南下这么大雨,就是年羹尧品性不好,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百姓见了他和弘历害怕,定是年羹尧平日里纵容官员欺凌百姓,就算他没纵容,也难逃监管不力的责任;蓟县和云梦县死了那么多人,年羹尧居然无动于衷,简直就是丧尽天良;七旬老翁都知道要补种红薯大豆菜蔬过冬,县令急得要上吊,年羹尧还在开封悠闲自在呢!如此无德无才冷血无情老天爷都不喜的人,不配为官!
雍正帝收到两封内容迥异的信,闭目沉思。
弘昼的信必然是夸大其词,但年羹尧一定也确是赈灾不利。
他又拿起弘历的信,细细的看过一遍,叹口气。弘昼性子直,有什么不满都写在脸上。弘历则不然,明知年羹尧有过错,却一字不提,心里定是厌恶到了极点。
汉臣这边,他原本是想留张廷玉和年羹日后尧辅佐弘历。
张廷玉谨小慎微,到上书房给皇子们授课,和弘历、弘昼相处还算融洽。前不久弘历选了诗文刊印成集,请张廷玉点评。那评价夸耀甚过,听起来不大真诚,弘历还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想到这里,雍正帝心里泛酸。自己不就是说了他几句诗文里的立意不够深远,遣词造句有待加强,情感表达略微浅显了些么,出了诗文集,都不第一个给阿玛看了。
还是小孩子心性!
年羹尧也是自持清高,张廷玉都知道孩子要顺着哄,他还想等弘历一个太子主动来结交不成?
哎,朕给过机会了,是年羹尧不争气。借着赈灾不利训斥一番,调回京中任个兵部侍郎得了。
出了这么大的差错,正二品也不算薄怠。兵部侍郎上头有十三、十四、十六几个压着,出不了什么纰漏,也不碍弘历的眼。
雍正帝猜得没错,弘历是极其厌恶年羹尧,嫌恶到了看他一眼都心里不爽的地步。
福惠找弘昼要海东青那次,是他第一次见弘昼那么生气。他知道弟弟心善,不是真想对福惠发那么大的火,是愤怒年羹尧故意诱导福惠。弟弟为人坦荡直爽,嫌憎各种阴谋诡计。
弟弟嫌恶的人,他要加倍厌恨。
弘历、弘昼写完信,这趟河南之行其实就和他俩没什么关系了。
两人心里都很清楚,雍正帝不让弘昼出宫建府,是不想让弘昼有机会结交朝臣。同理,对弘历也是一样的。在他眼皮子底下听政可以,也乐于教导弘历如何处理政事,平衡朝中关系,但结交朝臣绝对不行。
老二允礽和康熙帝的关系是如何恶化的,雍正帝一点一点都看在眼里。他认为允礽得了不少朝臣支持是最重要的原因,他不想自己和弘历之间也生了间隙。
反正,自己应该活不了太久,弘历年纪还小,等得了……
父子三人对“儿子不结交朝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皆心知肚明。
见年羹尧还算配合朱轼赈灾,弘历、弘昼诸事不管,微(撒)服(欢)私(闲)访(逛)去了。
“这花生糕香甜松脆,入口自化,额娘们肯定喜欢。”老字号伊兴斋店里,弘昼尝了一口,就叫人包上一封。
这东西放的糖多,大热天也不容易坏,一会叫人快马送回宫里,味儿也不会变。
“包公豆也不错,晚间乘凉配果酒,别有一番意境。”
原本在柜台盘账的掌柜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放下手里的算盘,乐呵呵的迎上来,“两位公子是外地来的吧?真真是眼力非凡!咱家卖的都是开封特产,百年老字号招牌!买回去送给亲人朋友,保证人人都夸好。”
弘昼视线扫过一圈,冷不丁开口:“我们买得多,能便宜多少?”
掌柜的没想到通身气派不凡的贵公子还能砍价,怔了怔,很快回过神来,笑道:“咱这都是小本生意……”
“那就算了,又不是非得买这些。”弘昼说着转身就要走。
弘历瞪大了眼,弟弟还能更抠么!几两银子的东西也要讲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