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70-80(第9/21页)

等硬通货物的储备并不算多充足;不过彼时的百姓对于官方信任度不足,以物易物屡见不鲜,粮食比钱财更吃香,倒也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通钱币不足’的窘境。

    钱文耗损问题暂时没被注意。

    如今五年过去,大锦上下基本都已被理顺,朝廷框架愈发完善,底层官员更是经历了两次大换血。世道日渐安稳,金银的流通性也高了起来。

    如此看来,倒确实是发行新币的好时机。

    陈达是最先眼睛亮起来的官员之一。

    像他这种管了大半辈子钱的老油条,钱币过手的数量之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自是非常清楚其中耗损之巨。

    每每看到报告册上那些积少成多的巨额亏空数量,他都觉得无比心疼。

    这还只是记载在官方数据中的,若放眼民间,金银的损耗更大。

    之所以会产生这般损耗,便是与现今的交易方式有关。

    现在人们交易之时,铜币还好,按数点清就是;但用银子结算的,就很难一次到位了,银子会被剪下分割。

    涉及到银两结算的买卖都较为复杂——比如一样物品四两三钱,买家拿出五两的银锭交于商家,商人们会用银剪子剪下所需重量的白银,而后用戥子秤称完,再归还剪下的碎银。

    而交易完产生的散碎银角子,会被人们按进蜡丸里保存,当积攒足够多时,就会找铁匠重新铸熔成银锭。

    这些过程中,剪切时的磨损、手工打制的不到位、民间的私铸的参差……通通都是损耗哇!

    陛下这个准备发行新币的政策,正正戳到他心窝。

    陛下和他,果然可称一句君臣相合,可真是心有灵犀~

    总算感受到了自己在陛下心中分量的陈达,面色红润眼神晶亮,赶在一帮人之前率先出声道:“陛下,可有新币模板可看?”

    此事陛下既已提出,估计这些已经准备好了。

    果然他的话一出,就收到了回复:“确有,麦冬。”

    麦冬公公抱着个托盘走了下来,人人开始伸长脖子。

    正是之前安临琛去银作局要求铸造的银元。

    为了这新银元,内廷银作局根据皇帝给的资料,历时将近一个月才雕琢出数枚合格的银元。

    陈达立马伸手接了过来。

    手中的这枚银币崭新锃亮,造型精美。

    正面刻有太初元宝几个大字,背面则雕刻着精致的龙腾图,这龙雕的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在龙的身周环形靠边雕刻着花体字的铸造司名和‘七钱二分’的计重。

    小小一枚,看着却异常华贵。

    盘中的银币还有好几枚,但无一例外,它们的造型都很复杂。

    陈达不顾在皇帝面前,先是用手颠了颠,接着上嘴咬了下。

    “确有七钱二分重。”陈达说完,更是满脸惊奇,“怎么做到的,这色泽快有十成银的模样了吧?居然还能做到这般坚.挺?”

    能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其成色有八成银、九成银,甚至是十成银;成色越高价值越高,反之亦然,不同成色的银元宝之间虽然都可以流通,但低成色的银元宝在交易时必须增加分量才行。

    陈达可是辨认成色的一把好手。

    何况这锃亮光泽,说是十成银也没人不信。

    银子在大臣们的手中流动着,有人甚至不嫌弃同僚的牙印,不信邪的上嘴只为验证这银币的硬度。

    无他,这简直才不可思议了。

    现在的铸造技术已经精进到如此地步了吗?

    如今流通的银子除了私人铸造,自然也有由官府铸造的,被称为“官银”。

    官银,即由官府的作坊按统一规格制作的银锭,用来入库当压库银,一般限定五十两一枚,还会专门打上库银二字,以及铸造工匠的名字、铸造年份、何地铸造等。

    一般情况下,官银的成色最好,价值也高,是银元宝里最硬通的货色。

    他们又不是没见过官银,但即使是那五十两的银锭,上嘴用力啃啃,也能感受到些许软和的。

    这比那五十两的大银锭都硬!

    看着下面各人晶亮的眼神,安临琛莫名幻视了一群等食的大狗。

    这迫不及待的模样。

    “这些银币看似精美,但目前只解决了成分配比的问题,且是手工打制。”

    “若全境发行,手工打制不现实,且后面的钢模翻刻、防伪标识等一系列事,还需要诸位的努力。”

    皇帝的一腔话让大家的热情略略下降几分。

    陈达则想到另一件事情。

    “陛下,只发行新币,不配套发行新政策?”

    安临琛颔首:“新策自是要发的,是以求助众位爱卿了。”

    皇帝话说得诚恳又随意,但却让不少大臣心头一颤,瞬间想要肝胆涂地、竭尽全力。

    他们英明神武的陛下,在向他们求助哎!

    不可负君意!

    日子缓慢流动,随着众人的反复商榷,众人那些本就岌岌可危的发量日渐稀疏,与此同时,新的货币政策缓步成型中。

    太和五年七月,孟秋之时。

    安福胡同口传来一阵喧闹。

    张秀秀家隔壁的隔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

    新邻居入住第一天,就满脸堆笑地敲响了胡同口最前头张家的大门。

    江萤正好在家,她大声招呼道:“来了!谁啊?”

    打开门,外面站了个衣着整洁的大娘。

    大娘见门开了,脸上的笑意堆砌起来,仿佛每一根褶子都在用力,“哎呀这位小姑娘真俊,我是新搬来的刘婶,就住在你们边上,喏,第四家就是。”

    说话间,她将手略略抬了抬,好让江萤看见她手上的纸包。

    哦,李老爷子家边上新来的。

    人家礼数周全的上门,自是没有无缘无故将人往外赶的道理。

    江萤开门将人迎进门厅,同时道:“刘婶子好,我是江萤。您有什么事?”

    刘婶子一听这姓不对,表情僵了下,又不着痕迹的抹平,她笑呵呵地道:“这可是张举人家?我才搬来,听说这张举人家一门双星,丈夫举人,夫人秀才!想着沾沾文气,这才冒昧来了。”

    刘婶大大方方地说了目的。

    “那你没找错,这里确实是张家。”江萤的解释让刘婶子表情好了些许,“我是张娘子认的妹妹,就住在隔壁。今日姐姐没在家,我过来给她看会儿门。”

    张秀秀决定读书后,就雇了人看摊子,同时让江萤跟着一起去读书。但是小姑娘倔,哪肯什么都靠着姐姐;她将自己忙成了陀螺,学业赚钱两边都抓着,但因着她事事都能做得又快又好,是以赚钱之余也没拉下功课,甚至没拉下家中杂事,比如她刚将姐姐家里的地扫了、浮灰去了、水缸添了以及柴火码整齐。

    刘婶子听到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