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17、第 17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17、第 17 章(第1/2页)

    屋内此时漆黑一片,况叶没有手表等计时的工具,无法确定现在的时间。

    但按照他自己估计,应该没有到早上。

    为了弄清楚到底怎么了,他准备去看看两位知青。

    从空间中拿出打火机,点燃放在凳子上的煤油灯,漆黑的周围被照亮。

    拿着煤油灯,况叶走出房门,看到简修文两人半掩的房门中透出昏暗的光亮。

    况叶推开自己房门发出的“吱呀”声,第一时间就被简修文两人察觉到。

    “叶子,你那边也漏雨了?”正对着门口方向的刘康民,第一时间看到走出来的况叶,不由开口道。

    “漏雨?康民哥你们房间中漏雨了?”听到这句话,况叶不由的走到刘康民的房门边,轻轻的推了一下,看清楚了他房内的情况。

    和他房间差不多的布局,除了一张木架床,就比他那边多两个竹制的柜子。

    此时木架床尾的位置放着一个搪瓷盆。

    啪嗒!

    一滴从空中滴落的水珠滴到盆内,溅起一阵小小的水花。

    除了这个搪瓷盆外,房间还有两处摆着两个大陶碗,作用和其一样,都是用来接漏下来的雨水的。

    “漏了,大半夜的,想好好睡都不成。”刘康民见他凑过来,不由的指着床尾的位置,露出个无奈的表情。

    床尾被打湿了一部分,得清理干爽才行,之后睡觉的时候也得注意,要不然打翻了接水的盆,就别想睡了。

    “叶子,你那边这么样?”听到两人动静的简修文,也从房间中出来,询问了一下况叶房间的情况。

    “我是被冷醒的,漏没漏雨还不知道。”况叶听到动静就出来了,还没来得及检查自己的房间。

    “你先看一下吧,有漏的地方,找点东西接住。”得到回答,简修文建议况叶查看一番。

    他这边和刘康民这边差不多,也有几处漏雨的地方。

    都是茅草制成的屋顶,况叶房间也可能有漏雨的情况。

    “嗯,我看看。”况叶点头,他得尽快看一看,和两人招呼一声,就回到自己的房间。

    拿着煤油灯,先仔细的在床上查看一番,发现没有水迹。心中先是松了一口气,还好木架床这边没有漏雨,应该能睡个安稳觉。

    之后再沿着房间的空地仔细的走了一圈,还真让他发现两处水迹。一处在床尾方向的墙角位置,一处在床头侧边墙不远的位置。

    为了让雨水不把地面弄的更糟,这两个地方也得拿盆或者其他容器接住。

    放在房间内的两个搪瓷盆都用上,结果竟然不够用。

    主要是床头侧边靠墙这处漏水,滴下来的水有好几道,得再放一个容器才行。

    “怎么样?”看到况叶出来,一直关注他这边情况的简修文问道。

    “也有漏雨,我现在去拿个陶碗接水。”况叶如实回答。

    “嗯,有什么事的话可以叫我们。”弄清楚后,简修文也没多问了,叮嘱一声就让况叶自己去厨房。

    把所有的漏雨都接住后,况叶把薄面被拿出来套好被套,此时另外两间屋子已经安静下来。

    此时屋外除了雨声,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动静,正是好眠的时候,他盖着薄被很快就再次入睡。

    这一觉直接睡到天明,屋外的亮光透过狭小的窗口照进来。

    感觉到亮光,况叶猛地睁开眼睛,今天他又起晚了!

    清醒过来后,屋外的雨声还在继续,让他起床的动作迟缓了许多。

    起身收拾好床铺,再才看一下昨天晚上放置的两个搪瓷盆和陶碗,三个容器以及积了不少水,看来昨晚上雨势应该没怎么变化。

    “今天不上工吗?”在厨房中找到煮饭的简修文两人,况叶问了一声。

    “这雨比较大,队里今天应该不上工。”起床的时候,简修文两人特意看了一下屋外的雨势。

    这样的大小,上工是不可能的。

    果然在三人正在吃饭的时候,小队长通知了各家,今天不上工。

    如此况叶他们今天就闲下来。

    早饭过后,三人检查了一下其他房间的漏雨情况,该接水的接水,也顺便把自己房间盆碗中的水倒掉。

    今天虽然不上工,但三人还是为自己找了些事做。

    之前况叶领的口粮,都是没有加工过的稻谷、小麦、玉米粒,正好趁着有时间,三人准备把他们弄到磨坊中加工一下。

    在出发之前,简修文先去离他们最近的一家队员中借了一套蓑衣和斗笠,三人才各自背上一些粮食,往磨坊方向去。

    磨坊的位置也在二小队,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二十多分钟,三人才来到磨坊。

    抵达磨坊的时候,况叶发现人并不多。

    想来也是,除了他们这样的知青,很少有空暇时间,其他的队员平时总能抽出人来一趟磨坊。

    一百来斤的粮食加工,还是废了点时间,原因在于如今的工具。

    这个时代机器加工并没有普及,农村想要加工粮食,如今大部分使用的还是石碾、石磨这些。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九大队这边的加工用的畜力。

    加工的时候,况叶他们除了倒腾粮食需要出点力,倒费不了多大的劲。

    粮食加工好,三人也没有多留。

    又在泥泞的道路上走了约半个小时,三人回到住处。

    在简修文去换蓑衣和斗笠时,况叶和刘康民仔细的查看加工好的粮食。

    怕被雨淋湿,背篓被包裹的很严实,因此加工好的粮食没有被打湿一点。

    磨好的面粉呈淡淡的灰色,这是因为没有去除麦麸,用手指搓揉一下,比况叶记忆中的面粉粗糙许多。

    玉米面也一样,比记忆中的要粗糙。

    不过这都是上好的粮食,看了一眼,况叶和刘康民就把两种粮食收捡好,放到一个陶制的大瓮中盖好。

    而加工好的大米,则需要再清理一下。

    把一部分大米倒进一个圆形的米筛中,因为加工的方式,完整的米粒不多,大多比较细碎,其中还夹杂一些糠壳。

    刘康民摇晃米筛一会儿,比较轻的糠壳逐渐浮在米粒上面,把这些糠壳清理出去后,再用手刨一刨米粒,检查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杂质。

    比如小石子之类的东西。

    清理完这些,米筛中的米再装袋,之后继续倒入未清理的大米。

    这项工作比较繁琐,主要是每一次倒在米筛中的米不能太多。等到简修文回来,三人不时换人,三十多斤的大米清理好花了不少时间。

    五十斤的稻谷,碾好后大约只有三十五斤的大米,剩余的都是米糠。

    对于这些米糠,一般队员家会自己留下,在困难时期这也是能拿来充饥的东西。

    其他时候也可以用来喂养家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