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101. 第 101 章 萧何(第1/2页)
要是刘邦知道韩信的想法也一定会愤愤不平,看看人家子房多好相处啊,如沐春风,让人舒坦。
再看看你自己,难道没有一点逼数吗?
刘邦:咋啦,谁还不是个宝啊,怎么就要我退让。
刘邦:我就不!
好吧,说实话刘邦不想哄韩信的,没必要。
因为他是不可能就为了韩信一时的忠诚就放过他的,一时的忠心能代表一世吗?
刘邦可见识过太多人性了。
除非,他看向天幕……你能为我带来什么变化吗?
【“说起来,汉初三杰中,韩信和张良的存在感很高,萧何就相对较低了,这大约是因为,他们两个都称得上美强惨,并且人生精彩的过分,反之萧何的人生的很平淡了。
历史甚至都没怎么记载萧何起义前的人生,仅有的都和刘邦有关,因为实在平常无奇。
萧何和其他沛县小伙伴一样,人生转折点是跟着刘邦一起起事。”
“但是,萧何和其他沛县小伙伴又很不一样。”
“他是凸出的,和刘邦一样的凸出。”
“谁敢相信,小小一个沛县居然出现了一个皇帝和一个千古名相呢?”
“我是相信老刘家一贯的好运气的,都说咱们猪猪陛下是欧皇,一下子就抽出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张ur,老了之后还能抽出霍光,欧的不行。
但如果看他的祖宗们,就会发现这个运气根本就是一脉相承的嘛。
看看刘邦周围的小伙伴最差都是sr,萧何这张ur更是自带的,韩信算是自己撞上来的,这运气更绝好吧。”
“当然啦,一般开国皇帝运气都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也没办法成为最后的赢家对吧。”】
刘邦得意道:“乃公真是惠及子孙啊。”留下这么大一份家业,连好运气都传给后代。
【“扯远了,刘邦的大业中,萧何真的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根本没办法安心打仗,更别说拥有韩信这张ur了,韩信早就和从项羽那里跑掉一样从刘邦那里跑掉了。
当初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从楚营中逃出,投奔刘邦,结果刘邦只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这让韩信大失所望,如果不出意外,韩信也不会让刘邦这里得到想要的,最后只会以分手的结局告终。
但是意外出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
在接触过程中,萧何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
对的,他已经准备换下一家。
韩信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老大不用,那就是老大的问题,那当然要换老大啦。
谁知道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
这还引起一个误会呢,当时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思念家乡,出现了逃亡者,萧何大晚上的骑马飞奔出去,可不就是被人以为是跑了吗
当时军吏向刘邦报告:“萧丞相跑了。”
刘邦一听大怒,说“如失左右手”,当下派人去寻。
过了一两日后,萧何找回韩信,去见刘邦。
刘邦以为萧何要跑,萧何矢口否认,说是去追韩信。
刘邦期初还不信,毕竟跑掉的人那么多,也没见萧何这么重视。
这不就是问题所在吗?韩信凭什么让萧何如此重视呢?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
”
刘邦意识到萧何是认真的,这终于引起他的重视了。
最后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这里我们也看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在当时,韩信还没有崭露头角,可是萧何敢说,刘邦敢听,韩信敢接。
这在所有人看来都很疯狂,可是当事人却都认真的。
于是刘邦命人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沐浴更衣,亲自戒斋,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历史故事的由来。
可以说,没有萧何这一追,还真的没办法引起刘邦的信任。
刘邦知道萧何这个人多稳重可靠,可是大晚上宁可引起误会也要去追回韩信,足见对韩信的看好。
所以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刘邦才重视韩信,最后才夺取了天下。”
“所以最后韩信才会被轻易骗进宫内被杀,因为传信的是萧何啊,与他又知遇之恩,提携之恩的萧何,也是他的知己,他的朋友……”】
萧何默不作声。
韩信不愿意看他,抿嘴,攥紧拳头。
【“于是又衍生出一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没有萧何,韩信也许一辈子都普普通通的,因为不是谁都愿意去重用一个没有任何实绩的人,偏偏韩信就是不愿意屈居人下,一步步去晋升。
萧何成就了韩信,可韩信最后也因为他而死。”】
韩信想:我们两清了。
萧何瞅了瞅他,又看向刘邦。
刘邦望天,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无论是萧何还是刘邦,都很了解韩信,这个人实在太容易心软,太好哄,他们想对方韩信有很多办法。
但是,有没有必要呢?
【“在刘邦他们都在前线打仗的时候,萧何稳坐后方,收拾因战乱而留下的残局,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
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当时刘邦和项羽打仗,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赢了,相反还僵持好久。
几次战役,刘邦弃军逃跑,当时萧何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
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最后,项羽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
后来,刘邦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刘邦的胜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群人的胜利。
在前面出谋划策,行军打仗的张良和韩信很耀眼,可是坐镇后方,保障了后勤的萧何难得不是更加重要吗?
如果刘邦没有萧何,早就打不下去了。
归根结底,打仗打的是后勤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