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锁魂井》 30-40(第9/15页)
了,不曾好好睡觉,就连一顿饭都没办法坐稳来吃。春分时节湿气重,乍寒乍暖的,听说爹爹近日肠胃不适、精神不济,女儿给爹爹熬了祛湿汤,您尝尝吧!”
叶霜怀里抱一只大大的汤罐,站在堂下,笑眯眯地望着叶济康。
叶济康放下手中的笔,迎上前来,双手接过叶霜怀里的那只汤罐,连声道谢,说霜儿真孝顺,阳春三月不去跟小伙伴玩,居然还惦记着给为父熬汤。
叶霜抿嘴儿笑,没有问母亲有没有给叶济康送春卷,想来肯定也是没送的。她转身接过身后红荞手中的食盒,揭开盖子,拿出里面的一碟春卷放在叶济康面前的汤碗边。
“春卷是娘做的,爹爹尝尝。”叶霜说。
叶济康连声道谢,感谢自己的夫人拨冗为自己做春卷。
叶霜听见了,也只是笑,不说话。
叶济康吃一口春卷,低头喝一口汤。
“春分一碗汤,不用大夫帮。”叶霜笑眯眯地说,“玉米春笋祛湿汤里放了新鲜的春笋,搭配玉米,煨猪骨煨了三个时辰,祛湿润燥又开胃,爹爹要多喝,包您肠不结,气不嗳!”
叶济康点点头,说霜儿有心了,喝着霜儿送过来的汤,吃着夫人亲手做的春卷,我这心里真是暖洋洋的。
叶霜站在叶济康身边伺候,低头看见码在案桌一边的笔墨纸砚,当中是一封叶济康准备写给临县庐江县知县的信,叶霜看见了开头,便问叶济康为什么要给庐江县去信?
叶济康揉揉自己被烤焦的头,叹一口气回答叶霜,还不是因为最近宁州的粮价失控,你爹爹我已经快撑不住了。隔壁庐江县的太守跟为父交好,为父想让他们庐江县给我们支援些粮,接下来第三批放粮的时候多放点,看能不能有点效果。
叶霜沉默,她知道叶济康的救济粮政策失效了,至于什么原因,是个人都知道。人性里的恶,在这种时候已经被放大到了极致,局势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文人能够用斯文人的手段去解决的了。
上一世的这个时候,江宁也发生过这一场疯狂的闹剧,只不过当时持续的时间还要更长,宁州知府已经从京城回来了,当所有文治手段都已经用尽,便只能来武的了。
当时是都指挥使程烈出手,带兵抄了江宁城里四大世家的粮仓,抓走几十名炒粮的大商人、大地主后,宁州的粮价才终于回归正常。
因为宁州知府那一次的英明决策,都指挥使的力挽狂澜,于危难之中挽救了宁州百姓,挽救了江宁,为朝廷立下大功。皇帝因此还奖励了宁州知府和都指挥使程烈,宁州知府连升三级,直接上京去做了京官,而都指挥使程烈,因为他刚刚去江宁,而且之前朝廷派他去江宁也是有任务的,此次他又立功,皇帝便先记着,留待下次一同计算。
而叶济康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人们早就忘记了这次天灾的起因,在朝廷看来,包括当地老百姓都认为,此次粮价飙升的罪魁祸首就是叶济康本尊。
因为叶济康的“失误”,他在江宁的声望一落千丈。尽管这事就算不落在叶济康的头上,宁州知府亲自来也无法处理,但谁让这担子是叶济康头一个挑起来的呢?不论是否为人力所能控制,反正谁挑的头,谁负责。
叶霜轻言细语地告诉叶济康,您再放第三次粮也会是同样的结果。
“爹爹您已经试过两次了,这不是放粮数量多少的问题,这后头是宁州整个商界与门阀世家联合勾结起来抢劫老百姓,岂是你官府用区区几千担粮所能对冲的?”叶霜说。
叶济康听了沉默了。
他承认叶霜说得很对,但如果官府不做点什么,总不能干看着粮价自己随便涨吧?
“那霜儿的意思是,为父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叶济康无奈地说,他实在太焦虑,眼尾都垂了下去,让他看上去又老了不下十岁。
“不,爹爹。”叶霜摇头,凑到叶济康的身边对他说,“爹爹为何不将计就计,来一个请君入瓮……”
……
叶霜给叶济康提议,用州府粮仓里剩下的所有粮食,以超过市场价的更高价格投入市场。既然大商贾和世家们把粮价提高了一倍,那么爹爹您就把粮价抬高至两倍。
叶济康听了大惊,问叶霜这是要让他们江宁知府的恶名留上青史吗?
叶霜笑,说当然不是,哄抬粮价不是爹爹的目的,平抑粮价才是。所以爹爹在哄抬粮价的同时请放开宁州对外地粮商的各类限制,给他们和本地商人同样的待遇,最好能给他们税收优待,让更多的外地粮商都加入进来,不出十天,粮价准降!
第37章 劫灾
叶济康听了叶霜的话,觉得叶霜说得很有道理,虽然这种想抑价先涨价的策略他并没有见人用过,但此种方法倒是兵书上“先予后取,以退为进”的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光适用于打仗,打奸商豪绅应该也不赖。这样想着,叶济康便决定一试。
彼时帝国的商业发展正繁荣,门阀世家也开始与豪商结合,为了让自己的财源能滚滚来,他们借助血缘和地缘,结成团伙经商。同一血缘、地缘的人从事同一类行当,他们的地域性很强,并且往往垄断某地此类商业。再加上有门阀世家们的加入,这股势力开始往除商业以外的其他圈子渗透。他们培植特别会考试的族人,慢慢地这些群体开始把持了科举,只要有科举制度存在,他们就能很快渗透进仕圈进而掌握朝廷中枢。
老话讲得好,一人得道全家升天。这样的组织往往以师生同僚的关系寄以维系,辅之以血缘。为了让自己的来头听起来好听一些,在宁州这样的组织自称为“崇宁党”,囊括了宁州衙门内外不同阶层的士大夫和豪绅、富商。但老百姓不搞这些虚的,直接给他们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乡党”。
因为崇宁党这样的乡党存在,当外地人,包括外地商人来当地竞争时,乡党会借助他们于血缘、地缘形成的人际关系织一张“共御外敌”的网,党同伐异、排挤同行、牟取垄断。由此才造成了在江宁城,在整个宁州地区,出现直接架空官府命令的情况。
于是在接下来的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叶济康接连出了十几道告示,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崇宁党这股盘踞在宁州地区的乡党势力的。叶济康命人把这十几道告示张贴于江宁城门各处,并分送其辖下各县衙——
令,取消原定针对外来商户的各类过境限制,凡愿意到包括江宁城在内的宁州各地,从事粮食经营的外地商户,均享受两年税收优惠。州府衙门会给外籍商户派发一张核准令,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对持有该核准令的商户行排挤、阻挠,或其他妨碍商品正常流通的事。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宁州各地,再飞速传至周边州县,乃至全国,几乎所有排得上号的粮商都知道了江宁府颁发的这道命令。
几乎是以燎原之势,周边各地的粮商带着粮蜂拥而至,宁州的粮价实在太有诱惑力,没有人不想分一杯羹。
就这样,几乎是以时辰来计算,宁州的粮价稳不住了,开始了一段疯狂震荡的过程。时间就是金钱,如潮水般的粮食涌入宁州各地,涌入江宁城。
自叶济康发布放开宁州粮食市场的命令后,不出十日,江宁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