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大清第一卷王》 80-90(第11/20页)

出自觉罗氏,乃是辅国公穆青的外孙女。

    满人的姻亲关系错综复杂,要选出一个没什么血缘亲戚关系的,实在是难上加难。哈达那拉氏由法咯的侧室所生,齐佑当然不介意,正好避免了近亲结婚。

    康熙说完后,不着痕迹瞄了他一眼,问道:“昨儿个你的宴席,办得可还好,有无人吃多了酒吵闹?”

    帝王多疑,齐佑无奈又头疼,答道:“汗阿玛,我不吃酒,估计他们觉着没趣,便也没多吃。”

    康熙眯起眼,正欲开口,齐佑接着老实交代了:“四哥宴席散后,留了下来,到夜里用完饭才走。早上大阿哥也来过了。”

    沉吟片刻后,康熙没有追问齐佑与两人的细节,而是问道:“老七,在所有的兄弟中,谁最令你佩服敬重?”

    第八十六章

    康熙的心思, 齐佑能大致猜到一些,不外乎就是为了身下那把龙椅。

    他根本不在意哪个儿子谁最厉害,他在意的是哪个儿子在拉帮结派,威胁到了他的皇位。

    齐佑要是回答, 无人能令他觉得厉害吧, 显得他太张狂。

    若是选择了一人, 康熙又会认为那人在拉拢他, 拉帮结派。

    无论如何回答,都不会令康熙满意, 他照样会疑神疑鬼。

    齐佑干脆依照着本心, 坦白答道:“汗阿玛,我与兄弟们相处时日不长,真不知道他们谁厉害。”

    康熙并不放弃,锐利的目光紧盯着齐佑,追问道:“从他们平时所办的差使, 照着你的聪明, 你一点都看不出来?”

    这个问题就更加犀利了。

    说看不出来太假,自认太笨所以看不出来, 这句话更是明晃晃的欺君。

    说看出来了吧,在康熙眼里看来, 又是一种偏向与站队。

    齐佑毫不掩饰,皱眉沉思了下,然后抬眼迎着康熙的打探, 平静地说道:“汗阿玛,他们在我看来, 如同所有的朝臣官员一样, 都是领了汗阿玛交待的差使在办事。汗阿玛起初给他们划定了一个方向, 他们遵旨完成即可,这是他们应当做到的事情。有句话叫眼里有活,能看到自己差使外的事情,主动去做了,才能看出来好坏。”

    康熙没想到齐佑会这般回答,一时有点没反应过来,楞在了那里。

    在齐佑看来,朝臣与皇子阿哥都一样,他们都是在被动做事,缺乏主动性。

    换句话说,没人去考虑到改革,创新。

    都是一群人中龙凤,聪慧过人。他们对大清存在的问题,心里面肯定清楚。

    但作为既得利益者,要不要去改变,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齐佑不禁苦笑,他在看兄弟们,兄弟们同样在看他。在他们眼里看来,估计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傻子。

    沉默许久之后,康熙总算放弃了这个问题,道:“你进宫来可是有事?”

    齐佑微松口气,开始说起了正事:“汗阿玛,这些是我看了户部的田亩,赋税,八旗支出与八旗人口等数据,您看一看。”

    康熙知道齐佑做事向来迅速,见他这么快就理好了,还是欣慰不已,接过他递上来的册子仔细翻看。

    所有数据,都是基于真实。康熙越看越心惊,抓着纸的手指,逐渐泛白。

    八旗人口增加,给户部带来的压力自不用提。

    哪怕不把八旗算在内,按照如今的赋税收入,大清的土地田产亩数,不断增加的人口等来看,不出二十年,朝廷将会面临大的问题。

    因着没了战乱,人口逐年在增长。除去关外,关内已经无地可开垦。田地的总量不变,也就是说增加的人口,会面临粮食饥荒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眼下仅有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开垦关外的土地几种办法。

    控制人口不可能,除了灭掉人欲,或者将男人变成太监。说到底,朝廷压根没有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手段。

    无论哪一种,他们都得反。康熙也没想过要控制人口增长,一个朝廷的兴旺,与人口密切相关。

    提高粮食产量,康熙深知谈何容易。

    关外的土地,就成了康熙最后的筹码。而且这些土地,绝不能落入八旗之手,还不能让免赋税的权贵染指。

    乱世用重典,哪怕是太平盛世,照样得用重典。

    康熙想到这些,神色渐渐狠戾。

    齐佑觑着康熙的神色,说道:“汗阿玛,明年就要科考,我有些想法。”

    康熙神色缓和下来,赶紧问道:“什么想法?”

    齐佑说道:“将策论的比重调低,加入算学几何,医科等科目的考试。明年肯定来不及了,不然读书人得乱,就从下一次科考开始吧。最初不用考得太深奥,得一步步来。另外,多开博学泓词科,不过这一科,并不仅仅考文,着重考技。”

    如今除了三年常规的科举考试之外,还有制科的考试。制科由来已久,到了大清时,被称为了博学泓词科。

    顾名思义,博学泓词科是朝廷为了笼络读书人的考试。将写不好八股文,能写词写诗有话语权的文人,把他们收编到朝堂来,差不多是另类的招安。

    制科并非三年一考,至于什么时候有考试,完全由皇帝决定。能参加考试的人,则由各地督抚推荐。

    迄今为止,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为了安抚读书人,少写文章暗讽暗骂他穷兵赎武,开办过一次考试。

    齐佑深知,尽管康熙答应科举考试改革,至少得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逐步改变。

    先生,课本,读书人开始学,需要时间过渡,不能一下就变了。

    有了觉罗氏学堂,加上不时开考的博学鸿词科,朝堂上下的专业人才会越来越多。

    康熙喜欢算学几何,能有更多的人学起来,对于同好变多,他当然乐见其成。

    反正最好的先生与书本都在他们手上,康熙也不怕他们会学走真本事。

    八股文同样难,放低要求,读书人改学其他,他们多了一条路,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齐佑的想法,与康熙不同。

    天底下的英才不知几何,只要有一个环境与足够动力,他们肯定会自觉钻研。

    能在枯木般的八股文上雕花,岂能学不好算学等其他知识。

    康熙眉毛挑了挑,一语点破了齐佑的想法:“你可是想要觉罗氏兄弟学堂的学生,也能参加考试?”

    齐佑低头羞涩地道:“一下就被汗阿玛看穿了。既然是我们觉罗氏的学生,总得让天底下所有人,看看他们的本事;我们觉罗氏,心胸广阔,不拘一格降人才。”

    康熙叹息一声,说道:“可惜,在京城候官的士子那般多,着实是僧多粥少啊!”

    僧多粥少,京城等着要做官的太多,空缺出来的官职太少。

    其实仔细算,官职并不算少。如今没有退休制度,只要不犯事,官员可以在任上做到老死为止。

    另外最重要的原因,还得是因为旗人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