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后他位极人臣了: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科举后他位极人臣了》 120-130(第6/20页)

下次来就要到六月初七了。”小厮道。

    谢彦点了点头,他想到了前几日他去科兴园“赴任”, 因为走的匆忙,没有领“正五品”的朝服。

    大周只有正五品以上才够上朝的资格。

    他想要第二天去上朝,还真担心自己会因为没有五品朝服而被礼部官员拒之门外。

    那小厮听后笑了笑,对谢彦道:“放心!前几日太子来的时候,便顺带着把朝服带来了,就在您住的那间屋子的衣橱里。”

    谢彦:“太子来过了?”

    小厮点了点头:“对!太子经常来。哦,对了!大人可能还没注意,进门的那块石碑上又添了好多字了……那可是前几日太子亲自来添上去的。”

    谢彦来到了门口的石碑前,看到那石碑上又添了自己某年某月某日考上会元、状元的事迹……

    谢彦看完后,不由得仰头长叹,太子贵为一国之储君,对他的事情如此上心,他怎能不尽全力去报答呢?

    此刻,他不禁想到了《史记》中记载的“大将吴起为小兵吸脓疮”的故事。

    如果说太子是吴起,那么他就是那个小兵。

    士为知己者死,没想到他活了两世方才找到了这种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便被屋外的小厮轻轻唤醒。

    接着那小厮要进门伺候谢彦穿衣,谢彦没有拒绝,为他开了门。

    ——这古代的官服比现代的衬衫领带难穿多了,而且古代最是讲究“正衣冠”,穿戴比现代人还讲究,他怕出错,便由着小厮帮他穿戴。

    穿戴好之后,他张开双袖,打量着镜子中的自己。

    浅绯色官服、黑色官帽,让他看起来愈发的俊朗风流。

    他满意地笑了笑。

    吃过早饭后,马车已经备好在门口。

    他坐了马车去上朝了。

    马车在德政门外停了下来。

    谢彦到的时候,德政门外已经站了好些身着朝服的官员。

    他下了马车后,很自觉地站到了最末尾。

    ——在这些官员中,五品官算是最小的。

    事实上,他一下马车便吸引了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

    他站在队伍的末尾之后,大都数人都收回了目光,但还是有少数人对他怒目而视。

    他终于近距离的“看清”了,这些目光不是羡慕和崇拜,而是实实在在的仇视。

    自己并没有得罪任何人,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看他?难道“升官升的快”是原罪?毕竟是人都会有嫉妒心。

    他不由得扶了扶额头。

    不一会儿,他看到南宫瑾的马车来了。

    等南宫瑾走近后,他朝南宫瑾行了个礼,叫了声“大舅”。

    “哼!我没有你这样的外甥!”南宫瑾说的很大声。说完,南宫瑾朝他甩了一下袖子,走到了最前面。

    很明显,南宫瑾这是要当众跟他撇清关系啊!

    他记得,几天前他在南宫府跟南宫瑾道别的时候,还很“正常”,短短几天时间,他就如此惹人厌了?

    谢彦不得其解,只好不理会他们。

    卯时正刻,德政门准时开门。

    礼部官员宣布“上朝”,于是每个官员双手捧着节钺进了德政门。

    谢彦捧着节钺走在了队伍的最后面,他个子矮,虽然前面的“大人们”挡住了他的视线,但他能感受到队伍的“装|逼”绝不次于前世的升国旗。

    进了勤政殿后,谢彦远远的看到了久违的太子端坐朝堂。

    他感受到了太子锐利的目光透过前面的“大人们”,直视着他,他迎着“那束光”看了过去,发现太子压根就没在看他。

    这难道是自己的错觉?

    谢彦皱了皱眉。

    在礼部官员的指令下,朝臣们朝太子行了磕拜大礼。

    接着便是“议论朝政”。

    谢彦这才知道,今春周北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已经有好些灾民进了京城乞讨。

    大家商量了对策后,一致认为“必须把这些灾民赶出京城以免造成京城的混乱”。

    太子问:“赶出京城后,如何安置他们?”

    几个“有经验”的官员道:“以往有过类似的情况,都没有安置,雨水丰足了,他们自然就回去了。”

    太子又问:“那他们有多少饿死的?有多少病死的?有没有做过调查?”

    那些有“经验”的官员直摇头。

    太子冷哼了一声,“孤告诉你们罢,五年之前的周北旱灾,被你们赶出京城的那批灾民,十之三四被饿死,又十之三四缺医少药的病死!能回到周北继续生活的不到五成!”

    谢彦知道,太子之所以有这么准确的判断,那是因为他曾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参与了赈灾。

    “同心帮”中的好些孩子都是前几年周北旱灾流浪到京郊的孤儿。

    是太子收留了他们,让他们活了下来。

    接着,太子做出了在京城外空旷地方搭建临时帐篷安置灾民的决定。

    有个官员提出了疑问,“那样的话,灾民会越聚越多,总不能无休止的搭建帐篷吧?”

    太子:“这有什么好说的?在周北开仓放粮啊,灾民有了吃,当然就不会涌向京城了。”

    此时,管理户部的南宫瑾走上前一步,对太子道:“太子不可。”

    太子:“有何不可?”

    南宫瑾:“周北本就土地贫瘠,即便是没有旱灾,也只能勉强维持吃饭,故而周北基本是没有屯粮……”

    太子皱眉:“没有屯粮?”

    “对!”南宫瑾点了点头,“要说屯粮,只有军粮了。”

    “周北人习惯吃面食,北疆的士兵大都是周北人,他们习惯了吃周北的面食,故而在周北征收的粮食只够北疆的士兵吃。今年上半年周北旱灾,灾民们自己都吃不饱,周北屯的粮食更少了,很有可能都不够北疆的士兵……”

    大家见南宫瑾如此说,都纷纷点头,表示军粮是“无可动摇”的。

    有人提出从周南调粮食来赈灾……

    很快便有人反驳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太子沉吟着,听他们讨论了片刻之后,毅然的做出了“开军粮赈灾”的决定。

    结果地上跪下了几个朝臣,让太子“万万不可”。

    太子:“这是最好的办法。开军粮赈灾的同时,调遣南方的粮食去北方,让灾民度过灾期……岂不是两全其美?”

    跪在地上的朝臣:“南方囤积的是稻谷不是小麦。”

    太子疑惑:“不都是粮食吗?”

    此时太子方才领悟到南宫瑾跟他说“北疆士兵只吃周北小麦”的事情。

    太子:“北方的灾民能吃南方的稻谷,北方的士兵为什么就吃不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