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我就是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220-230(第7/15页)

法一一规置好了、理清了才沉沉睡去。

    翌日,天光刚刺破长虚山的晨雾,萧家房前屋后就已经热闹非凡。待跟流民们一起用过简单的早食,白水村的青壮男丁们也都陆续过来了,打算搭建几个临时安置土坯棚屋。

    毕竟未来工期会超过三个月,光靠暖帐是不行的,成本太高、毕竟暖帐里的蜂窝煤炭都不能断。更何况男男女女混住也不方便。

    白水村来了十五人,再加上流民们除了婴儿也能全体上阵。人手充足,空地也够。也为了方便上工,乔里正盘算了一番,决定把窝棚就搭在村口、未来那条官道的起点附近。

    选址定妥了,萧容就三下五除二给大伙儿分了工,有制坯组、有挖基组、还有料材组、后勤组。

    令萧容也颇惊喜的是、这群流民别瞧着破衣烂衫的,但几乎都在逃亡路上有搭窝棚的经验,知道冻土插桩得先烤火,还知道用雪水和泥要往黄土里掺驴粪,这是简易版的“黏土法”。每砌五层土坯就横插一根荆条,像编筐似的把墙身织紧,糊出来的窝棚结实着呢。

    最妙的是屋顶。曾在驿站当差的流民提议让女眷们把竹篾编成网格,覆在椽子上再铺稻草,最后压上石块。这是仿着驿站马棚的做法,抗风又省料。

    萧容原计划搭建五个窝棚安置流民,工期定在十日。可流民们纷纷建言献策,从用废弃驴槽制坯,到以渔网、竹篾加固屋顶,招数百出。符秀才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把这些奇思妙想纳入核算,竟算出只需五日便能完工。

    而官道修建的前期事宜是由官府紧锣密鼓筹备的。按惯例第一步是勘探。苏榛本以为光是这项就得许久,却没想到盛重云临走的时候就给太守大人交了舆图。其实盛府为了木材运货方便,早年就已请过京畿的堪舆师,把长虚山周边的官道走向都测过了,着实省了大把时间。

    眼下太守大人已经派了测量司吏员在开工了,拿着八尺标杆、丈绳,两两一组,在堪舆师划定的线路上最后一道精准测量。每前行一里,便埋下刻有里程的界石,上刻“长盛官道,距某某地某某里”的字样,间距务必分毫不差,确保日后驿站铺舍的设置合宜,预计工期也不过半月内。

    换句话说,整条官道的开工日就在半个月之后。所以白水村前期包括招工、临时窝棚搭建、备餐等筹备工作时间上是宽裕的。

    即然如此,苏榛便不再操心前期了,她有更重要的事要办:要钱。

    跟谁要?那自是跟官府要。不然呢?要她自己养着二十五个流民吗?她倒也没圣母到这个地步……

    但如何要、怎么要。如何即要、又要,这是个问题。

    苏榛昨晚上就想过了,眼下这时代跟现代不同,也没个市长热线能打一打。更何况民女求见太守,须由里正具结、知县转呈,层层叠叠的文牒,送到了黄花菜都凉了。

    若请萧伯去报,苏榛也担心萧伯身上毕竟背负了削去军籍的“罪臣”二字,那太守像是个惜羽毛的,只怕见了萧容的名帖,会命人将门槛再加高三寸。

    此时此刻她无比想念盛重云,若他在,交给他便好了。但他偏偏不在,苏榛决定写信请朝沐娘子代转,这已经是时下她能想到的最快法子。

    即是打定了主意,苏榛便请叶氏帮忙带走了谨哥儿,她则把自己关在房里,毛笔和墨砚至今为止都用不惯,那就还是拿了自制炭笔出来写。

    当然还得特别仔细斟酌遣词造句,好不容易挤出了个开头:民女苏榛,居于乡野,不识朝堂规矩。然目睹长虚山流民困顿、官道工程紧迫,心忧村计,故斗胆修书,言辞粗陋处,伏乞大人海涵。

    开头的客气话挤完,后头全是干货,苏榛倒是越写越快。甚至为了让太守瞧着不累,索性用了现代那种项目申请书模式。其一就是讲了白水村“以工代赈,化流民为助力”。

    其二,苏榛画了表格,做了数据分析。详录了流民年龄、技艺、体况。以及经核算,二十五人月需粟米多少、柴炭多少。若行“工分制”,劳作优异者可换农具、布帛,则粮米可省三成。另外于官道起点建临时棚屋五间,就地取土制坯,辅以流民自建,可省工费百贯,后头还附了个账目明细。

    以上两点都是讲事实,后头便是摆道理。

    苏榛开始夸夸的写,一共挤出了五大利好:一当然是固边境而安民心。收纳流民筑路,既增官道守备人力,又保境安民,功在千秋。

    二是提效率省官银。且流民以工代赈,所需粮米工食,较官府雇募节省至少三成;

    其三,流民中藏龙卧虎,待官道竣工,这些匠人可留于府中;

    其四,流民定居后,授以荒地耕种。三年免赋期满,按亩征税,且人口增多,市集繁荣,商税亦将水涨船高。

    其五,树典范而彰德政。划重点:白水村可成“流民安辑典范”。苏榛还在后头很狗血的加了句:此乃大人之勋、全府之幸!

    信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恳请支持。

    中译中:要银子。

    若大人认可,她会尽快备妥《流民安置详册》《工程进度概算》《钱粮收支细目》等具体细则。

    全部写完,苏榛又本着多少该谦逊低调一点儿的原则,在后头加了些废话,比如

    民女本不该妄议公事。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书信的最后还加了句“临书惶恐,翘首盼复”。

    其实最后的最后她本来还想着把商栈的情况告上一状的,毕竟朝廷给拔的流民安置银若是不再便宜了商栈、而放到以工代赈上,无论对于府县还是对于流民本身都是天大的好事。

    但盛重云不在,她拿不准那位太守大人除了风流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毛病,只好暂且按下。

    总之苏榛把姿态摆到最低,但也让人看信的时候一瞧这女的就不是普通民妇即视感。一通编写下来用了整个上午,写得是头晕眼花才作罢。也是好久没搞这么“正经”的东西了,手生了。

    即是写好了,苏榛便囫囵吃了个午食就去寻了白老汉,抓紧时间下山进城送信。好在朝沐娘子自嘉年华回来之后就一直在休憩,寻了个正着,请她代为转交太守大人,并也说了事关官道流民,耽搁不得。

    朝沐娘子故意“为难”了一下苏榛,问送信可有好处。苏榛一脸“早知道你会这样”的表情,从双肩包里掏出一副舒娘亲自缝的镶兔毛儿贝蕾帽送了给她。

    朝沐大喜,要给银子被苏榛啐了回去,便美滋滋的领了姐妹的情谊,并保证两日之内一定完成任务。

    苏榛放了心,瞧着日近黄昏便也不敢再多作停留,跟白老汉着急忙慌的在关城门之前出来了,一路上山回村心里也是踏踏实实的,总算完成一件大事。成与不成的,尽人事听天命吧。

    另一方面朝沐娘子确实也是说到做到,那信第二日清晨就请人呈到了苑琅书房。

    其实苑琅正在读的《荒政辑要》,里头就有古往今来的流民安置办法。

    “以工代赈”正与苏榛所写如出一辙。虽非她独创,但苑琅认为她一介女郎竟能从乡野琐事中悟得此道,倒也难得。

    虽说这法子不新,但让苑琅眼睛一亮的却是里头的表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