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56. 第五十六章 。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56. 第五十六章 。(第1/2页)

    朱元璋被天降的「化学教父」大帽子给砸得头疼。

    此前钓鱼评论失败,他已经领教了后世人的阴阳怪气技能。

    如今,他能清醒地认知后世评价历史人物时的标准,但凡某人没做过的好事,不可能给以相关荣誉称号。

    假设不幸获得,参考“大明战神”朱祁镇,那是妥妥的反讽。

    历史上,明朝洪武帝被批判为重度保守封建作风,又怎么可能成为化学教父?

    有关「教父」一词,朱元璋如今能懂它的含义。

    这段日子翻阅朝臣收集翻译的西方相关资料,主要来自元朝旧档,其中记录了不少也里可温,即唐朝景教、十字教的情况。

    《元典章》记录:“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种田出纳地税,买卖出纳商税”。

    根据元朝典籍,当时也里可温的信众多为权贵、外来侨民、军队等阶层构成。其在朝中担任要职的人数不及回回人。

    由于元廷实施分化政策,汉人、南人、色目人与蒙古人之间矛盾重重,亦导致彼此的文化差异始终不曾调和。

    因此,也里可温虽然在王公贵族间传教,但在民间流传甚少。

    当元朝覆灭,来自西方的这些传教士也随之消亡。

    朱元璋本想通过元朝典籍探查西方的发展进程,但收获不多,只大致了解了一些西方教派的情况。

    对“教父”一词的认识也由此而来。

    词语释义在岁月变迁中会发生改变,但“化学教父”代表此科学重要人士的基本含义不会变。

    朕做什么了“好事”能有此殊荣?

    朱元璋觉得他可能要遭受一场无妄之灾。

    好奇地盯着水镜,想知道历史上的洪武帝究竟背了什么黑锅。

    水镜:

    【回顾历史,开始于西方的现代化学,并非一蹴而就地走上科学之路。

    在千余年的时光中,东方炼丹家们执着于长生不老时,西方炼金术士们亦痴迷于点石成金。

    直至十八世纪,拉瓦锡提出了燃烧理论。

    他明确定义“元素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建出了世上第一张元素表格。

    依照气体、金属、非金属与土质性质,把当时所知的三十三种(事实上是一十三种)元素进行了分类。

    从此刻起,现代化学的大门被打开了,以往的定性研究转变成为定量研究。

    等到十九世纪后期,尽管化学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但人们仍旧对原子结构认知匮乏。

    已知元素增加到了六十三种,但要确定它们在周期规律中的原子序数还是非常困难。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做出了大胆推论。

    他以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显现出周期性递变规律,创建出一张表格。就是如今绝大多数人哪怕背不全但也听过它名号的「元素周期表」。

    问世之际,元素周期表上不少地方仍是空白。

    后来,随着对化学的深入研究,新发现的元素一个接一个被填入空位。

    这更说明了门捷列夫对元素规律认知的正确性与前瞻性。

    这些元素规律,打破了以往对元素之间是孤立的形而上认知,更为探寻新元素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生产。

    依照元素属性的不同,人们去寻找矿物、冶炼制作各种合金等等。

    它会造成哪种影响?

    此处举一个小例子,不妨称其为蓝色染料之战。

    蓝色布料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使用。

    欧洲更是颇为推崇蓝色,将其视作高贵象征。

    中世纪,欧洲诸国使用本土植物菘蓝球染布。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船队抵达东方。

    发现在印度半岛上种植的靛蓝植物更易提取蓝色染料。

    其后几百年,欧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建立殖民地。

    靛蓝植物也成了殖民地主要种植的经济植物之一,被大批量输入欧洲。

    尽管欧洲不少国家试图建立贸易壁垒,保护本土的松篮球染色产业,却是螳臂当车。

    此种情况在十九世纪末发生了巨变,改变它的就是化学科学的力量。

    德国人从廉价材料中合成出了靛蓝色染料,人工合成染料的成本远低于天然种植。

    如此一来,英国通过殖民印度种植靛蓝而打造的天然靛蓝染料商业帝国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

    西方发展出了现代化学。

    不免令人好奇,假设存在平行时空,东方有没有可能先行一步呢?

    以明朝时期的认知储备,有能力去打开这扇科学大门吗?

    从定性的知识量来论,我的答案是九成九可以。

    之前,提到与吃食相关的化学知识运用,而中国古代化学知识运用与观察当然不限于此。

    比如炼丹家们早就认知与记载了许多金属焰色反应。

    又如举世闻名的陶瓷工艺,从烧制到上釉无处不显化学知识。像是彩绘颜色的选取,就是与不同矿物元素相关。

    再如冶炼金属,汉代就有了“胆水治铜”法。

    其“胆水”指的是含有石胆(硫酸铜)的泉水。

    由于硫化铜石矿在风吹雨打后被风化氧化,其部分生成溶性硫酸铜进入大自然的水循环,一些泉水就还有了足够浓度的铜元素。

    把将铁片放入胆水,可提取出单质铜。

    这是利用到金属铁与铜的可溶性化合物发生了置换反应。

    最迟在明朝中期,高难度的提取金属锌技术已经被大明人掌握。

    说金属锌很难冶炼,是由其元素特性导致的。

    锌的沸点在907°,而氧化锌的还原温度在904°。这两个温度非常接近,当加热氧化锌矿物,获得的锌是气态的。

    如果不能立刻捕捉气态锌,它就会马上挥发逃跑,或被迅速再次氧化又变回氧化锌。

    明朝中期,这个高难度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当时不称「锌」,而将制出的锌锭命名为「倭铅」。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部分学者认为“倭”字的使用,与当时沿海倭寇猖獗相关,以倭寇凶残借喻锌的属性。

    由此可见,时至明代,相关化学技术知识的储备量充足。

    关键是没有完成从丰富技术知识到理论体系构建的转变。

    话说回来,门捷列夫在1869年始创元素周期表,距离朱八八驾崩已经过了四百七十一年。两者为什么有了关联?

    请看以下两张表格。

    左图是中文版元素周期表,右图是明朝老朱家的皇室亲族谱。

    随便列举几个人名:朱翊铬、朱徵钋、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