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45. 第四十五章(二更) 。(第1/2页)
听闻说起小麦成为主食的时间,嬴政的关注度更提升几分。
本集视频的第一个惊喜是令他初见全球地图。
这图说实话有点糙,但他完全不在意,是看到了广袤的远方与无限的可能性。
尽管知道穷兵黩武要不得,而且国土不是越大越好,大秦不可能把整个地球都打下来,但保留爱看地图的小嗜好有何不可。
当看到地图上的汪洋大海,想起消失一年多的那个人。
徐福拿了一笔寻找海外仙山的钱款走了。
已知这厮找不出结果,他回来后可别想用仙踪难觅就轻松交差。必是要人尽其用,来弥补朕永不可登仙山的遗憾。
嬴政就是在迁怒。不能责怪反而要感激水镜与咕咕砸碎了他的修仙梦,但那股憋屈劲总得有个宣泄口。自是要找上给他画饼,把仙山美景吹得如假包换的徐福。
徐福回到咸阳之日,就要殚精竭虑开发方士们的新用途。若是不能搞出有价值的器物,他就准备去北边修长城吧。
思绪飘远了。
回到面前的小麦影像上,咕咕问此物在什么时候成了主食。
嬴政可以先排除大秦时期,如今的主食是粟。
提到粟,这背后也有一段老秦人必会记忆深刻的故事。让人记住了两国之间别谈感情,所谓秦晋之好全是背叛与算计。
春秋时期,秦穆公是晋惠公的姐夫。
晋惠公未继位前曾经允诺,只要秦国给他庇护,等他坐上晋国王位就割让河西五城给秦。
当那天真的到了,却立刻撕毁协议。不料几年后,晋国大旱,只能向秦国借粮。
秦穆公思量之后,将大批的粟通过水路与陆路交替送往晋国都城,史称“泛舟之役”。
尽心尽力的救援换来了什么?
两年后,秦国灾荒,晋国大丰收。晋国不仅有借无还,没给秦国救援,而且趁机出兵攻打秦国,狠狠地背刺一刀。
嬴政很清楚军功授爵制需要改变,但绝不能因此而废弛军力。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当下没再回忆竹简上记载的血泪史,还是先看水镜说小麦。美洲作物太遥远,而小麦相关故事说不定能对大秦有帮助。
水镜:
【小麦很早就从西亚传入了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有对它的记载,《周礼》中也见其成为五谷之一的踪迹。
即便如此,小麦也不是主食。在汉朝之前,人们不喜欢吃。理由之一很朴实,当时它不好吃。
现在,我们调侃好吃的东西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事实上,食材的处理方式对口感的影响很大。
先秦时期,贵族阶层习惯吃小米,即以粟为主食。
那时,人们的习惯是“粒食”。顾名思义,把一粒粒谷物蒸煮了吃。这样能吃口感较软的小米,却不适合吃口感粗粝的小麦。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把小麦磨成粉,制作各种各样的面食。汉朝之前却无这种习惯。】
磨成粉?
嬴政看到这里,不由击掌。是了,这样小麦的口感就能软和些了。至于用什么器具呢?想来墨家必有方法。
就听水镜报出一个人的名字。不是墨家人,而是其对头。
【石磨,是将小麦从谷粒转为麦粉的重要工具。战国年间,鲁班制出石磨。
一件物品从被创造出来到它被广泛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几百年。直至汉朝,石磨加工技术才慢慢普及,让小麦能够从“粒食”变成“粉食”。
影响小麦是否成为主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口感,还要看它在种植时能否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土壤。
小麦从地中海气候的西亚传来,而中原大地是季风气候。
在中国已经形成一套作物轮种规律。小麦要打破原来的规律插队,又要符合当地气候与它自身的生长条件,此绝非易事。
其中,耗水量是个大问题。小麦耐旱,但种植过程中的耗水量是粟的两倍。
灌溉成本怎么算?当地土壤是否合适?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先秦时期,小麦多种于齐鲁之地的河流边。汉朝兴建了多处水利工程,让小麦的种植范围外扩了。
石磨+水利工程,却仍旧没有将小麦变成人们餐桌上的主食。兴修水利所耗费钱财不菲,此法还不够让小麦深入田间地头。
北方地区农民们在不断提升“节水保墒”术,即保持土地的一定湿度,让保留的水分便于植物生长。
在原有的“深耕熟耘”与“耕”、“耱”基础上,慢慢再加上“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方法。1
放示意图1-4.jpg
通过这些操作,让土地吸水储存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小麦能够广泛种植。
有了这种农业技术变化,到了中唐时期,唐代宗李豫开启了中国史上第一次收“麦税”。
小麦终于获得了被征税资格,这表示它不是杂稼了,与粟上升到了同样的主粮地位。
至于小麦超越粟的地位,还要等到宋朝时期。
由这段小麦的发展史,能看到外来的农作物在中国生根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
再回头看十六世纪传入大明的美洲高产作物“三兄弟”,它们在明朝的境遇各有不同。总结一下,三者之中以番薯种植最多,玉米次之,土豆最末。
即便是种的最多的番薯,也限于闽粤之地。万历末年的《泉州府志》记载“贫者赖以充饥”。至于其他地区,如江苏有徐光启在万历晚年引种,但效果并不好。
其余地方或有零星记录,都是当做新奇食物瞧个热闹。北方就更少了,因为当时没能解决番薯种植的越冬问题。
番薯有大优点,耐旱、耐涝、抗病虫害,但是它喜温怕冷。当小冰期来临,北方想种植番薯需着重解决此困难。
这个问题难解决吗?
我相信中华民族的种田本事,事实证明如此。
乾隆十一年前后,山东德州的农民解决了番薯越冬难题,让北方得以大面积种植番薯。
这时距离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之死,过去了一百零二年,尚未跳出小冰河期的冷期气候,也没有出现跨时代的科学技术飞跃。
换言之,假如明朝早些重视番薯,百分之九十九是能解决越冬问题。当天灾来临时,多了一份保命的口粮。
遗憾是番薯、玉米、土豆,三者在明朝传入中国,可它们被大面积推广种植都要等清朝年间。
外来农作物的本地化推广,固然客观上受到自然条件与技术水平的束缚,但先要问一问主观上足够努力去克服困难了吗?
明朝没做到。
番薯在闽粤种植后,不是没人看到它的高产优点。
万历年间,何乔远写的《闽书》,卷一百五十赞美“番薯”。
说它“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