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31. 第三十一章 。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31. 第三十一章 。(第2/3页)

    此次,郭登作为都督佥事参将,辅助刘安镇守大同。他对这片区域的了解颇深,给出的建议却被否决。

    史料记载,朱祁镇选择走蔚州,因为“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

    眼下,二十多万大军无功而返,只为平安返回京城。他提出的撤退线路选择理由,竟然是想邀请皇帝去自己老家府邸转一圈。】

    啥玩意?!

    “荒谬至极!”

    “绝无可能!”

    朱元璋与朱棣情绪紧绷地盯着水镜,不知不觉就从桌案边走向了墙头。

    听着朱祁镇似玩闹般地仓促亲征,听着他带着朝堂一众高官随行却半点不听意见。这叫人越听面色越是铁青,额头青筋暴起。

    当听到朱祁镇选择撤退路线的理由竟是如此不可理喻,两人没能忍住都大吼出声。

    史实不以其意志为转移。

    水镜:

    【在大军好不容易抵达大同的两天后,八月三日又一次开拔,踏上回程。

    不论我们现在看这种路线选择有多离谱,朱祁镇就是选择往蔚州方向走。回程之时,天气情况很不好。连日雷雨不停,恶劣天气加重了士兵们行军困难。

    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

    就在此时,王振又跳出来了,说“既恐蹂乡稼,复改道宣府”。

    这会他想起来了,大军路过家乡会踏坏庄稼,必须猛地一个转弯改道去往宣府。

    匆忙出征,粮草不足,前方传来惨败连连的消息,回程又冒雨赶路,雪上加霜地遭遇反复改道。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可想而知二十多万的大军有多疲于应战。

    此处必须要问,这样反反复复的撤退理由只是文献上记载的那样吗?是王振做主就能几度改变路线吗?

    朱祁镇昏聩且愚蠢到这种地步?选撤退的路线,是依照王振想邀请他回家坐坐就走,王振不想家乡农作物被毁就改道?

    我个人认为不只如此,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2

    离谱至极的撤退线路选择理由,其背后暗藏着朱祁镇的小心思。

    明英宗不甘心就此撤退,他声势浩大地匆忙亲征,怎么能灰头土脸没有一丝成果就逃回京城。

    这是奇耻大辱,与他出发前一举拿下瓦剌军的想法彻底背道而驰。

    因此,撤退也行的前提是力挫瓦剌军队,哪怕是一小支也好。

    朱祁镇没有选择安全的紫荆关路线,而要找与瓦剌军正面对上的那条路。

    明军二十多万,瓦剌就两三万。十打一,总能赢。

    他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此时用二十多万大军在赌博,进行一场极度冒进的军事冒险。

    王振恰好能找到理由,不管理由多离谱,为皇帝反复改变撤退路线找到了借口。

    当然,这绝非说王振没有过错。

    他自愿做朱祁镇手中的魔刀,平时作威作福,战时将二十多万大军的性命视若无物。此人之恶,不容洗刷。

    对此论点可能有些观众会不认同,没关系,我们求同存异。

    即便撤退路线的选择目的存疑,结果都是朱祁镇与王振极其不做人的行为。

    没有实力,仅凭着一己喜恶做出决策,对大明国运毫不在意,更对二十多万的大军生死视若无睹。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朱祁镇正统十四年的御驾亲征,违背了自古以来的行军用兵之道,其结局注定走向了覆灭。

    八月初三从大同撤退,中途任意改变线路方向,导致军队被反复折腾。

    在人疲马乏之际,八月十二日,大军抵达了雷家站。

    雷家站地势开阔,与此前途经的狭窄山沟不同,永定河从其侧流过。这种地势便于大部队展开,适合放开手脚打一场决战。

    十三日清晨收到了消息:“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

    朱祁镇收到瓦剌军出没在后方的消息,派出了吴克忠领兵去断后。大军主力却没有加速撤退,而是驻扎在了原地,一直等到了晚上。

    此处就奇怪了。

    如果撤退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回到京城,那就该加速行军,但在雷家站居然停留了一个白天。

    更是验证其主要目标不是回京,而是希望半途奇袭瓦剌,但被奇袭的是大明军队。

    天色将晚时分,传来了消息,白天派出去的那支队伍战败覆没。

    不甘心,又加派了朱勇与薛绶领兵四万去支援。援军途径鹞儿岭,被埋伏的瓦剌军伏击,再次无一生还。

    夜间,这个坏消息传回,是又一次覆灭性失败。

    惨败接连而至,如同一次次晴天霹雳打击着明军。军心岂会不动荡,士气岂能不低迷。

    这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出征,途中被反复折腾,更没有一次好消息能让人心振奋起来。

    八月十四日,大军就是在极度的消沉中抵达了土木堡。

    天还没有黑就原地驻扎了下来。土木堡地势高没有水源,为什么不继续前行?

    《明史纪事本末》说:“众欲入保怀来,以王振辎重千余两未至,留待之。”

    《明英宗实录》说:“至是,振以军失利,慙恚,即止于土木。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余亦不得水。”

    两本文献记载不一,但都提到了王振做出了留驻原地的决策。

    朱祁镇必是没有反对这个想法,让大军挖井原地解决用水问题,哪里料到一滴水也没有挖出来。

    当时已然入夜。以明军的状态,不到万分危急不会再连夜赶路。

    岂会料到危险在迅速靠近。夜晚,也先率瓦剌主力突袭了附近的麻峪口。

    八月十五日,两三万瓦剌军在外围将明军二十多万团团围在土木堡之内。

    此时,大明军队滴水未进十二个小时,虽然身心俱疲,但还没到极限。只要能稳住别乱,以人数优势未尝不能突围。

    哪想瓦剌方面派人和谈,朱祁镇就信了,签订了文书让使者送回。

    随后,瓦剌军撤退。

    朱祁镇与王振都认为和谈奏效,放松了下来,宣布拔营去取水。

    明军闻令,一众出发,此时想的就是快点喝到水。

    不料瓦剌军折返回来,从四面八方猛攻,突袭反杀。

    作战部署,最忌反复无常。

    从七月十六到八月十五,二十多万明军被没有定数的军令反反复复折腾,早就犹如被拉扯到极限的弦。3

    此时,瓦剌军的反杀给了重重一击。

    哪怕有着一比十的人数差异,但也足以让似紧绷之弦的明军轰然溃散。

    混战即起。

    以少对多的战局再次出现,却不似二十一年朱瞻基时期以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