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人家: 50-55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十里人家》 50-55(第4/9页)

时候能腐熟成好肥,都画出来了。下面还有小字批注,‘王丫试用此法,底肥厚实,苗齐秆壮’…”

    她又翻了几页,“这是‘选种’,这是‘轮作套种’。”

    每一页都图文并茂,字迹清晰工整,旁边还有朱笔小楷的批注和验证记录,显然是伏棂的手笔。

    翠儿看得眼睛发直。

    她虽然主要精力在私塾,但从小在村里长大,农忙时也常下地帮忙,对这些农事并不陌生。

    更难得的是,她跟着伏棂读书认字,眼界比一般人开阔,更能理解这册子的价值。

    这简直像是把十里村所有老庄稼把式压箱底的经验,都提炼出来,用最清晰的方式呈现了!

    “白姐姐,夫子,这都是你们亲自记下来的?”

    “是我这两年,跟着伏夫子学认字、学道理,然后自己在地里琢磨,又厚着脸皮去缠着老把式请教,请了伏夫子帮我一点一滴记下来的。”

    她说着,目光转向身侧的伏棂,“多亏了伏夫子,她教我认字,帮我理清思路,还告诉我哪些法子书上有记载,哪些可以改进。没有她,我可弄不出这么齐整的东西。”

    伏棂摇摇头,“她自谦了。”

    白潋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随即又拿起另外两本书。

    “这两本,是伏夫子给我的宝贝,《齐民要术》和《氾胜之》讲怎么种地、怎么养牲口、怎么过日子。里面的道理很深,字也难认,我当初看得头都大了。”

    白潋将《辑要》和两本古籍,并排轻轻推到翠儿面前的书桌中央。

    “翠儿,不瞒你说,我和你夫子,大概再过七八个月,就要动身去益州了。”

    翠儿猛地抬起头,下意识地看向伏棂。

    伏棂微微颔首。

    “我们走了,但十里村的地还得种,日子还得过。王丫、张铁、树生叔他们,如今都学了不少新法子,地里活计也上了手,看着比往年强多了。可种地这事,哪有一成不变的?年景不同,虫害不同,土性也会变。万一遇到点新问题,或者他们想试试更好的法子,总得有个能商量、能查证的地方。”

    她的目光落在翠儿身上,“你跟着伏夫子读书,心思细,认字多,道理也明白些。这两年你在私塾帮忙,教小娃娃们认字读书,耐心细致,大家都看在眼里。而且你对村里的事熟,对地里的活计也不陌生。更重要的是,你是咱们自己村里长大的孩子。”

    白潋指了指桌上的书册,“这些,我们想交给你。”

    “白姐姐,伏夫子…”

    “翠儿,”白潋站起身,绕过书桌,走到翠儿面前,“别担心。不是让你现在就当什么大家。”

    伏棂也鼓励道,“翠儿,你随我读书几载,心思沉静,做事条理分明,更难得的是有耐心,善沟通。”

    白潋接着伏棂的话头,“这些书,是工具。你先拿回去,有空了慢慢看。《辑要》里都是大白话,也有图,你肯定能看懂。而且我们还在村里呢,还有大半年时间。”

    “等我们走了,村里谁家地里真遇到难处了。你不用慌,就把这《辑要》翻出来,看看里面有没有写类似的。有,就照着上面说的,用你自己的话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就像你在私塾教孩子们认字,把复杂的道理讲简单一样。没有,或者你也不确定,就直说‘这个书上没写,我也不太懂,咱们再想想别的土法子试试’,不丢人。你王姐姐,还有张铁他们也都是有经验的人,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翠儿听了,还有些犹豫,她看着伏棂,想请她说句话。

    伏棂揉了揉她的脑袋,“书者,载道之器。此《辑要》,是白潋躬耕实践,融汇古今的心血结晶。”

    “你生于斯,长于斯,又随我读书明理,深谙乡土人情。由你保管此书,研习其中奥妙,并在乡邻需要时,援引其中智慧,解其困顿,正是最合适不过。传承之道,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你只需边学边做,边做边悟,便不负此托。”

    翠儿深吸一口气,不再犹豫,上前一步,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了那本《农事辑要》。

    若非伏夫子让她跟着读书认字,她此刻怕还是一个笨丫头。

    白姐姐更是在她记事起,就对她很好。

    到如今,两人竟将如此心血托付给自己。

    “白姐姐,伏夫子…”翠儿抬起头,目光灼灼,“学生定当竭尽全力,研习此书,保管此书!绝不负两位师长所托。日后乡邻若有疑难相询,学生定当尽心查阅,仔细思量,若有不明之处,绝不妄言误事。”

    白潋很高兴,“好!我就知道,我们伏夫子教出来的学生,错不了!”

    伏棂笑着安抚翠儿,叫她别紧张。

    可翠儿一想到伏棂和白潋这样交代得事无巨细,又听到她们说几个月后就离开了,不由问道,“白姐姐和伏夫子,是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吗?”

    想到这里,她眼睛一酸,差点就要掉眼泪了。

    伏棂的目光从翠儿充满希冀的脸上移开,她沉默了片刻,斟酌词句。

    “归期…确难定论。益州家中产业,盘根错节。父母年事渐高,精力不济,许多事务,需得有人接手梳理。”

    家中三个子女,长兄伏渊,走了仕途,于商道亦非所长。

    姐姐伏熙,颇有主见,然志不在此,且已嫁入别家,自有翁姑妯娌、府中事务需她操持,分身乏术。

    父母疼惜她,亦不忍她再为娘家产业劳心劳力。

    至于她伏棂…

    父母膝下,唯她尚有余力,亦对此道有些兴趣。

    他们对她与白潋之事,明言赞许,未曾强加阻挠。这份让步,这份包容,已是难得。

    父母既已退让一步,她也该担起她的责任。

    益州的家业,是爹娘的心血,亦是晚年倚仗。此去,只为使父母能安享晚年,兄姐亦无后顾之忧。

    伏棂继续道,“翠儿,世事难料。两三年是我心中所盼。然益州事务繁杂,若遇阻滞,或需更久时日。五年十年…尚未可知。”

    这边的产业,她已经做好安排,不用操心过多了。

    翠儿听完,虽依旧不舍,但也完全理解了两人的无奈之处。

    没过多久,两人送翠儿出了门。

    对于日后的益州之行,白潋并没有多少要离开故乡的伤心。

    虽然是有一点点惆怅?

    从前她走过最远的地方,只是在泰和县的范围内。

    出行的兴奋此刻远远多于离家的伤感,白潋几乎想蹦到天上。

    去伏棂长大的地方待着,她觉得很不错。

    走之前,她还有几件重要的事要办,白潋心里计划着。

    她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看着院子里的葫芦架,“马上了,保管结水灵灵的大葫芦!”

    第53章  踹也踹不走了

    白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请人帮忙清扫父母的坟。

    她找了个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