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70-80(第19/27页)
丫鬟提前按照陆书容的吩咐回府去另叫马车过来,不过现在还没有赶回来。南水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挤进去踮脚张望,半响走出来和自家姑娘分享:“姑娘,是有个书生写了一首词,但现在不见了踪影,当下他们正在找呢。”
陆书容颔首:“原来是这样。”
南水将自己瞧见的最后一句背了出来,然后惋惜的说,“这样磅礴浩荡的诗词,已经许久不见了,也不知道那书生姓甚名谁,要是能见上一面就好了。姑娘,那摊子的酒水可是上好的西京名酿琥珀光。”
陆书容一直淡然的表情出现了一丝变动,舍得将琥珀光作为彩头,这摊主瞧着,倒不像是寻常的字画摊主。
她刚想上前去观望,认一认这摊主又是那位名儒一时兴起在这儿钓书生,又想去看一看,那首完整的,豪迈的诗词全篇是什么模样。不过她还没动作,就远远地看见挂着陆家銮铃的马车越来越近,她只好打消了心思,在丫鬟的搀扶下走上马车。
陆府的马车是隔音的,竹篾一拉,帘子一放,能隔绝大部分喧嚣。陆书容端坐其中,等四周安静了下来,才有空回想今日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实在是太出格了。
她还是第一次在明确知道母亲不愉的前提上,依旧选择放肆地做自己,而不是急着回去请罪认罚。
这种感觉很新颖,很巧妙,她心中有一点难过,有一点惶恐,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离经叛道带来的畅快。
原来在不需要瞧着母亲神色行事的时候,连吹在脸上的风都是湿润的,而不是灼热,带着雷霆万钧的烈火。
她喜欢这种感觉。
第78章 酸梅饮 “——你可愿同我学书?”……
翌日一早,万里无云。
晨曦初染汴梁,马行街的石板上浮起一层蟹壳青色光晕,还未散去的雾气和锅炉蒸气交织,乍然与丁达尔效应形成的下垂鎏金相遇,如一幅在水雾中流淌的古画。
沿街檐角幡旗招展,往下瞧去,摊前熏烤胡饼的泥炉焰火腾空,面饼贴着炉壁渐次染上虎斑纹,油脂馅料在烈火的炙烤下滋滋冒油,香味直直往人鼻中钻。
许栀和要了两张胡饼。摊主在她的要求下用两张油纸将胡饼分开包着。
胡饼有些烫手,许栀和两只手交替着来回倒饬,走到马行街口常家书斋的时候,指尖都晕红了一片。
常家书斋的掌柜早先就被打过招呼,知道今日有重要客人前来,一刻也不敢耽误,他双手扒拉着耳朵,直勾勾地盯着路面张望。
虽然自己还未亲眼见过,但是他早就在主家和汴河大街书斋的掌柜中听闻过无数道描述,说那位许娘子如何如何才华横溢,如何如何平易近人,又如何如何年少有为,又说相貌不过是她诸多优势中微不足道的一小点。
马行街掌柜原先并不相信,若是合乎这样的描述,十八岁的年纪,能想出羊毛手衣,又能做出描金之画,那这人八成是天上的仙人,怎么可能是人间之人?
——直到自己亲眼见过,才信了传言不假。
几乎是第一眼,掌柜就瞧见了穿着杏色衣裳的姑娘缓步朝着这边过来,她偶尔抬眸看一眼沿途两边的幡旗,像是确认自己没有走错,等走到书斋门前,她站定,抬眸笑着看向掌柜:“——劳驾,这是常家书斋?”
书斋掌柜怔了片刻,才连忙点头,请人进去,“许娘子是吧?两位姑娘已经在楼上等候了。”
现在辰时刚过没多久,许栀和想着要给梁影和陆云阔留下一个勤勉的好印象,鞭策自己早早起床。没想到紧赶慢赶,还是叫两人抢先一步。
掌柜引着许栀和穿过一栋栋的书柜,从犄角旮旯里的红木楼梯往上走。
二楼堆放了不少书,比一楼要显得凌乱,一楼的书是端端正正摆在书柜上的,二楼则是将老书废书堆积在一起,码成了一座小山丘。
看着乱,但是上面也没沾染多少灰尘。大抵是知道二楼从此有了用处,掌柜带着店小二重新倒饬了一番。
目光从书上移开,许栀和望向站在自己面前两个姑娘,她们年纪都不大,身上的衣裳还是初见的那一次所穿,略带褶皱。
见到许栀和过来,两人同时开口:“许娘子。”
许栀和将手中的胡饼递过去,“来这么早,应当还没有吃过吧?”
梁影和陆云阔都有些意外,接过后,都没有直接开动。后者依旧快言快语,语气关切,“许娘子吃过了吗?”
“吃过了。”许栀和回。
两人这才无后顾之忧,抱着胡饼咬了起来。
掌柜将许栀和带到,谨遵主家的告诫,无事莫要打扰,正准备原路返回,忽然瞥见这一幕,连忙招呼人端了茶水上来。
“一个时辰送一次茶水,几位姑娘觉得如何?”掌柜摸不清许栀和路子,试探着问。
“可以,多谢掌柜。”许栀和与他道谢。等他离开,坐在了梁影和陆云阔对面的蒲团上,伸手去拿她们回去后的落笔。
她的目光落在她们的线稿上,每一张大概看个几分钟,然和轻轻翻页,发出轻微的声响。
梁影和陆云阔嚼动的频率几乎与她反应正好相反,她垂眸看的时候她们哐哐嚼,等她翻页的时候,两人像是被人摁下了暂停键,一动不动。
许栀和注意到了两人的动静,什么也没说。
她没打算走严师路线,甚至说她对于如何成为师父这个领域还是全然陌生的。事实上,她也只比眼前的两个姑娘大了三四岁,正在摸索如何在这个讲究师门传承的年代,学着如何成为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
好在,眼前就有现成的可供照抄。梅尧臣身为国子监博士,又有培养学生的经验,与其自己想秃噜皮,不如去观察梅尧臣的行事准则。
许栀和询问了一番陈允渡,平时和梅公如何相处,陈允渡一一作答,并用了一个小例子说明两人牢不可破的关系——
陈允渡出身农家,家中临河靠山,风景宜人,又处在鱼米之乡,家中薄田数十亩,小有余粮,衣食无忧。可家中无一人读书,他因此错过了寻常儿童的三岁启蒙,直到五岁才遇见从汴京城返乡的梅尧臣。
当时的梅尧臣刚弱冠不久,才华横溢,还带着略显憨傻的书生意气,考中进士之后,一心想要为民做些实事,但当时处于现任皇帝即位初期,和刘太后二圣临朝,两位在朝堂最高决策时候多有纷争,他一心效忠现在的官家,但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重用。
梅尧臣负气还乡,见到彼时五岁,在田野中树荫下等待着父兄农忙的陈允渡……当时的陈允渡唇红齿白,被养得极好,梅尧臣念及在京的谢氏和长子,心生欢喜,主动问起姓名。一问怔愣,允渡,允渡,可正是他当年见人生子,一时兴起取的名字。
当年的他雄心壮志,现在他苦闷不得解,中间五年岁月,将一个还需要人抱着的襁褓婴儿变成一个小小的玉面小童。梅尧臣心生感叹,蹲下身与他持平,目光坦然带着笑意,问陈允渡:“——你可愿同我学书?”
陈允渡的描述客观准确,甚至能将那日的天气,田中麦苗的高度,村口吠叫的大黄狗有几只都说得一清二楚,许栀和不知不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