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道医: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大宋道医》 120-130(第3/14页)

    “娘子息怒。此处人多,我们回去再说,回去再说。”那年轻郎君以袖掩面,似十分尴尬。

    “哼!怎么?敢做不敢认?觉得丢脸一开始就不要瞒着我偷偷摸摸跑来吃独食。我偏要在这里说,好让你长长记性!”那俏丽女子轻哼一声。

    “阿娘,不要生阿父的气。是我想来的,不能怪阿父!”那位小郎君抱着女子的大腿,扬起小脸稚声稚气地替他阿父说话。

    “真的?”女子挑起一边柳眉。

    年轻郎君连忙点头。

    “那便饶你一次”,女子俯身抱起长子,道,“走,去天字一号雅间。我倒要尝尝,这家药膳堂的饭食到底有多好吃,把咱们府里的吃食都比过去了。”

    第123章 第123章苏洵中举

    “范爷爷,您认识那家人?”苏衡抬眼。

    范仲淹轻轻点头:“小衡啊,你这药膳堂可是引来了不得了的人物。那位化名‘王十三’的郎君乃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去岁他被陛下授官岳州团练,因此现在朝官们一般都称其为赵团练。”

    “皇建院街分馆往来的皇亲国戚也不少,这位赵团练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苏衡不觉得范仲淹会无缘无故为了一位普通的皇亲特地登门提醒。

    “早年陛下无子,这位赵团练幼时曾被接入宫中,赐名宗实,由圣人亲自抚养。后来陛下亲子出生,赵团练便被送回懿王身边。可惜,皇子未满三岁就夭折,陛下这些年接连夭折数位皇子,如今宫中并无皇嗣。这位赵团练的身份……颇有些尴尬。”范仲淹缓缓道。

    原来如此。范仲淹这么一说,苏衡便明白了。不过,十三团练……苏衡被这么一提醒,立刻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吗?历史上仁宗无子,继任皇位的正是这位英宗。

    那么,那日见到的那位娘子便是赵团练的夫人,未来的皇后了?还有哪位粉雕玉琢的小郎君,不会是未来的宋神宗,赵顼?

    这么看,他的药膳堂的确引来了了不得的人物。不过,连当今天子都已经来过他的苏氏养生馆了,未来天子爱吃他这药膳堂的饭食,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苏衡很快便调整好心态。

    “来者都是客,既然赵团练取了化名,便是不希望旁人认出他来。我只当他是‘十三官人’便是了。”苏衡道。

    “怎不是王官人?”范仲淹奇道。

    “范爷爷有所不知,王官人另有其人。”苏衡说着,伸手往上指了指。

    范仲淹秒懂,哑然失笑:“你啊……”

    “对了,范爷爷,我有一事相求。”苏衡正色道。如果范仲淹今日不来五岳观,他原本也要去范府拜访的。

    范仲淹呷了口清茶,示意苏衡但说无妨。

    “我想向您求两封推荐信。”苏衡道。

    事实上,不止是范仲淹,苏衡还拜访了庞籍,拿到了庞籍亲笔写的两封推荐信。而不在京中的文彦博、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十分配合地将举荐信寄到了五岳观。苏衡收到厚厚一沓举荐信后,这才磨墨提笔,给苏洵回信。

    数日前,苏衡便收到了来自眉山的报喜书信——苏洵参加了今岁的秋闱,考中了举人。家中已经在着手准备离蜀赴京,趁苏洵明春参加春闱的机会,来开封见见苏衡。

    苏衡收到喜报后,却想得更远。苏氏养生馆生意红火,药膳坊与药膳堂也营业了数月有余,替他挣了不少银子。如今,以苏衡的资财,想要在内城核心区买下一套宅子或许有些困难,但在外城买下一座带院子的大宅子却是绰绰有余。

    等家中爹娘弟妹明年年初进京,便能直接住上大宅子。京城的教育资源自然要比小小的眉山县要优渥数倍,苏轼与苏辙留在京中太学或国子监读书,岂不是更好?这般想着,苏衡便开始筹备买房还有替弟弟们求举荐信的事情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苏衡在京中忙碌时,远在眉山的苏家众人也没闲着,一边在筹备苏洵参加乡饮的事情,一边忙活着找人接管苏家名下的田地还有收拾行李细软。

    此番进京少不得离家数月甚至半年,家中田产若是无人打理,等回来估计要长满杂草,一片荒芜。杨氏要照顾年迈的苏序,还有打理老宅,抽不出身帮忙。

    程氏也没好意思再给嫂嫂增加负担。好在同住纱縠行的一位婶子十分热心肠,替程氏牵线寻了为打理庄稼的好手,每月只收半贯的代管费。

    了了一件心头大事,程氏总算松了口气。

    “阿娘,等阿父进京参加礼部试,如果通过了,阿父是不是就能像伯父一样当官了?那咱们能直接搬到京城住吗?我好想阿兄,若是咱们也在京中,就能每日都见到阿兄了。”苏轼如今已经长成十六岁的少年郎了,但是在程氏面前总忍不住要撒娇。

    缀在苏轼身后的小尾巴苏辙闻言,也眼含期待地看过来。虽然吧,苏辙这个才十三岁的小尾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比苏轼还要高出一个拳头,两人站在一起,苏辙反而更像是年长的那个。

    程氏温柔笑笑,摇头道:“哪有这么简单。你们阿父如今只通过了咱们眉州的解试,等明年春天除了要参加礼部的省试,省试过了还要再参加殿试,等通过殿试正式成为进士,还得再参加吏部的铨试,通过了,才能获得任官的资格。”

    “啊?这么麻烦?”苏轼垮下脸。

    “好了,快去换衣服,这会儿估计乡饮已经快结束了,我们现在过去接你阿父回家,时间正好。”程氏柔声催促道。

    “哦!”苏轼应了声,拉着苏辙回房间更衣去了。

    所谓乡饮,指的是考生在通过解试后,进京省试前,地方官请举人们聚餐的宴会。乡饮宴一般会在当地孔庙中举行。不过,说是聚餐,其实就是举人们与地方官之间的一种社交,还是特别累人的那种。

    比如今日正是举行乡饮的日子,苏洵与其他举人们都起了个大早,五更刚过,天才蒙蒙亮,众举子们就已经在孔庙正门外候着了。等了约莫一刻钟,眉州知州才驾临孔庙。又过了一刻钟左右,眉州有名望的耆老们才拄着拐杖姗姗而来。这些耆老们中年纪最小的也有六十了,别说举子们要恭恭敬敬地向他们作揖行礼,就连知州也需在耆老们面前摆足尊敬的姿态。

    等耆老们到场,人才算到齐,知州领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进了孔庙大门。过了大门,登桥过泮池,没多远就是正殿。正殿下上好的石材雕刻垒砌而成的踏步。在这里还得上演一番“礼让”的表演。

    是的,苏洵在心中称之为“表演”。举子们互相谦让,让对方先走,知州大人敬老知礼让耆老们先走,耆老们也谦让,非让知州率先登上踏步进殿。众人口中互相说着“您请”“还是您先请”,来回推让上好几回。

    今早天没亮就起身了,在孔庙外等了两刻钟,等得昏昏欲睡,现在好不容易进了门,在大殿前又要装模作样互相谦让个三四回。有这个时间,乡饮宴早就吃完了。苏洵虽然心中不耐,面上仍端着一张板肃正经模样。

    这番“表演”终于到了尾声。最后还是耆老们走在最前面,知州次之,一群举子们呼啦啦跟在最后。

    进了正殿,殿中空出一大片,用饭的餐桌分别摆在东西南北四个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