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二婚妻[八零]: 151. 第 151 章 对口扶贫项目的考……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大院二婚妻[八零]》 151. 第 151 章 对口扶贫项目的考……(第4/5页)

就煮了一些农家粉,这是农家自己做的,吴晓梦觉得口感很好。

    吃了饭,吴晓梦要给钱,年轻人怎么都不要,吴晓梦抽出五十块给他,“这是给你的路费,我们工厂缺人,你拿着路费去苏城。”

    好说歹说,才劝小张收下了钱,他们告别了老人,继续开车上路。

    又开了四个小时,才总算到达了目的地。

    一路开车过来,吴晓梦的眉头已经越皱越紧了,照这样的路程,不管投资做什么,交通都是一个大问题。

    惠水县,县城。

    如果不是亲自来,吴晓梦几乎要以为这样的城镇只会出现在七十年代了,惠水县县城非常将破旧,最高的房子也才三四层,没有高楼,街上的道路也是破破烂烂的,几乎看不出这是县城,还以为这只是一个小镇。

    县里也没有任何工厂,所有的加工坊都是老百姓自己做的小作坊,都是做农产品加工的,这里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劳力外流严重,成年人多半都外出打工了。

    吴晓梦用大哥大跟县政府联系,对方得知他们是对口扶贫企业,态度非常热情,还表示要来接他们。

    吴晓梦他们直接将车开到政府去了,这也是一个三层的小房子,要不是前面立了一个县政府的牌子,他们几乎要找不到这个地方。

    来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脚上还穿着一双布鞋。

    “欢迎欢迎,你们是从苏城来的吗?这一路太辛苦了,快进去休息休息。”

    干部也说着普通话,依旧带着浓重的乡音。

    小李和小冯来过一次了,上次也跟县政府的人对接过,好了解信息。

    这回摆在吴晓梦面前的,也跟他们调研的数据差不多,甚至要更坏,她直观地感受到了交通的不便。

    得知他们开了九个小时的车,干部十分惊讶,“我们寻常去苏城只需要六个小时啊,你们路上走错路了吗?”

    吴晓梦和肖华对视一眼,难不成真是他们开错路了?

    六个小时和九个小时察觉虽然只是三个小时,这三个小时就要解约很大一笔成本。

    吴晓梦让小李拿出地图,走的时候,为了记路,她还用红笔画了走过的位置。

    干部接过去一看,笑道:“你们走到老路了,现在新路要快不少。”

    吴晓梦心想冤枉的同时,也稍微松了一口气。

    干部自我介绍,他姓刘,热情地给吴晓梦他们安排招待所。

    政府的招待所,要比外面的更干净,也更安全,吴晓梦他们没有道理拒绝。

    住的地方先安排了,刘干部跟上面的领导打了报告,副县长请他们吃午饭,吴晓梦他们确实也还没有吃饭,就跟着一起去了。

    能看得出来,政府请客的餐馆已经是这个镇上不错的餐馆了。

    副县长笑道:“这个餐馆是我们这有名的野味餐馆,有野猪肉,还有野鸡肉,野山羊,你们想吃什么?”

    吴晓梦对吃野生动物很排斥,一来是她曾经听说野生动物很有可能携带病菌,二来,她也不喜欢,她笑道:“我们很随便的,不用客气,我们开了一路车,还真有点饿了,随便吃点就行了,要不弄个最快的炒菜就行了。”

    副县长知道她就是食品公司的老板,一听他们饿了,连忙让餐馆炒了最快的炒菜端上来,一共炒了七八个菜,五六个都是荤菜。

    先吃了一碗饭,才慢慢地谈事情。

    “贵县的条件确实不太好,光是交通都很麻烦,不管是在这里投资做什么,以后交通都是一个大问题。”

    对方也知道这个问题,苦笑道:“要是我们这里交通稍微便利一点,也不会这样穷了。”

    “实在是地域限制,这里有没有什么工厂呢?”

    副县长摇头,“没有,只有一些做红薯粉的作坊。”

    红薯粉,吴晓梦在心里咀嚼了一下这个词,红薯粉,有没有可能量产,或者是加工红薯粉条呢?

    但很快,副县长的话就打碎了她的想法,“红薯的产量有限,也只有几家家庭作坊生产红薯粉,都不好卖,自产自销,在县里销售。”

    聊了半天,吴晓梦知道了两个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看起来,好像只有种植果树这一个选项是稍微可行的了。

    吃了饭,吴晓梦他们先回招待所休息,今天实在是太累了,明天再下乡考察。

    晚上政府那边也准备安排饭,吴晓梦婉拒了,她带着三个员工,在街上窜,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发现。

    她为了品尝这里的红薯粉,特意进了一家专门卖红薯粉的馆子。吃起来和外面卖的差不多,看来生产流程都是一样的。

    她明天下乡,准备着重看一下能不能将红薯发展为当地的经济作物。

    到了次日,一清早,政府那边的人就过来了,要带他们下乡考察。

    从县城出来,一路往东,路上到处都是山川,农民们忙着打田,到处都能看到农民赶着牛在犁地的场景,让吴晓梦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他们家也要种水稻,小时候的三四月份是吴晓梦的噩梦,水稻苗细得跟针一样,需要人工将之一根一根地插进田里。

    那时候,一连好几天都要在田里度过,不仅仅是要给自己家插秧苗,还得给村里人帮忙,换工。

    同行的干部说道:“别看他们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刨食,到年中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甚至赶不上新粮食出来。”

    吴晓梦小时候家里也穷,很多时候都吃不上饭,父母去村里借粮食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她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竟然还有地方的老百姓会挨饿。

    她轻轻地吐了一口气。

    干部继续说道:“所以我们才想引进投资,能拉动地方经济,让老百姓们都能吃上饱饭。”

    “现在比以前稍微好一点,家里有劳动力的,出去打工,工作一年,比在地里刨食强一些,但是他们在工厂的待遇很差,不少人被骗去打工,几年都没有回家。”

    吴晓梦脱口说道:“他们是不是被骗去打黑工了?”

    干部反问:“什么是打黑工?”

    这个时候,打黑工的内幕还没有被爆出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情,还以为那些不回家的人在外面吃香喝辣呢。

    “就是被骗去黑厂,吃不饱也没有钱拿,白打工,挨饿,还要被虐待,这种厂子很多的。”

    干部惊讶极了,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脸色顿时严肃起来。

    吴晓梦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出去打工了,但是多半人都适应不了外面的世界,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这个地方,继续种粮为生。

    他们还要给国库上缴粮食,一年缴纳一次。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两千年以后。

    吴晓梦注视着这个小山村,宁静而祥和,这个村庄算是条件好的了,有很多土地,老百姓们还能开荒,开出来的土地就算他们自己的。

    “这里是水源保护地,有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