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在我: 260-2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天命在我》 260-280(第21/32页)


    究其原因,是天柱伫立的法则和此世的王朝体制是结合在一起的。

    如何使民心齐聚,气运凝聚?答案是借助皇权,借助诸侯治理,借助皇受命于天的“真理”。

    没有皇权,没有受命于天,没有依托于皇权和天命的“道义”存在,那么民心就会顷刻被打散,无所依托。若民心被打散,则可以在他们心中播下新的概念,用新的意志和体制,来替代皇权与天命。

    比如“共和”。

    但是在这个时代做这样的事,根本就不可能。

    原因只有一个——生产力达不到。

    在生产力达到标准之前,封建王朝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主流。

    商悯或许可以效仿穿越者前辈发展生产力,搞出来许多有用的东西。

    实际上她早就这么干了,去年去往宿阳的路上,商悯就想到了这档子的事儿。当时还想,如果她自己没时间研究这些的话,可以让父亲交给司工。

    她还曾经把水泥和火.药配方抄录到信里让父亲派人去研制呢,青霉素牛痘之类的东西她也给父亲说过,借口这是游太虚所得。

    然后父亲就给了回信,说水泥配方如果试出来了确实有用,这就抓紧让研制出最佳配比然后量产,但是火.药这个东西各国现在都有,配比不比她提供的那个配方差。

    至于青霉素、大蒜素什么的,有用,但是没什么大用。

    因为这个世界是有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存在的,不是很“科学”。

    什么,这里有瘟疫?一个配方的药下去基本上就能消除了,如果消除不了,那就换配方。还消除不了,那一定是死人过多形成了死瘴之气,这才导致疾病久久未愈,或者是有妖气作乱,加强了瘟疫。

    如果既不是死瘴之气,也不是妖邪所为,那就是此地阴阳五行不平衡,人心衰弱龙脉之气流走,导致灾难发生。

    青霉素和大蒜素解决不了死瘴之气和妖气,也没法让人心回流,它们可以治愈疾病,但是效果不比这个玄奇世界的配方更强。

    商悯不死心,又提出了改良农具。父亲很快又捎来了回信,回信还附带了几张图纸。

    她一看,惊了。

    武国竟然已经在推广播种农车了,纯机关驱动,结构精巧,各式犁车也不缺,甚至还有踩踏式的谷物脱壳机……就这么说吧,这些东西比不上那些烧油的工业机器,可是单论实用性来说,各个都比她知道的农耕器具好使,甚至可以说发展得登峰造极了。

    现在各个诸侯国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天灾和土地兼并,跟农具水平关系不大。

    商悯刚失忆那会儿对这个世界缺乏认知,以为书上写的东西就跟前世的神话传说没啥差别。

    谁知道这玩意儿是真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所以她刚开始犯了不少想当然的错误。

    生产力可以发展,但是需要上百年的积淀。

    人族在和妖族赛跑,他们没有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可以挥霍,甚至连十年的时间都是奢侈。

    圣人的眼光依然被时代局限,就算他们超脱了时代,那么剩下的其他人呢?

    圣人圈定了此世的规则,明确了天命、皇权、人心、气运这几者之间的关联,让这方世界平稳地运转。商悯生于框架之内,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因这套规则受益,也被它束缚着。

    如果要更快取得胜利,她便只能选择目前的方式,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则行事,走向集权之路。

    也许多年之后生产力发展,人们的观念出现变化,此世的格局会迎来再一次的洗牌。

    商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可也知道这个洗牌的时机绝不是现在。

    如果她心智再年轻一些,真的只有十几岁的年龄,心中可能会产生“何不废除跪拜礼”的想法。可是现在她知道不能了,跪拜是在向皇权、向天命跪拜,是无数代帝王摸索实践出来的巩固权力的必要仪式。

    这也是顺应时代、顺应规则的必要选择。

    商悯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亲近的人在私下里不要那么敬她畏她。

    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世界不是以封建王朝为根基的,那么商悯也不会想着当皇帝了。

    野心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这个世界必有她的一席之地。

    要想斩蛟,商悯得先让自己成为一条龙。

    恢复记忆后,商悯所思所想通透了许多。失忆之时曾经困惑的事情,现在也都知道了答案。有许多事情是她在十岁之前就已经尝试过并且寻找过答案的,她只是忘记了。

    除非商悯能让武国跑步进入工业化,生产机械设备,否则她基本上没有发挥的空间。

    她能参考的,只有前世各朝各代摸索出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策略。

    同时商悯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政事之后,终于明白姑姑为什么在朝堂上那么招人恨了。

    她不但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科举,还在想方设法用怀柔的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邹国的例子就在前面,国君试图推行科举,结果他命就没了,后来国也没了,只有一本《科举法详解》留到现在。

    这充分说明,什么样的人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步子跨得太大,只会迎来反噬。

    所以赵素尘始终很谨慎,没有去推行科举,而是强化了小学宫升学政策,广开书院,给了寒门学子入小学宫的机会,而进了小学宫学成之后是否能为官,依然主要靠“举荐”。

    这么多年潜移默化,武国朝堂上平民出身的官员比例渐渐有了上升。

    推行科举是在掘贵族世家的根,抑制土地兼并,这更是让他们难以容忍。

    宗亲、孟家以及许许多多的大臣为什么会支持忠顺公?

    仅仅是因为忠顺公根基深威望高吗?这样的答案未免太过浅显。

    挖掘根本,忠顺公就是标标准准的王侯做派,相比商溯和赵素尘这样的强力革新组合,他们更适应忠顺公这样的老派做法,他们认为,忠顺公上位以后旧贵族可以像以前一样获利,得到的权也会更多。

    可以预想的是,商悯如果当了王,也只会支持赵素尘的政策,这可让他们急眼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支持忠顺公搞政变。

    商悯迟疑着,拿过纸和笔,考虑给杨靖之写什么样的回信。

    她赌气似的写了一句:“本王已知悉……”

    想了想觉得不妥,如果她这么写,以大哥的一根筋的性子,一定会迅速完成思想转变从此把她当做王来供着。

    商悯把这张纸揉成一团换了一张纸,用潦草的丑如鳖爬的字迹写:“大哥这么讲,我很伤心……”

    写完几行字,她把信折好,挥手让内侍送了出去。

    赵素尘看在眼里,决定回去之后也写一封信给杨靖之,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让这傻子醒醒脑子。

    ……

    “王上,这是探子在武国收集到的求贤令,求贤令还在向外扩散,而且借用的是燕皇的名义。看这架势,应当是要传遍四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