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40-360(第21/28页)
人人传唱的经典,被誉为“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是“唐音”的典型代表!】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正好相反,却展现了一种静态之美。】
【远处的白云与近处的孤城形成鲜明对比,孤城中必然有戍守边疆的征夫,暗暗引出下一句征夫的心理描写。】
王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羌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调,唐朝有折杨柳相送的习俗,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会触动征夫的离愁别绪。】
【可惜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柳相送都做不到……】
班超:“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
【王之涣的《凉州词》虽隐含着思念家乡的离愁别绪,写得悲壮苍凉,却丝毫没有颓唐的气息,而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与中唐之后的边塞诗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张乔的《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而这正是恢弘的盛唐气象与中晚唐的不同之处!】
【天宝元年,王之涣在友人的劝说下,再次进入官场,做了一个文安县尉。他处世清白,理政公平,深受百姓的爱戴,最后死于文安任上,终年五十五岁。】
【王之涣的传世作品很少,《全唐诗》中仅有他的六首诗。不过,就凭着《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便给王之涣赢得了百世流芳的诗坛地位!】
王之涣:既然后人如此喜爱诗词,吾还是将自己的诗文整理一番,编纂成集吧!
后世学子:……
【盛唐的边塞诗是一大流派,除了上述四位最有名的诗人,还有很多诗人,有名作传世。】
【李欣的《古意》前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后六句写尽了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他的另一代表作《古从军行》作于天宝初年,当时,李隆基设置了十大节度使,管理边疆,军镇兵马将近五十万人。】
【在开元之前,每年的军费只需要二百万钱。天宝之后,却需要耗费一千多万匹布,一百九十万斛粮草,“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李欣敏锐的看到了盛世下的阴影,看到了穷兵黩武带来的民不聊生——】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看到“公主”“琵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昭君出塞。
看到“蒲桃”第一个想到便是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哼,又借朕指桑骂槐,想骂李隆基就光明正大的骂啊!”
【这首诗借汉皇开边,讽刺玄宗用兵。因为怕触犯忌讳,所以特意在题目上加了一个“古”字。】
【诗人对唐玄宗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径,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来到中原,供富贵者享用。】
【《古从军行》虽是边塞诗,却充满了反战思想!】
李欣:你猜我为何要借古讽今,还不是担心被权贵抓住把柄,小命不保!
不过,他这辈子也就做过一个新乡县尉,想来不会有人注意到他吧。
【还有中唐诗人卢纶,他的诗字里行间的英雄气概令人振奋,充满了盛唐的豪迈气象!】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除此之外,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都写过边塞诗。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杜甫的《兵车行》,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评论区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
第356章 诗仙李白
【盛唐的诗词江湖有两大门派鼎立,但在两大流派之外,还有两位诗人横贯各大流派,在各个领域都能独领风骚,雄视古今。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们便是被大佬韩愈评价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被好友恭维揶揄许久的高适终于得到了机会,当即夸张的拱手作揖道:“太白兄,子美贤弟,苟富贵,勿相忘啊!”
得到后人的交口称赞,李白与杜甫自然高兴,但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更羡慕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高适。
【余光中对李白的赞美最是经典:“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盛唐若是少了李白,定然要失去一半颜色!】
【公元701年,李白生于蜀郡,他祖籍陇西,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与李唐皇室拥有同一个祖宗。】
评论区
“李白的祖先曾经居住在碎叶城,后来他的父亲回到蜀郡,因此,李白出生于绵州青莲乡,他的号也来源于此。”
“还有一种说法,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碎叶城现在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了。”
……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五岁的李白已经能够通读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
【开元三年,十五岁的李白在四川隐居读书,已有多首诗赋传世:《拟恨赋》以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鼓励鞭掣自己。】
【《明堂赋》则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他认为管理国家就应该像黄帝前往崆峒山访求“至道”一样,才能将国家治理成“几华胥之故乡”,才能达到“元元”(百姓)“澹然”无事、归心朝廷的“政化”之境!】
【李白此后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篇赋中的志向。】
【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家乡,告别亲人,踏上远游的征途,“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于是,他在荆门外写下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对故乡依依惜别。】
【开元十三年,李白游至天门山(今安徽省长江两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