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60-70(第22/34页)

为先帝养子,先帝驾崩,他想和民间一样为养父守丧三年。

    守孝期间不能处理政务,军国大事便交给韩琦韩相公代理,衆卿家应该没有意见吧?

    年轻的官家眼含期待的说出他的想法,他觉得他拿孝道做由头几位相公肯定不会不答应,但是结果和他想的截然不同。

    衆宰臣全都不答应,甚至还黑着脸教训了他一顿,弄得他只能讪讪改口收回成命。

    新官家即位,曹皇後被尊为皇太後,发妻京兆郡君高滔滔被立为皇後,长子赵仲针为安州观察使、进光国公,次子赵仲乱转明州观察使、进祁国公。

    赵曙和高滔滔同岁,小夫妻十六岁成亲感情深厚,家中没有侍妾偏房,四子四女皆是高滔滔所出。

    幼儿容易夭折,便是夫妻俩小心照顾也还是有一子一女早夭。

    妻子儿女全都安排好,赵曙灵机一动又有了个好主意。

    古往今来时常有太後临朝听政,先帝刚继位时便是如此,他觉得他还年轻,请皇太後一起来处理军国要事合情合理,娘娘应该没意见吧?

    曹太後:……

    先帝啊先帝,你说你造的都是什麽孽?

    到手的皇位人家都不想要,看看你把孩子折腾成什麽样儿了。

    想是这麽想,但是垂帘听政还是不行。

    官家是先帝养子,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并非无知小儿,哪里需要太後临朝听政?

    她知道官家担心的是先帝的遗腹子,那麽就关起门将话说开了。

    不管那孩子是男是女,官家已经登基,断没有退位让给襁褓婴孩的道理。

    且不说婴孩夭折的可能有多高,就算那孩子是个男孩也能平安长大,他平安长大之前十几二十年难道都要让太後和朝臣把持权柄?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权旁落不是好事。

    两府三司的相公们心里有成算,即便有人想把持朝政其他人也不会同意。

    官家尽管放心亲政,别的什麽都不用担心。

    曹太後拉着养子说了大半天,把人说的晕头转向才放他离开。

    宰辅那里行不通,曹太後这里也行不通,赵曙沉思许久,最终决定祭出大杀招:生病。

    只要他身体不好,谁都没法让他亲政。

    然後压力就来到了太医院。

    太医院的太医们:……

    他们没能治好先帝是他们医术不精,但也不能当他们都是庸医。

    官家面色红润脉搏有力,敢问病在何处?

    赵曙:……

    装病计划也失败。

    新官家即位後小动作不断,宰辅重臣都看在眼里。

    他们知道官家为什麽不愿意亲政,但是亲政拖延不得,官家不愿意也不行。

    韩琦出任先帝的山陵使负责丧葬之事,帝王丧事复杂繁琐本就忙的焦头烂额,回过头来发现新官家各种幺蛾子不断气的鼻子都要歪了,当即喊上富弼、包拯和八王爷等人到别院忠言逆耳去了。

    赵曙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总算知道先帝为什麽被喷的满脸唾沫还能心平气和的和臣子们说话。

    气势不如人,尤其他还不占理,可不就不敢还嘴?

    经过诸宰辅推心置腹的劝说,年轻的官家终于不再继续搞小动作,亲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辽国通知大宋换了皇帝的消息。

    辽国上次出使各种意外不断,这次提前给他们时间准备,可以再派使臣来汴京觐见新帝了。

    别说不愿意来,拒绝之前先想想能不能挡住大宋的火炮。

    有了官家的配合,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朝堂有条不紊的运行起来,看上去并没有因为皇位更叠而産生动荡。

    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这只是看上去稳定,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位更叠就从来没有不出事过。

    新官家看上去胆小怕事什麽都不想沾手,可这只是暂时,等他坐稳了皇位,将来会发生什麽还尚未可知。

    这不是随随便便从宗室中挑出来的皇位继承人,而是切切实实学过帝王术的皇子,虽然他当年并没有皇子的名分。

    官家最初被接到宫里教导的时候年纪还小,衣食住行皆由曹太後一手安排,到了啓蒙念书的年纪挑的老师全是当时大儒。

    当时宫中没有皇子,只有他养在曹太後膝下,无论是吃住还是教育都是皇子的规格,所有人都以为他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没想到精心教导好些年,宫中皇子刚刚诞生他就被送走了。

    人都是偏心的,想把皇位留给亲儿子是人之常情,先帝的做法虽然有些不讲情面,但也可以理解。

    然而送走接回来连着发生三次之後,他们就不能理解了。

    不管中间如何折腾,好在结果没有差距,先帝驾崩之後即位的还是这位幼年便在宫中接受大儒教导的养子。

    官家学过帝王心术,知道如何治国,对朝堂现状心知肚明,现在没动静只是因为刚刚即位韬光养晦,等他觉得能在朝中游刃有余,两府三司必定会发生大变动。

    官家即位之前不显山不露水,平时连门都很少出,大把的时间都花在相妻教子上。

    平时提起被先帝几接几送的十三团练说的最多的就是倒霉,除了倒霉之外还真没几个人知道他的脾性如何。

    朝中衆臣最近都低调的很,怕官家没主见,又怕官家太有主见。

    新官上任三把火,希望新帝登基的火不要烧到他们头上。

    先帝驾崩後京城处处缟素,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连乞丐和小儿都会到皇宫门口给他烧纸钱。

    不管先帝在位时的对外政策有多麽不妥,对汴京百姓来说,那都是让他们能过上安稳日子的好皇帝。

    丧期内的京城不似往日热闹,坊间提起先帝除了念及他的好就是可怜他因为皇宫有毒而没儿子,说到伤心处再去皇宫门口给他烧几张纸钱。

    去京郊别院会打扰到曹太後和新官家一家,皇宫已经空无一人,在皇宫门口烧纸钱不怕打扰到未亡人。

    唉,古往今来数千年,就没见过这麽惨的皇帝。

    再烧一张。

    百姓的哀思直到入秋後先帝下葬才渐渐收起,大宋的第四位皇帝赵祯,谥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入河南府永安县的永昭陵。

    秋风卷起落叶,眨眼间已经到了九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马上要放授衣假。

    太学设在京城,太学生却来自大宋各地,授衣假是为了方便学生回家取衣服而放的假,为时一个月,且这一个月的假期不包括学生来回奔波的时间,算起来比後世的寒假时间还长。

    放假之前有考试是惯例,授衣假是长假,长假之前的考试是大考,这次考完出成绩,放假回来就要重新分班。

    自周勤和王雱离开,苏景殊住的寝舍就只有他和周青松两个人,俩人一边收拾行囊一边说话,好像不是放假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