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民国小百姓》 200-210(第8/14页)
背过身,稍微挡住绑在后座的东西,戒备地盯住那几个蠢蠢欲动的乞丐, 并不答话。以前他们偶尔会给附近的乞丐一些剩汤,自从上个月家里闯进贼, 丢了一些食物和贵重物品之后,他们两个便很少在家附近施舍食物了。
乞丐们越围越紧,春妮暗暗戒备,常文远很快从门内骑车冲出来, 车子一个急刹,横在她面前:“快锁好门。”
直到骑出巷子, 跑出数百米开外的大街上,春妮两个才略略松下一口气,放慢了速度。常文远说:“附近的乞丐越来越多了, 以后再运粮食出门,记得多叫些人来。”
昨晚春妮从黑市弄了些粮食, 打算今天起得早些,趁街上没几个人,把粮食送去给几个快要断顿的学生, 还是险些让那些日夜守在家门口的乞丐堵住了。
“嗯,你不嫌吵的话,我下学了多叫几个学生来家里。”
常文远用力蹬了一下脚踏:“要是汽车能上路,也不至于这么麻烦。”
他原先有一部车,但倭国人只在全市发了六十张车牌,他一个餐馆老板,车牌怎么都轮不上他。如今那辆车放在车库里,车身上积的灰都有了半指厚。两人平时运送物资,也只能用这两辆自行车来回倒腾。
马路上没有了熟悉的鸣笛声,驼货的骡马牛车却多了起来。街上的畜牲一多,什么驴粪牛粪也多了起来,堆在街上东一坨西一坨的,冬天还好说,一到夏天,简直臭气熏天。闹得家家怨声载道,都说卫生局每月的摊派不少,收的费用也不知道花销到了哪去。
两人头上生风,骑了一个多钟头,总算到了地方。
这里是法租界的一处高级公寓,里头原先只供外国人和少数有钱人租住,高傲得很。要不是那年倭国人突然向全世界宣战,吓得那些外国人和有钱人纷纷找门路外逃,春妮抢到一套作为学校的房产当后手用,这里的房子,她这辈子未必沾得上手。
幸好她下手早,现在整个海城,也就只有这一小片地方,倭国人顾忌德国的盟友身份,不怎么留难已经投降的法国地盘。
门口的红头巾印度门卫看见她,竟破天荒迎上来,用蹩脚的中文问:“需要帮忙吗?女士。”
春妮肩上扛着两袋大米,跟金条似的招人眼,难得这平日里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家伙也改换了态度。
这三四年来,住在里面的外国人许多都搬离了此处公寓。有看
情势不妙,早早跟着自家使领馆跑回自己国家的,也有法德之外的其他国民没来得及跑出去,被倭国人驱赶着,以“敌侨”为由,全部关进闸口路偏东,昌平路那条路的洋房小区被看管了起来,这里头的人,也包括以前租界的工部局董事福纳和他的管家纳尔逊。
此前纳尔逊因为参加了一个英国秘密对抗倭国人的组织,春妮一度担心他落在了倭国人手里,早就被秘密处决,后来辗转有消息流传出来,她才知道对方已经被这样软禁了好几年。
说软禁也不算软禁,春妮听说,那一带被围起来的地区有个名字,叫敌国侨民集团生活所。那里面有工厂有市集,除了所有人都被集中看管起来。外国侨民们想吃想喝,要么去工厂里做活换取食物,要么开垦菜地,给生活所铺路,靠做艰苦的体力劳动来换食物。
工厂也不是什么高精尖大厂,都是些被服厂,纸盒厂这样需要大量低级重复劳动,又不具备威胁的小厂子。
以前那些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外国人,如今像他们的华国仆人那样必须靠基础劳力换取生活必须品,还有不少人暗地里拍手称快。
纳尔逊的消息这么久才传到春妮耳中,也是海城人对这些人的事情没那么关心。
随口应付完这红头巾,两人走过略有空旷的大厅,进入铁栅子做的电梯,直升到九楼。
楼道上东一块西一块丢着纸壳,不知有多久没人打扫。公寓楼住客们来来去去,长的三五个月,短的不到一星期就更换一茬,春妮保持着两三天来一次的频率,竟成了老客。
常文远将纸壳踢到一边,这声音惊动了人,其中一间公寓的门打开一条缝,很快有人欢呼跑出来:“顾老师,你们怎么来了?带着这些东西,这一路不太平吧。”
“这阵子全城都缺炭,正好昨天我弄到了一些,就给你们送了来。”常文远拍拍肩上的炭灰,答道。
他以前请学校收留的大学同学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学校,除了韩师父可能对他有些印象,这里的学生原本都不认识他,这段时间他时常跟春妮结伴前来,又帮学校解决了不少场地问题,学生们又跟他重新熟络起来。
“怎么又送了米过来?我们不是说过,过年我们买了不少好吃的,不用送了吗?”
春妮笑笑没答话,这几个学生不上课时,跟以前一样在街上找零活干。但他们能找到什么活?不过还做擦鞋匠和卖报童,所赚的那点钱,可能就够买一两个窝窝头。
学生们不让两个大人插手,七手八脚将他们俩带来的东西朝屋里搬,听春妮问:“都没出去吧?”
“没有,韩师父在教我们描画。”
春妮买的房子在电梯左手边第二间,两室一厅,带抽水马桶和开放式厨房,在这个时候是极时髦精致的装潢。如今玄关处挤放了一个两层床铺,客厅里也有四个床铺排在一起,横成两列,上下两层共睡了二十来个学生,原先的沙发上堆叠着公寓配送的桌椅柜子等杂物,几乎无处下脚。
春妮侧身走过大通铺旁的通道,阳台改造成的工作间里,果然围了不少学生,韩师父和学校另一个姓姜的化学老师在最中间,一个用玻璃棒在烧杯里不停搅拌着一杯蓝色液体,另一个则伏身在不到半米长的工作台上,拿一根不足半厘米宽的雕刀在木板上专心雕琢着什么。旁边的学生们有的在刻木头,有的则跟化学老师一样,似乎在调制油墨,更多的,则是凝神在韩师父手上,观看他的手法。
韩师父又在琢磨改进彩印的事了。
学校被查封得匆忙,除了油印机之外,印刷厂的其他设备没能抢出来。韩师父和以前几个在印刷厂工作过的老师们一起,在这间小公寓安家后,便拉了条电线,将这处不足三个平方的小空间改造成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地方太小,铺不开印刷设备,他们便将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的手工水准和彩色油墨的固色研究上。
据说很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春妮杂事太多,无暇关注此事,也不太清楚他们具体到了哪一步。
几人围观片刻,他们始终没有发现房间里多了两个人,为了不打扰他们,他们悄悄从房里退了出来,跟跟出来的蒋四成交代:“炭盆就放在阳台上,旁边不能有杂物。一定指派专门人看管,晚上睡觉前记得把它灭掉。”
早在倭国人进入租界之前,以前春妮的不少学生目睹倭人欺凌国人,要么通过季老师的渠道去内地,要么有跟涂铁柱相熟的,去上山投了他。李德三也留在了双城,学校工厂办不下去之后,他跟尹校长两人专心将精力投入到办校中,如今听说学校培养出来的前几批学生,有的已经进入双城的工厂成为了中流砥柱。反而是这个男孩子从她在学校门口的小摊子跟起,跟在她身边足有六七年,如今已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员。
他跟春妮一样,是少有对局势抱有乐观的海城人。
“顾老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