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真少爷竟被假少爷逼着科举》 30-40(第37/42页)
书人活活骂死。
因此也是首辅阁老拍案定下的。
眼下一看,是挺有道理的。
被骂几句总比被武帝直接杀了好。
默念一声文臣之首,首辅阁老才颤着音,斟酌回道:“回皇上的话,儒家千百年发展下来,早已注入新意。这……这说句粗鄙的话,民间可流传一句有了后娘就有后爹的话。这言语之所以能流传的广,亦也是有些后娘的的确确残酷无情,仗着辈分仗着孝道磨搓原配留下的孩子。故此芦衣顺母不合时宜了。”
芦衣顺母相比较而言,其实算知错就改,阖家欢聚的大团圆剧情的。讲的是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继室。继室仗着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后,经常虐待闵损。还用的算“后宅”经典手段: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某一日,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一鞭子下去,闵损的芦花内芯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其父方知闵损受到虐待。于是闵父返回家,要休掉继室。闵损却没有大仇得报的开心,反而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还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听到这话,继母悔恨知错,闵父放弃休妻。
从此一家五口,倒是其乐融融。
这故事很好很好,一开始他都没想着删掉。可偏偏看见户部右侍郎因为自己庶子而竭力要求保全弃官求母的一幕了,而后便吓得心惊胆颤了。
芦衣顺母必须删除啊。毕竟这是天下人最为唾弃的隐私手段,表面上一视同仁,实绩上暗戳戳的虐待。且武帝小时候没少遭受这种虐待。
甚至武帝对此都颇为忌惮,元后之女是宁可放任人在西北跟随世子夫妇,都不愿人在宫里。
回想着自己的心路历程,首辅阁老暗叹一句刀子别扎我身上,被骂都行的话语,敛声屏息,静待帝王号令。也不知过了多久,才听到恍若天籁的两个字——“也对”!
闻言,首辅阁老慢慢吁口气,才惊觉不知何时自己背后都已湿漉漉。
“那添了什么?”武帝扫过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不急不缓开口问道。
“回皇上的话,我等经过商讨,酌情选了八个也脍炙人口,口口相传的典范。”首辅阁老紧张的吞咽了一下口水,让自己字正腔圆的禀告:“木兰替父从军孝心可嘉,更有《木兰辞》流传千年;杨家将,父子同上战场;七儿出征战死六人;父亡子亡,杨门女将接棒出征,堪称满门忠烈。《寒窗课子图》亡母遗作几十年,寇准为相才知晓,却是毫不犹豫遵亡母遗命,自我警惕,做清廉好官;缇萦救父让帝王感动废除肉刑,更是名垂法史;冯道贵而不骄……”
武帝颇为坦诚,问:“冯道是谁?”
此话一出,前来汇报的阁老们齐齐咯噔一声。
扫过所有人脸上微妙的神色,武帝笑得意味深长——来了,这些各门各派各有诉求的一帮人,能团结起来试探他这个帝王,用这个冯道来试探。
看来冯道有点能耐啊!
迎着帝王似鹰隼般锐利的眼神,首辅阁老硬着头皮,给武帝介绍冯道:“十朝老人冯道……”
冯道虽然在宋朝被批判的厉害,被嘲讽为不知礼义廉耻。但扪心而论,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乱世,冯道对饱受战乱的百姓而言,真真实实是好官。
反正他持好官这个态度。
哪怕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
在皇帝更换频繁的年代,冯道一直是高官,担任相、三公、三师之位。
“在那战火年代,冯道主持了九经的印刷,儒家文脉能够传承,臣说句公道的话,得亏他。甚至后世所有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子弟能够读书,亦也是多亏他。是他首创了官方国子监刻印书籍,开创官刻图书,创立监本地位。为此耗费了二十二年时间。粗浅的话,眼下书本稍微便宜些,没在世家大族手里,全都靠他。”
武帝闻言双眸一亮:“厉害啊,这么厉害的人,朕先前没听过!”
首辅阁老:“……”
那是您读书少啊!
武帝昔年被厌弃,八岁了才上书房,十一岁就被直接派北疆了。
教育扪心而论得靠太后娘娘。
说来也算幸运。定国公府男女一同教养。且虽以武立身,但也算教导过文课的。只不过仅限于四书五经基本的经典书籍,用老国公的话来说,有个大概秀才公水平,能写公文,能在朝堂上听懂文人有没有骂国公府骂武勋,也就够用了。
读书太多,反而想太多了。以史为鉴,不好!
当然心里这么想,首辅阁老也不敢催武帝爷读书,只讪讪开口道:“是臣等……臣等失职,未曾积极去提及。毕竟冯道历经四朝十君,他在任期间对文化,对百姓有利,注重民生修养,力求在战乱年代护一方安稳。甚至在守孝期间,遇到灾荒,也接近权利帮助周围邻里。可……可自打宋后,对冯道诸多批判,认为忠臣不事二主。”
冯道应该是最最最最务实,在意百姓民生的人了。
倘若武帝对此认同,其他人不管,那他是可以展望荣归故里,安享晚年的。
而不是因为党、派斗争被拉下马来。
武帝听完介绍后,嗯了一声:“选的都很好,既然知道要积极主动了。那就再加几个,凑够二十八孝!听着也吉利喜庆,钦天监说了,二十八星宿,有“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意。”
首辅阁老闻言含笑称是。
其他人亦也松口气。
二十八孝不重要,以正四方这个四个字说明……说明帝王还是没……没想着直接单独拎出忠君派。不过也得看他们表现啊,否则钦天监这看星星的都要来插一脚了。
因头悬着一把刀,所有人特别积极,一天不到就凑齐了二十八孝。
面对如此快速出台的大周二十八孝,武帝眼里带着些寒意。
翌日大朝会,便直接下令二十八孝推广,以及科考改革。
既科举选拔的是天子门生,那科考选拔的第一场,便应该考天子语录,既——圣谕十六条!
朝野皆惊。
在家捧着邸报,认字外加上政治课的苏敬仪:“……”
苏敬仪眼皮一跳,他总觉得圣谕这个词好像哪里听过。但话到嘴边就说不出来。因此他只能一字一字慢慢念:”
方今布在学官,着于令甲:凡童子应试、初入学者,并令默写无遗,乃为合格;而于朔望日,令有司乡约耆长宣读,以警觉……爹!”
苏从斌道:“颛蒙。就是愚昧,就是未开化老百姓的意思。”
苏敬仪点点头,继续念邸报,并且暗暗腹诽一句——不愧是官方报纸,用词就是高大上!
当然更确切说邸报相当于后世红头文件,只政、府、内、部、流、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