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玉: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弄玉》 90-100(第25/28页)

是在军中久了,加上年纪长了一岁,举止间渐渐变得沉稳。

    他驱着马,含笑打量。

    叶秋水说她是来关外做药材买卖的。

    “药材?”

    薛琅挑眉,“先前不是卖的香料?”

    叶秋水说:“都卖。”

    她好奇问道:“小侯爷怎么在陇右?”

    她记得先前薛琅还在蜀中剿匪。

    “官家让的。”薛琅打马慢行,摊了摊手,“没办法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我,我就得搬哪儿去。”

    叶秋水低声一笑。

    “你呢,怎么突然想到做药材生意了?”

    叶秋水答道:“想换个花样。”

    薛琅问:“买卖可做完了?还要在陇右多久?”

    叶秋水算了算,“七八日。”

    “行啊。”薛琅点点头,“我与叶小娘子有缘,我这个人就喜欢和漂亮小娘子玩,反正不亏,这几日,不若就由我护送你们商队。”

    叶秋水受宠若惊,“这哪儿行?”

    “行的。”薛琅笑容明朗,“反正是官家的兵,我借花献佛不是?”

    叶秋水在陇右跑了七八日,出行都有薛琅带军陪同,倒是没再遇到沙匪,她平平安安同关外商人谈拢生意,带着几十箱药材,返回境内。

    薛琅一直随行左右,他爱说笑,逗弄人,因为去过的地方多,见识也多,送她离开时,告诉叶秋水,哪些地方能直接接触到药农,无需从其它药商手中高价购买药材。

    叶秋水记住了,千恩万谢。

    *

    初春的省试将要举行,距离上一批进士受官已过去近两年,官家过问起他们的近况,特别关注了那个被单独派去儋州的江泠。

    两年来,进士们有的去了六部,有的去了地方,有的升官,有的被黜落,起起伏伏,惊心动魄,官家对儋州的那位不管不问,让有些看好江泠的掌院也不禁为他可惜。

    将近两年过去,从官家嘴里再次听到江泠的名字时,掌院有些没反应过来。

    地方外派的御史带回来巡按审查的结果,奏折上声称,江泠在任期间,广建学堂,兴水利、勤农耕,儋州三次发大水都熬过去了,伤亡很小。

    且江泠任县令时,儋州作奸犯科之事少了许多,鲜少有欺男霸女的恶行发生,税收增加,百姓安居乐业,对江知县称赞有加。

    御史下去巡按地方,对这位江知县最是印象深刻。

    他手持一根竹杖,风雪无阻,哪里有难,江知县都会亲自前往处理,他冷静自持,不受任何蛊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江泠政绩斐然,换做旁人,七八年,十余年都不一定能做成这样。

    官家了解了他的近况,第二日便下旨,将江泠调回中枢,入工部,任主事一职。

    官职不高,但回到官家眼皮子底下,在六部当值,升职很快。

    文书快马加鞭送到儋州,要江泠即刻出发。

    他接到文书时还有些诧异,调回中枢的旨意来得突然,江泠原本已经做好了在儋州当一辈子县令的准备。

    旨意已经下来,工部缺人,江泠两个月内就得上任,事情紧急,他连夜办好交接,收拾完行囊,天不亮就出发。

    官家看中他在水利农事上的才能,查了档案,发现他对律法,财政等等都很熟,纠结了许久,究竟让江泠去哪个部,还是放在身边做个秘阁校理。

    思来想去,先丢到工部,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些能耐。

    江泠赶了一个多月的路,暮春时,总算抵达京城。

    恩师严敬渊早就收到消息,设宴为他接风洗尘,然而江泠到了地方,来不及休息,赶忙换了身干净衣服进宫面圣,官家问了几句话,让他回去准备着,过两日就上任了。

    出了宫,也等不及歇下,一群人拉住他问东问西,关怀许久。

    有些是当年的同科进士,或翰林院的同僚,甚至还有些不认识的人。

    谁能想到,江泠还有回京的一日,官家单独召见,显然是极为看重。

    今非昔比,调回中枢,从六部小官做起,前途未卜,但已经可以预料到未来的光明璀璨。

    严琮先揽过他,挥开其他人,大笑许久,“走走走,去我家,我叔父早就等着了。”

    江泠颔首,带着自己从儋州带回来的土产登门见严敬渊。

    严敬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揽着他问了许多事。

    江泠在儋州的两年做了许多实事,他的那些政绩,换做别人,不知道要干多少年,地方巡查的御史回来同官家说了许多好话,又恰巧工部缺人,官家想到他,下旨将他召回京填补职位空缺。

    “去地方历练两年也好。”

    严敬渊嬉笑说:“瞧瞧,沉稳了不少,越发严厉了。”

    席上,严敬渊越老越爱谈笑,反观之,年轻的江泠沉默寡言,眉眼间满是威严气度,严家的小辈都不敢乱说话。

    笑完,严敬渊又严肃起来,说:“如今回到京师,更要脚踏实地,切勿焦躁。”

    江泠沉声应答:“学生知道。”

    第100章 第一百章 “哥哥,你喜欢谁?”……

    从陇右回京的路上, 叶秋水一路义诊,一个月的路愣是走了快三个月,她总喜欢往乡镇跑, 一边义诊,一边记手札, 最开始还只会帮人把把脉,看看简单的伤寒, 时间久了,疑难杂症也能看懂一些。

    贫瘠穷困的乡野间, 常能看见一道轻盈的身影, 一袭素色的衣衫在风中轻轻飘动, 背着药箱的女子面庞白皙如玉, 双眸清澈而明亮,透着无尽的怜悯与坚定。她的发间只简单地插着一根木簪,没有过多的装饰, 却显得质朴而高洁。

    叶秋水背着一个装满药材的药篓, 商队随她挤在狭窄的乡间小道上,平价药材赚不到钱,看病的贫民不仅给不起看诊费,有时候叶秋水还要倒贴药钱,钱没了, 叶秋水就去做生意, 倒卖毛皮、香料赚到的钱再用来买药材。

    她行走过大街小巷、偏远乡村,每到一处, 听闻叶小娘子名讳的村民们都会投来期待与敬重的目光,她的义诊摊子,总是围满了人。叶秋水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治, 纤细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脉搏上,微微闭目,全神贯注地感受着那微弱的跳动,遇到看不懂的杂病,则出钱带着病人进城找经验丰富的大夫医治。

    当面对那些穷苦,给不起钱的病人,她的眼中没有丝毫的嫌弃,她从药篓里拿出药材,仔细告诉病人如何煎服。药材都是她走南闯北收购来的,有的价格昂贵,出生入死,但叶秋水卖得都很便宜,甚至免费赠予。

    药材买回来后,由她精心挑选、晾晒、炮制而成,价格低廉,效果却极好。

    钱花完了,叶秋水就去谈生意,商队的朋友们跟着她,忍不住感叹,“咱干这一行这能赚钱吗?”

    今儿早东家给人治病,看诊费没赚到几文,药钱倒是倒贴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