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呼风唤雨: 170-1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我,呼风唤雨》 170-180(第15/16页)

交州北上,沿途所见黎庶安其业,野无惰农,田畴尽辟,禾黍盈畴。鸡豚遍野,牛羊被陇。犬守夜,豕充庖,六畜蕃息,民无饥馁之忧。

    教化大行,童蒙习礼,耆老传训。途有颂声,巷无争讼。人识廉耻,户晓忠孝。此皆主公之泽,主公仁政所及,禽兽驯扰。”

    陈群声音温润如溪水流淌,听起来很舒服,而且真情实感,一句“假话”都没说。

    只是一点点文学的修饰罢了。

    “禽兽驯扰?”陈昭眼角狠狠一抽。

    陈群躬身长拜,广袖垂落如云:“麒麟踱步于州府庭前,白泽栖于后院之内。明主出则祥瑞现,此二灵物正是循德而来。”

    他直起身,目光灼灼如炬:“昔日子贡赎人拒金,孔子责其失宜。今主公德被四海却辞尊位,岂非令天下贤士进退失据?”

    陈昭的嘴角已经扬起来了,她矜持点头:“言之有理。”

    陈群趁热打铁:“尊卑有序,犹天地之位也。今主公为侯爵,而麾下诸臣皆位列侯位,此甚为不妥。”

    “倒也有几分道理。”陈昭指尖轻叩案几,眸光微动。

    她不会因为陈群有私心就完全摒弃陈群劝谏。更进一步这事,郭嘉也借着酒意打探过她的口风,只是郭嘉的身份毕竟没有陈群方便。

    郭嘉劝就有佞臣的嫌疑了,陈群劝倒能说一句为亲亲为大。

    陈群微微倾身,声音压得极低:“昔秦王政扫六合而称始皇帝,高祖据汉中而王天下,光武以萧王之尊承继大统……此皆天命所归,循序渐进之理。”

    陈昭摸摸下巴:“此事我记下了。现在不急,如今尚有曹操、公孙瓒威胁,平定此二人后,便商议此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几个步骤前几年她已经走完了。如今粮草已足,武备已利,再犹犹豫豫不敢上进,那才是废物。

    大不了当出头鸟引得各路诸侯讨伐嘛。可若真到了那时,曹操和公孙瓒已经没了,凭借荆州刘表和益州刘备,哼哼,他俩不动手,自己也要打过去。

    “你也别闲着,我欲再建业设一造船厂,此事便交给你。”陈昭不客气吩咐。

    陈群从日南带回来了新船只粘合技术,正好可以应用在新船上。

    陈群利落应下了这桩事务,心中非但没有觉得从零做起困难,反而升起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激。

    比起瘴气弥漫的交州,建业简直是天上人间。

    “还有一事。”陈昭漫不经心玩弄掌心玉玺,“昭明船厂拟行股筹制,官占七成,余下三成分作三百股,每股作价百金,许民间认购。日后盈利,按股分红。”

    陈群一愣,第一反应是陈昭没钱了。毕竟一般合伙做生意无非就两种可能,一是没钱了,二是图谋对方的门路。

    旋即暗自失笑。陈昭为一方霸主,再穷也不至于连开个造船厂的钱也拿不出来。至于关系门路,数十万大军剑锋所指,天底下哪有打不通的关系?

    “主公之意是?”陈群思忖许久,还是询问出声。

    “颍川陈氏认购三十股。”陈昭看向陈群,语气不是商量,而是命令。

    陈群一惊,三十股就是三千金。颍川陈氏虽门第清贵,祖上两代大儒积攒下的尽是些孤本典籍,田产不过中人之资。

    虽也不至于拿不出三千金……可大部分家财都是孤本书画和田地,少不了要变卖些家产。

    “遵主公之命。”陈群喉结滚动,声音却稳如磐石。既已将全族性命押在陈昭麾下,莫说三千金,便是要剜心剔骨,陈氏上下又何曾皱过眉头?

    三年前接到前往交趾寻粮的调令时,他连棺木都备好了。

    望着陈群缓步离开的背影,陈昭托着腮,一动不动。

    陈氏不投,其他士族富户怎么敢投呢?不制造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又怎么能顺利发展起工业呢?

    发展工业,只依靠她一人之力可不行,就算有朝一日她成了皇帝也不行。

    陈昭抽出一张白纸,狼毫在宣纸上勾画如飞。

    东汉的人口巅峰是汉和帝时期,有人口四千九百余万人,随后连年天灾人祸,人口也迅速下滑,时至今日,或许不足三千五百万。

    如今理论上能达到的人口巅峰应当对照北宋,北宋时期得益于占城稻推广,人口到达了一亿两千万;明朝又引进了番薯,加上一条鞭法实施,人口到达一亿五千万。

    再过几年,昭明稻逐渐推广开,加上这些年已经陆续推广开了的先进农具和“粪丹”化肥,吃饱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只是理论上——

    有权有势的人不会停止兼并田地。这甚至和品德关系不大,人的天性就是占有更多的财富。

    “堵不如疏啊。”陈昭搁下墨笔,起身走到窗前,眺望院中那正和婢女嬉戏的长鼻子“白泽”。

    她现在在做的事情,是引导世家富户把原本用于买田地的钱换成投资手工业。

    她今日所为便是对的吗,能解决土地兼并吗?陈昭也不知道。

    “与其忧心百年后的事……还是想法子欺负一下阿瞒吧。”陈昭轻啧一声。

    想那么长远干什么,多情善感难道就能拯救天下苍生吗?

    看到院子里长鼻子的“白泽”,陈昭又想起来了曹冲称象,顺带着想起来了曹操。

    总之,都怪曹操!

    *

    距离邺城数千里路的凉州,武威郡姑臧县,此处汉羌杂居,民风剽悍。

    武威郡是凉州要地,近些年战乱频繁。韩遂、马腾本依附了董卓,却不是董卓亲信,不得董卓重用,董卓前往洛阳挟持天子,就把二人扔在了凉州。董卓前脚刚死,后脚韩马二人就结为了异性兄弟,瓜分了凉州。

    而后二人反目,中间又夹杂了一个从关中逃窜回来的董卓旧部张济,三方整日征战不休。

    武威郡人烟就更稀少了。

    这日旭日初升,张济大步流星站在一处茅草屋前,满心怀疑:“那个贾诩真住在这?”

    “已经打听过了,他从冀州过来之后就结庐在此。”张济身侧站着一个眉眼间与他有三分相似的青年,正是他的侄子张绣。

    张济没有子嗣,一直将侄子当做亲子养育,对张绣本事也十分放心。

    “真是奇怪了,好端端的陈昭不跟随,这个贾诩回来凉州这鸟都不拉屎的地干什么?”张济一提起陈昭还是心有余悸。

    他是董卓旧部,当年在洛阳也见识过陈昭的本事,多亏他跑路快,要不然十之八九也要随董卓一起葬身洛阳。

    张绣连忙讲出自己打听到的消息:“听说贾诩和陈昭闹掰了,才弃官而去。叔父,机不可失,谋士不易得啊。”

    “先试探一番再说。”张济也知道谋士难得,董卓能权倾朝野,可离不开他身边那个狡诈阴险的李儒。

    甚至在张济看来,若非董卓后期狂妄自大,不再对李儒言听计从,说不定董卓不会死的那般快。

    张济心痒痒,谋士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