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日常: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汴京市井日常》 90-100(第19/21页)

像是对待不熟的人,客气有余,毫无亲近。

    两个人都是人精,他们若是不表现出来,压根没人能看出端倪。

    平日里最闲,最爱观察人的元娘最近又没什么空。

    她忙着帮阿奶分担家里的杂事,且热火朝天,纵然是王婆婆都拦不住她。

    王婆婆还犯嘀咕呢,不知道是不是近来汴京太乱了,死的人多,叫个勤快鬼上了她孙女的身。说是这么说,其实她心里还是中意的,被人有意讨好孝顺,谁能不高兴?

    何况,元娘这时候多上手,往后遇事也能顺手许多,不至于离了她老婆子,就不会操持家中事。

    暗自端详了两日,发现元娘初时有些忙乱,后面渐渐有条不紊、得心应手起来,横竖也就是家里一亩三分地的事,纵然做错了也有自己兜着,王婆婆便不大管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王婆婆愈发关注外头的事,全身心去打探消息情形,别看都城里刚造了反,但谁夺皇位不是为了安享天下富贵的?纵然是戒严了些,也不可能看到百姓出门就拿刀砍死,又非蛮族入侵,只要夜里提防作乱的人也就是了。

    抄家灭族是官宦人家要担忧的事。

    但城里消息虽多,却杂乱无序,多是谁家被贬,谁家门前拜见的人排到了巷子外,又或是城中缺炭火,可有人囤积居奇等等。

    半点没有王婆婆想要的消息。

    若非说有,兴许有样能沾得上干系,前同平章事韩相公的子孙,竟被岳王启用,授了不小的官职。谋算如她,早就发觉端倪,如今也是多了份佐证。

    当王婆婆顶着鹅毛大雪回到家门前时,她先是扣了两下,接着三下,然后便停下了。

    如今到底还是不太平,所以王婆婆与家里定下了这敲门的规矩,总归是有备无患为好。

    开门的是廖娘子,她深受陈家的恩惠,什么事都抢着做,否则总觉得于心不安。看见王婆婆,她当即笑盈盈,热切道:“您可回来了,今儿风雪太大了,我和阿岑还担忧你衣衫不够厚,鞋袜给雪浸湿了可怎么好?”

    王婆婆松弛下垂的眼皮睁开,笑了笑,边进门边把手边的笼子放下。

    而廖娘子忙着阖上门,还是元娘不知从哪忽然出现,接住了笼子,惊异地咦了一声,欣喜道:“哪来的兔子?今日可以吃些新鲜肉了!”

    “窦家送的。”王婆婆低头望着肩,伸手扫了扫身上麻布做的外裳上覆的雪,随口道:“我回来的路上撞见了,就接过来,不必麻烦人家来送。

    “窦老员外是个好人,如今各家各户日子都过得紧巴巴,这是野兔子,入冬以来,恐怕他们家也是头一遭吃野味。”

    元娘点头,接着把竹篾笼子递给万贯,她回过头和王婆婆说:“都下锅做了吗?阿奶,你要留些用酒糟腌吗?”

    “一大家子人呢,若再分了些腌制,还不够尝味的。做个一兔两吃把,半边旋炙,半边炖了,我记得家里还有不少山药,一道炖。对了,你一会儿再去徐家要一些淮山,说是加到汤里头,记得别给钱,拿炭去换。”王婆婆边往堂屋里走,边吩咐道,说得虽多,但条理清楚,半点不乱。

    元娘颔首,一一记下了。

    但她忍不住疑惑,“徐家当时不是和我们家一块,在秋日里就买了不少炭吗?这么快便用完了?”

    王婆婆没立刻吭声,而是剧烈咳嗽了起来,元娘给她拍背顺气,她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然后,王婆婆才继续开口,谈及徐家,她眼里尽是敬佩。

    “徐家人,难得的仁善。”

    元娘知道,这里面的徐家人定是不包括徐承儿的二叔一家,因为不久前两家人分出去了。徐二叔家带走了大部分财帛,医铺和宅院留给徐承儿的爹继承。

    在元娘思绪纷飞的时候,王婆婆接着感慨道:“前些时日,太乱了,难免有人趁乱放火打劫,不少人受伤,衣食无着。徐老郎中是个善心人,给落难的百姓问诊不收钱帛,还送些药。医铺里日日有人,那炭火便一直烧着,可不就用得快吗?”

    徐家一直在治病救人,这事元娘是知道的。

    敢在眼下的局势挺身而出,徐家阿翁是好人,惠娘子和徐大郎也俱是好人。

    元娘眸光透着钦佩,用力点头,坚定应道:“好!一会儿,我去送炭火,好久没见到承儿了。”

    说罢,元娘并未走开,而是走到王婆婆身后,帮她把身上的麻衣脱下来,抖了抖上头的白茫茫的雪花。普通百姓不比高门大户,能用大氅披在身上挡风雪,还保暖,通常用的是麻衣,一样能挡雪,就是不大暖和,内里得多穿些。

    所以平头百姓冬日大多穿得臃肿,才能勉力御寒。

    元娘把那件麻织的外裳扫干净雪后,挂在搭衣衫的木架子上,一根横木,下有两个立柱,横木两边雕着花朵。边上还有火盆,正好烘烤烘烤,去去湿气,免得残存的雪化了,到时湿漉漉的,穿着不爽利。

    做完这些,元娘才去库房。

    库房是个小角屋改的,没有窗子,又落了铁链锁着。

    里面本来放置的是成筐的布帛,还有各种摆件,这几年,王婆婆陆陆续续攒了不少玩意,什么嵌了宝石的菱花镜、象牙打的梳篦、成套紫檀妆奁妆台……

    这些应该都是从祖宅里拿到的钱财,慢慢添置换来,攒着给她做嫁妆的。

    原本空旷的库房,如今已摆得密不透风,而在最外边摆的是几大麻袋的米面,元娘照例数了数,“一、二……八。”

    足足有八大袋,虽然家里人多,但吃到开春不成问题。

    炭火装在竹筐里,一筐装了一百五十斤左右,也就是十秤,拢共有八个筐,都满满当当。说多不多,但也绝对不少,像是枢密使这些高官,仆婢无数,冬季下发的炭也就是两百秤,县官二十秤,胥吏五秤。

    现在炭火不好买,又贵得很,所以白日家里人都凑在堂屋,点一盆炭火,从早烧到晚不过是八九斤炭。屋里勉强算是暖和,可是汤婆子什么,终日是离不得手的,热水总归是比炭要便宜些。

    夜里回屋,各人屋里的炭都只烧到半夜,不会彻夜都燃着。

    元娘掰着指头算了算,这么多炭,过完冬还能有不少剩余,估摸着还能剩下一筐多。等到开春,炭火就不值钱了,卖都不好卖出去,至于放到来年,炭火受潮,烟大,卖出去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那便多接济一些好了!

    能帮到徐家,间接也是帮到穷苦百姓了。

    元娘换了个大点的挎篮,往里头装木炭,几乎都要溢出来。她双手使劲拎起来掂了掂,少说也有三十斤,也便是两秤。

    这可不少呢,阿奶是秋日采买的,比正常冬日还要便宜一些,一秤是十文,但如今米价炭价疯涨,一秤竟然可卖六百文,就算省着些用,一日只烧三个时辰,一秤也就够四五日罢了。每日的工钱全都在炭火上,还有吃喝租赁,简直是要逼死人。

    若是多囤一些,恐怕就发达了。

    元娘不是没有和阿奶提过,但王婆婆说了,如此一来,和囤积居奇的黑心人没什么两样,她们家不挣这笔财。何况,她们身后没有靠山,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