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副本唯一指定清道夫: 180-1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无限副本唯一指定清道夫》 180-190(第3/14页)

是这种鬼天气下邮局肯定关门了,骑马也行不通,唯一的办法是前往镇外的火车站,没准那边不受影响……我也清楚希望不大,可是我们的选择并不多,进来吧,我知道一条前往火车站的近路,让我在地图上画给你看,店里有什么用得着的东西,你也尽管拿。”

    正所谓患难见人心。李维在杂货店里补充了足够他支撑两三日的干粮、烈酒、保暖夹袄、点火工具、和子弹,收拾妥当之后,他告别热心肠的老板,沿着对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进。

    时间失去了意义,只有肌肉的酸痛和刺骨的寒冷是真实的。小镇边缘破败的房屋愈发稀疏,当视野前方出现一望无际的雪原时,李维就知道,他的阶段性目的地快要到了。微弱却清晰的汽笛声穿透了风雪的帷幕从前方传来,为了抵御严寒,李维猛地灌下一口烈酒,借着短暂而虚假的暖意打起精神、向站台的方向冲去!

    越过最后一道低缓的雪坡后,铅灰色天空下奇迹般地冒出了几盏摇曳着的昏黄灯光。

    深红色的火车车头如同钢铁巨兽般喷吐着浓烟、伏在铁轨上。

    里世界竟然真的存在这样一座车站,车站里竟然真的有前往科罗拉多泉的火车,而且它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仍能运行。

    李维甚至觉得不知身在何处的恶灵领主正在配合他们。

    他不再小心翼翼,大步跑向站台,灯光越来越清晰,李维甚至能看到站台上模糊晃动的人影,片刻后,他用力撞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跌进了小小的候车室,刺鼻的劣质烟草味、汗味和炉火的暖意瞬间将他包裹住了。

    售票员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正在打盹,听到门响,他抬起头,眼中毫无惊讶之情:“去科罗拉多泉?”

    李维靠在冰冷的墙壁上,大口喘息了几下,雪水顺着他的头发流进脖领,却给人一种滚烫的错觉。他抹了把脸,甩掉睫毛上的冰晶,回答说:“对,越快越好,有票吗?”

    “有。”老头撕下一张纸递给他,“你可以上车了。”

    李维裹紧湿冷的鹿皮大衣,反身登上了火车。前往科罗拉多泉的过程顺利到不可思议,以至于乏善可陈。

    不确定具体是几点钟,他抵达了终点站的货运场。科罗拉多泉地区同样是夜晚,看上去却不曾下雪,地面一片干燥,忙碌的里世界NPC们穿着单薄的夹克衫,注意到李维厚重的打扮后纷纷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李维无视了这些,目标明确地在昏暗的灯光下找到挂着“电报主管”牌子的办公室,上前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个发丝稀疏、眼神精明的男人,嘴里叼着根没点着的雪茄,穿着马甲,袖子挽到手肘。

    他的目光扫过李维不合时宜的穿着,用明显透着不耐烦的声音问:“什么事?”

    李维没废话,直接掏出被他揉得皱巴巴的电报纸带。这张纸带上的图像是在安全局的帮助下,根据里世界的能量波形伪造出来的,上面的异常肉眼可见——那些本该平滑的曲线边缘呈现出一种被高频震颤撕裂的毛糙感,宛如用某种啮齿动物的微小牙齿啃噬过。

    “我需要找柯蒂斯,”李维平稳地说,“他是代表尼科·特兰斯基的律师。”

    主管的视线瞬间被纸带吸引住,脸上的不耐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性的警觉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他接过纸带,手指摩挲着图像的锯齿边缘,眉头紧锁道:

    “你这张纸是从哪搞来的?”

    李维:“见到尼科·特兰斯基本人后,我才会公布实情。这件事十万火急,我是从数十公里外的普韦布洛来的,那边在昨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雪。”

    “什么——这不可能!”

    “你看我的衣服就懂了,我要见柯蒂斯和尼科·特兰斯基!”

    “……”主管上下打量着李维,半晌绷着脸说,“你最好不是个得了神经病的骗子,否则我就让治安官把你送进关押死囚的大牢。跟我来,你算是找对人了,我是这附近唯一一个知道柯蒂斯他们在哪的人。说实话,别人甚至不清楚尼科·特兰斯基来到了科罗拉多泉,也不晓得你的消息为什么能这么灵通。”

    “我有我的信息渠道。”李维跟上他的步伐,问道,“你从这张纸上看出什么来了?”

    他很好奇“历史上”的专业人士会如何解读里世界。

    主管不肯多讲:“我只懂个皮毛罢了,唯一能肯定的是,这纹路很诡异,就如同它在在经历某种持续性的微小的崩解一样,而且它不像任何已知的设备故障或人为破坏,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你去咨询尼科·特兰斯基吧……我们到了。”

    第183章 终曲(五) 你有没有想过修建一座以你……

    尼科·特兰斯基在这个年代不算有名。

    1884年, 他刚刚离开欧洲,搭乘诺曼底号抵达N市,带在身上的只有几件换洗衣物、一封介绍信和一本自己手写的笔记本。那封介绍信写给同一时代的发明家艾德里克·曼森, 是他在巴黎任职时上司的引荐,笔记本里则密密麻麻地记着他这些年设计的各种电机草图、磁场实验记录, 和几项尚未完成的理论推演。

    在巴黎, 他曾短暂地为一家专门替曼森企业安装照明系统的电力公司工作,做的多是技术性较强的图纸翻译与设备调试。这份经历使他熟悉了艾德里克·曼森直流系统的核心结构, 也正是在那里, 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用交流电传输电力, 在理论上不仅可行, 而且效率更高。

    然而没人听他解释这些。特兰斯基的法语不够流利,性格也不讨喜,经常因为太投入设计工作而忘记出席例会。他的设想被当成幻想, 他的草图被束之高阁, 于是他决定前往联邦,去找艾德里克·曼森本人, 试着用更流利的联邦语、更多的耐心,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他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接纳,也不清楚这封介绍信的分量究竟如何,这一年他二十八岁,带着一种年轻工程师特有的固执和天真,相信只要理论够严密,总会有人理解他。

    可惜联邦并没有给尼科·特兰斯基预留席位。在曼森的机械厂里,他被分到夜班车间,替人记录灯丝寿命与整流器的温度变化, 直流系统的铜线缠绕在他脚边,空气因蓄电池的酸雾散发着刺鼻的味道,他每天清晨七点下工,再拖着浸满石墨灰尘的外套,回到下东区仅能容身的小房间。

    是非常有时代特色的牛马中的一员。

    仅仅工作了六个月后,尼科·特兰斯基就辞职了,理由很简单:工资太低。他提出加薪,老板不同意,还说什么“你不干,有的是移民愿意干”,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特兰斯基决定不再做工贼,停止向资本家出卖体力。

    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是,在这段最寂寥的时日里,某种比交流电更加怪异的念头闯进他的脑海——

    最初,是一份勘测报告。

    一位联邦的工程师前辈从西部铁路沿线带回了几张纸页,上面记录着夜间电报线路的失真情况:在科罗拉多高原,一段接地良好的电报线反复出现无规律的高压脉冲,最高读数足以熔断安全电阻,而同类故障在东部从未见过。

    数日后,他又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了一句轻描淡写的边栏新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