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买活》 1100-1110(第4/23页)
军的适应种,库存显然是不够的,摆在眼前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要有高产种,第二,要尽量地帮助各种人学会种这种新种子。
万幸的是,种子化为粮食之后,怎么把它们收上来,这就不是农业部该考虑的问题了——用钱这肯定是没有用的,如果钱什么也买不到,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买地得先把这些新住民需要的物资搞来,他们才有多种粮食换钱的动力。
这对南洋乃至买地沿海的工厂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谢五哥心想还好他只管制种就行了,种地——也不是没有担心的地方,但至少有个盼头,只需要祈求风调雨顺,土地自然会给个解答。但别的领域,有些事情没办法就是真没办法,抹脖子也变不出那么多货来,又该怎么办呢?
“以亩种需求量四斤来计算的话,这一批制种可以供应五六百顷地,只要人到位,田是熟的,立刻就能开种,只希望气候给点力,能继续延续下去——那边把耕地报上来没有,抛开梯田什么的不算,统计下来的一等耕地是多少?”
“亩种要给到四斤吗?是不是多了点,我看当地农户亩种一般都给三斤,要扭转他们的老观念,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亩种不给四斤,亩产量就要往下掉的,那就失去意义了——”
“但,就算你立了标准,执行上不到位也没用啊,到时候总产量出来,如果和预估出入太多的话,怎么和上面交代?如今正是等米下锅的时候,储备仓都快见底了,米价要是维持不了……”
米价维持不了,对买地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是明白的——这可是农业部下属单位,专管种田的。甚至很多人都有过逃荒的经历——只有饿过肚子的人,才会对生产粮食有一种狂热的执迷,更知道粮价有多重要。买地一直以来,可以说是‘胡作非为’,推行了太多对大多数百姓来说都是有些过激的政策,什么同休产假、女子当官、婚俗改移、分家分族……为什么大家都能由着这么做?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米价是稳定的,不但卖价稳定,而且买价也能稳定!
卖价稳定,城里的百姓日子就能过得下去,买价稳定,农户的日子就好过。在农业部看来,米价比盐价都要更重要得多,人吃点苦盐是不会死的,可粮价呢,只要涨个一成,
立刻就会有人感到日子过不下去啦!
于根本所在的福建道,以及如今都城所在的广府道,乃至北些的之江道,或许还好一些,即便粮价一时上涨,局面也一时半会不会动摇。川蜀地理上独树一帜,受灾影响较小,也还罢了,夹在这两地中间的省道,本来就是新进之地,人手缺乏,工作才刚刚展开,这几年又普遍受了灾,若是粮价再一波动,要忧虑的那就是会不会有一些有心人起来闹事了。
安南和占城、吕宋等地的粮产量,将直接决定储备仓的存量,储备仓存量是买地粮价的保证——目前来说,江南民心还算是稳定的,因为粮铺价格没有变动,而且始终敞开让买,只要不是转售、囤积,是买回去自吃自用,多少都能买,就算一时买空了,过不了几日,白花花的粮食又从城门处运进来补上了。
偏僻州县受雹灾严重,又因交通不便,补货困难,在有心人推波助澜下,出现短暂的粮价上升的乱象,是难以避免的,但至少大面来说,在沿江的州县,米的供应依然充足。这种坦荡荡的底气,的确也稳定了民心,尽管其余物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很多食物重新变得昂贵起来,但至少民间的秩序是没有崩溃的,算是顶住了第一批骤增的流民。
对百姓来说,这是一次感慨买地的库存似乎无穷无尽的机会,甚至在民间传出了不少神仙故事,据说六姐的仙库无穷无尽,有一个舀空便会立刻填满的大口袋云云。只有真正知道储备库存量的吏目,那是焦心得夜不能寐,这一次,根本不需要开会统一认识,所有人的积极性都是极高。
在最快的速度之下,素来讲究‘师出有名’的买活军,连发报纸造势喊话的功夫都没做,很突然地就决定‘拨乱反正,扶助阮主,诛杀权臣’,然后军舰从八竿子打不着的顺城登岸,第一件事就是建育种农庄,第二件事,就是通过知识教联络教徒,统计数量,规划起了安南的耕地:地有了,种子在生产了,接下来不还得找人种么!
?种地的百姓是有的,而且不少,安南这数十年间,局势动荡,二主交战不断,而且各自引援外藩,在买地肃清南洋沿海之前,弗朗机人和红毛人都在插手安南争端,在安南建起了自己的种植园——这些种植园可是不把人当人看,被掠进去之后,两三年内,不是干不完活,没有东西吃,慢慢地饿死,就是为了换得一点口粮,拼命的干活,慢慢地累死。他们下手是要比安南的世代大族重得多的。
为了躲避战乱,百姓多有从平原逃入山中,去种梯田的,平原田地反而抛荒,这种浪费实在是让人痛心——这也是知识教非常顺畅地就从占城港北上进入彩云道的原因,在这片如今得天独厚的土地上,想要好好种地,反而是奢求。这些百姓,对于管理者的身份,半点也不在乎,只要能让他们好好种田,不要再被抓去当兵打仗,他们就很高兴——如果还能赐下亩产七百斤的种子,那他们就愿意为了新的官府操起锄头去打仗!
“当时对外还只敢发话说是七百斤……就看这批制种能种出多少了,倘若是千斤的话……”
谢五哥想,如果真能亩产千斤,那安南的民心就不会是问题了,也不用彩云道的番人过来搜查安南大官,估计这些农户,自己就能把他们抓来。一年三熟的地,一亩地一年只收一百五十斤的谷子,折中一下,就算一年三熟一共是两千一百多的收成,这也能余个两千斤的粮食往外卖。
他们在衙门手下种一年地,所得的盈余是过去几年都想不到的丰厚——说实话,这个条件也算是特为宽厚了,但没办法,时间太紧张了,这些本地的百姓,上手就能种地,高产稻的种子发下去,几个月后就是粮食,现在买地需要的不是别的,就是他们能发自内心地好好种地,千万不要在别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时间太急了,按亩量三斤去估吧。恩芝说得对,现在根本没时间确保农户都按亩四斤去播种。”
关于亩播种量的争论,持续了几分钟,最后还是谢五哥做出了决定,“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下一轮制种不能耽搁了,年前能不能再制一批良种?我之前说要再开一个制种基地,现在沟通得如何了?人数能不能给够?”
“大营那边有消息吗?报上来的新增耕地有多少?还有,普通种储备,这个问题我特别强调的,有去搜集落实吗?我们的高产种只够供良田,但要做好梯田也有人耕种的准备,那他们只能先种普通种,要格外注意——普通种不能被高产自留种污染,你们也知道梯田如果分配出去的话,都会是流民来种,人家走了这么远过来,就指着这一季收成缓过一口气。如果种子出苗还有问题,那人家心里该这么想?”“现在高产种出来,可以和当地农家买换,这个已经和知识教那边商议过了。”
问题当然是层出不穷的,一个人负责四五个流程已经是司空见惯,谢五哥问的问题先后都有人解答,进度有让人满意的,也有让人皱眉却又无可奈何的——普种收集,这个其实早就该做了,但的确,对农户来说,种粮就是命根子,能用还没种过的高产稻种子去换,那都是对知识教极其虔诚的表现了。
常态来说,应该是要种过一次高产稻之后,又试着自留高产稻种,种一季或者几季,然后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