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直播]》 20-30(第26/30页)
能者出现,此时此刻,出生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的医者挺身而出,他就是东汉末年另一颗耀眼无比的医家启明星——
医圣张仲景!】
一位身袭白衣,样貌温和的翩翩公子出现在天幕上,唇角挂着暖人心脾的笑意。
医者也能称圣!?
这一名号在各时空引起惊涛骇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圣人的概念尤为重要,只有一些品格高尚、智慧卓越的非凡人物才有资格得到这种尊称。
这些人物往往被视为至善至美之人,在社会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连华佗和扁鹊两个医家鼻祖级的人物都无法称圣,这位张仲景有何能耐?
“是了,”有人忍不住说道:“兵家有兵圣,医家自然也有医圣,也不知后人心中的诗家圣人会是谁。”
张家宅院。
家主张宗汉听到张仲景的名字,不可思议地低下头,望向不到他膝盖高的奶娃娃。
张仲景眨巴着圆滚滚的眼睛,一脸懵懂地抱着他亲爹大腿,不明白父亲的表情为何变得这样奇怪。
他竖起耳朵,听仙女姐姐温柔的声音:
【张仲景幼年的偶像是扁鹊,他对扁鹊高超的医术十分敬佩。
当时社会朝政不安,黎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张仲景厌恶官场,萌生出了像扁鹊一样行医济世的愿望。
他的老师张伯祖是当时民间有名的医生,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心的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张仲景刻苦学习,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里记载的是张仲景家族中的景象,他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一些庸医在这种灾难下却对百姓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和病人相对片刻就开方抓药,赚昧心的钱财。
张仲景对这些人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认为他们忘记了行医的本分。他决心要控制瘟疫流行,研究出解决伤寒病的医方。】
张宗汉
又忧又喜。
忧心两百多口的张家族人,未来竟有一半多死于疫病之灾,喜的是自己是个没本事的落魄小官,小儿却如此出息,将来成为圣人一般的人物。
砰的一声,张家宅院的大门被一个老头儿踹开。
老头儿嚷嚷大叫:“我爱徒呢?我爱徒呢?”
他一个箭步冲上来,抱住张仲景肩膀,叫道:“好,好好,天质淳朴,不愧是我张伯祖的徒儿。”
听到对方的名字,张宗汉警惕的心这才落下来,他盯着眼前不修边幅的老头,“呃,阁下是仲景未来的老师?”
张伯祖不屑的白他一眼:“不然你以为我是哪里跑来的登徒子。”
张宗汉干笑:仲景未来的老师怎么一副混不咎的样子,仲景跟着他不会学坏吧?
幼年张仲景小脸白嫩,明亮的眼眸看着张伯祖。
张伯祖越瞧越萌,抱着人,说话声都变成了夹子音:“哎哟,小景儿,随为师学医可好?”
【张仲景仔细研读医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写成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讲述如何解决窒息的人,提出了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东汉以前的医者,下笔飞速,可依然来不及记载翻得飞快的书页。
“天女您慢点,慢点诶,我还没抄完。”
“反复按窒息者的胸脯竟能用这种法子救自缢之人!”
张仲景之后的时代,许多人跑进书肆里,点名要买医圣的大作。“什么?店家您说没有这本书?”
“谁家有,我家主子愿出高价购买!”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
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躁者,又属大青龙汤证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治病的灵活性,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情况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抓住证情本质。[1]
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极大帮助。】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书中实收方剂269个,且根据成分变化有不同的疗效,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2]
其中一些著名方剂在现代医疗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病症中发挥巨大疗效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还有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所以后世又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是中医的基础与灵魂。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时至今日,亚洲各国的医学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六十多岁的张仲景仰头看着天幕,神色欣慰,他的医书能对后人有帮助就好。
至于什么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这份名誉实在令他喜悦又感沉重,张仲景想着要不他再好好检查一遍《伤寒论》,别有些部分没写明白误导了后世的子孙。
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惊喜得脸庞都扭曲了。
印刷术还未曾发明,书籍的传播只能靠手抄,难以流传开来。张仲景死后,《伤寒杂病论》也随之流失,是王叔和偶尔发现了这本未完整的奇书,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最后加以整理成完整的医书。
用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只是单纯的不想一本好医书遭到埋没,没想到《伤害论》流传到后世,作者竟然赢得了神医的美誉,想来后人也会知晓他收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