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00-110(第12/43页)

一个小包,早塞自己嘴里了,根本没想分给他家少爷。

    小少爷:“……”

    现在他严重怀疑有时候阿鹏分他吃的是阿鹏不喜欢的!

    就跟珍珠对宝儿一样。

    沈宁吓唬他们,“吃着不咸,其实还是咸的,不能吃多,小心口渴灌一肚子水尿炕。”

    宝儿被珍珠说了很多火炕怕尿的事例,谁谁尿炕,半夜咕咚掉炕洞子里去。

    他就没再要,咸鸭蛋也不吃了。

    他在家常吃咸鸭蛋,而沈宁的咸鸭蛋再好吃也是咸鸭蛋,他吃口蛋黄就不吃了。

    时候差不多二蛋就告辞。

    小少爷不让阿年出门,就拜托阿鹏去送送。

    二蛋说不用送,自己村呢,他可比阿鹏哥哥熟。

    阿鹏还是给他送过去。

    而蔺承君以真心换真情在裴家待得也很舒服,裴父裴母和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他送孩子们几本他自己写的游记,里面不但记录了路线,还记载了异地的风土人情、饮食、自然风光乃至各地奇闻。

    这是他亲自整理抄录的,上面还有他的各种心得,不但能给孩子们长见识,还是很好的向导呢。

    小珍珠不知道书的珍贵,小鹤年却清楚。

    他在书肆这些日子,也知道这种私人游记笔记是非常宝贵难得的。

    “蔺叔叔,我们借来阅读抄录,下一次就还给你。”要是直接拒绝,小鹤年也舍不得,他也爱书如命呢。

    蔺承君笑起来,没拒绝,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分寸,教导得真好。

    他又看看谢恒,这俩倒更像孪生兄弟了。

    小珍珠:“蔺叔叔,你去了京城,可以给我们写信吗?”

    这年代书信是非常高大上的东西,大部分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收不到一封信。

    小珍珠羡慕阿恒能收到萧先生的信,她也想有人给她写信。

    当然她不羡慕阿恒收到家里的信,她也不想爹娘给她写信,她要和爹娘在一起,收别人的信。

    蔺承君笑道:“当然,不过山高路远,信从京城发出到你手里起码要二十几天了。”

    而且找镖局或者运输队送信也不便宜。

    小珍珠点点头:“嗯嗯,我知道,我会给你回信的。”

    为了回信,她也会好好学写字的。

    严格意义上来讲,蔺承君是她第一个大朋友,给她打开了眼界,让她收获了新体验。

    第二日天蒙蒙亮,村里人就陆续来上工了。

    蔺承君又被震撼到了。

    只见这寒酸简陋的作坊里——在他看来不只是东院儿,而是包括沈宁家、东院儿、地窨子、过去的米粉院儿,以及前面后面的地方,都是作坊的一部分——很快就走动着忙碌的身影。

    夯土墙的、搭米粉棚子的、挑水的、处理白菜的、做素鸡的、做腐乳的、处理鸭蛋鸡蛋的、搬运大缸和坛子的,很快又有过来送冬白菜的、送豆腐块的……

    明明是初冬冷飕飕的早晨,可这里却忙得热气腾腾,有条不紊。

    更让他震惊的是那个二蛋他不只是跟着阿年玩儿的,他甚至是沈老板的小助手?

    他跑来跟沈老板报账,今天早上收了多少斤黄豆,收了多少斤冬白菜,收了多少斤柴火,田大娘哪里那里算错了,哪里那里做得不错。

    蔺承君:“……!!!”

    他都没有这样的本事,可以把一个七八岁、八九岁的孩子调教得这样好用。

    最最关键的是沈宁也只是听听,说了句“只报账就行,不用说田氏如何”。

    那二蛋就笑呵呵地应了,然后拿账本给小鹤年入账。

    沈老板居然让几个孩子帮忙记账。

    到底是她厉害,还是孩子厉害?

    裴母:“蔺老板啊,早饭你想吃什么啊?”

    蔺承君回过神来,“婶子,你叫我承君就好,叫老板我都不好意思,家里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挑的。”

    裴母笑道:“那好吧,跟阿恒一样,好养活。”

    她就自己看着办了,毕竟有客人在,终究不能简单对付,她就和了一瓢细面,做了手擀刀切面,过凉水免得粘连。

    然后又起油锅炒了一小盆大葱鹅蛋。

    大葱是为了做腌白菜收的。

    虽然在蔺承君看来就是普通的饭菜,可他却真切地感受到裴母待他的真诚。

    他常年去各地进货,当然知道普通人家伙食如何。

    看沈老板家这作坊也不像很有钱的样子,再有他们家人吃穿用度,其实就是普通人家,普通人家是舍不得炒鸡蛋的,尤其这一盆。

    要知道普通人家鸡蛋吃得起,油吃不起啊。

    一盆鸡蛋得两大勺子油呢。

    蔺承君投桃报李,吃饭的时候猛夸裴母的厨艺,给裴母夸得笑容一直不断,一个劲儿地说“承君呐,你以后常来呀”。

    蔺承君吃过早饭也没急着走,他不走,阿年几个恋着听他讲见闻也不去书肆。

    毕竟去书肆也是读书,书就在那里,什么时候读不行?

    蔺承君却是要走的,当然多听点是点啊。

    乡村学习班儿是照旧开课的,无论阿年在不在。

    不在不是还有二蛋么?

    二蛋不在就自习呗。

    蒜头带了一个柿饼,就是家里柿子树摘的柿子晒的。

    他让小珍珠切开,大家伙儿一人尝了一点儿。

    孩子们一点不嫌弃,反而觉得吃得格外香甜。

    很快又跑来七八个十来岁的半大小子,这是刚在家里帮忙做完豆腐的,其中就有虎头和铁头。

    虎头是张氏的大儿子,12岁,铁头是老二,9岁。

    这一次回来沈宁跟张氏说让俩小子赶紧启蒙,回头可以跟着去县里给香蒲她们打下手。

    小子力气大,跟着跑几次以后就能负责送货。

    至于家里磨豆腐的事儿,赵氏能干多少干多少,干不了就不干呗。

    反正现在满村都做豆腐、千张、油豆皮,不缺他们一家。

    而他们家现在人人都有赚钱的工作,也不是非得和村里人一起送选豆腐。

    赵氏就在家做饭做针线带孩子也可以,反正家里得有人做饭。

    其他孩子也都是村里的。

    原本村里人不让这些大孩子来读书,毕竟需要他们干活儿,可今早沈宁去村里说以后要带男孩子出去赚钱,虎头铁头都去,他们就心动了。

    他们不想让待嫁的女孩子出去,却很想让男孩子出去。出去要么有手艺,要么会识字、算账,这么点的孩子也学不到什么手艺,还是学识字算账快一些。

    其实之前他们看着二蛋赚钱也眼热,所以都打发自家六岁到八岁的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