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鸾: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争鸾》 90-100(第5/18页)



    明锦回忆着自己那些年在朔州的所见所闻,这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总是一拍脑门,想当然的确立一些政策。

    可是,他可曾真正深入民间去看看他的百姓,了解他们真实的所思所求?

    “若是真依当年崔司徒所言,北方也推行九品中正,齐整人伦,分明姓族,那这些寒门士子,即便来了北朝,也一样不能出头。”

    “因为他们在南朝真正吃过门阀的苦,所以他们比我们更痛恨门阀政治,世家专政。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北方,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

    明锦望着元晔,冷冷嘲讽,毫不留情。

    “可陛下却要通过全盘汉化,官方确立五姓门第,在北方也确立九品中正,背刺这些寒门士子。”

    “如果陛下是为了提高我的家世门第而进行这场汉化改革,我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明锦说完,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

    元晔脑中嗡嗡一片,看着她决绝的背影,竟有一瞬恍惚,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已是一片坚定之态。

    没关系,她暂时不理解,但时间会证明他的正确。

    掌权的这些年,他听到过太多不理解的声音,早已习惯了、麻木了。

    曾经志同道合的兄弟,一个一个的对他背过身,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

    他会一个人,一直走下去。

    *

    立后之日,天朗气清,碧空如洗。

    大典上,司徒陆聿以皇后长兄的身份,送陆顺华步上高台。

    高台之上的皇帝面色威严,带着皇家的傲慢与俯视,看着缓步走向高台的兄妹二人,他们面无表情,难以欢喜。

    陆聿送陆顺华升御座,至帝侧。

    元晔对她伸出了手,陆顺华冷冷看着皇帝的手心,将手放了上去,象征着皇帝与陆氏的同盟已成。

    帝后面朝百官,金石鼓乐之声大作,文武公卿伏倒在地,山呼万岁。

    “皇帝千秋万年。”

    “皇后长乐未央。”

    明锦在一片山呼声中抬起了头,遥望着高台之上的帝后。

    兜兜转转,皇后位最终还是花落陆氏。

    陆太后生前,费劲心机也不能把陆氏女捧上后位,可在她死后,皇帝却选择了立陆氏女为皇后。

    陆氏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元晔是个绝对的皇帝,天生拥有帝王的凉薄绝情,他可以完全压制自己真实的情感,是绝对国家意志的体现。

    陆太后对他的教育,从来不是强迫式的,而是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

    陆太后的性格中,有其猜忍多疑的一部分,而元晔完美的继承了这一部分性情。

    他憎恨陆太后、恐惧陆太后,却也感激陆太后。

    他厌恶像极了陆太后的自己,终生都想摆脱陆太后的影响,却从未走出过陆太后的阴影。

    午夜梦回之际,陆太后是他最深刻的梦魇。

    这个梦魇,将困锁他一生,直至死去。

    他的性情中,有其虚伪做作的一部分,从未展现过自己真正的好恶。

    曾经他以为,只要陆太后死了,他就可以释放真正的自己。后来才发现,在陆太后死后,他必须把自己隐藏的更深,把假面戴的更厚。

    从生到死,隐忍了一辈子。

    他一生都活在矛盾之中,他憎恨陆太后灭了他的母族,恐惧陆太后对他的幼年折磨,却又不得不延续着陆太后的改革理想。

    可是,却因为始终无法释怀的憎恨,让他觉得自己跟陆太后不一样。

    他要超越陆太后,把她没有完成,没有做到的事情,推向极致。

    所以,他将这场改革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汉化。

    将对汉人儒学的推崇,做到了比对汉人还要迂腐的极致,欺人以至自欺。

    这场改革中,他摒弃了鲜卑勇武质朴的优势,反倒分明族姓,确立九品中正,官方定下五姓七望的门第阶级,加快了上层权贵的腐化。

    一个落后的游牧王朝,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向封建化,又用了几年的时间迅速走向门阀化。

    步子迈得太大,恐会迅速分崩离析。

    南朝的君主都在提拔寒门,推动科举,降低九品中正,门阀政治的影响,北朝的皇帝却反倒把别人要抛弃的制度学过来。

    他无法解决国家的阶级矛盾,就只能利用胡人与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来转移阶级矛盾。

    一旦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推行九品中正,士族与寒门之间的阶级矛盾,将再也无所遁形,皇帝会面临比推动汉化改革更艰难的挑战。

    魏国唯一的出路,是科举。

    在未来的史书上,他会因为官方确立五姓门第,讨好了这些掌握笔杆子的汉人世家,在他们所著写的史书上,他一定是完美无暇,光芒万丈的不世明君、千古一帝。

    可这身后名,却是靠出卖天下寒门庶族的利益换来的!

    这个世上,明锦是唯一一个看透他,了解他的人。

    可是看的越透,她就越想远离他。

    从恨他、到理解、到释怀、至此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她最终放下了对他的仇恨。

    这一世,她不会再进入他的人生,只想做一个冷眼旁观帝王改革之路的普通人。

    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

    他只能一个人,一直走下去——

    第94章 拜堂圆房

    陆顺华正位中宫后,元晔便立了大皇子元嗣为太子。

    之后,朝堂上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商讨南下伐齐事宜。

    虽然元晔南征的真实意图是迁都,可他担忧一开始就提出要迁都,反对的声浪太高,各州郡会拒不交兵,不利于自己收回兵权。

    故而他丝毫没有流露出要迁都的意图,甚至大兴土木,营建邺城宫室,来麻痹群臣。并且在朝会上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要挥师南下,一统南北的决心。

    并且这一次,他要御驾亲征。

    魏国是在马背上得的天下,历代皇帝都有御驾亲征,留太子监国的传统,所以魏国大部分州郡的兵权都一直牢牢掌控在皇室手中。

    元氏不曾兵权旁落,这也是为何陆太后临朝称制几十年都无法更进一步,无法谋朝篡位,建立陆氏王朝的根本原因。

    ——有兵才有话语权。

    元晔的前半生几乎都是被陆太后所控,现在想把兵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话,必须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六军,树立威信。

    鲜卑勋贵都是靠军功起家,打仗才能建功立业。何况南征之事,早已计划多年,如今改革已见成效,魏国兵强马壮,国库充盈,正是挥师南下,一统天下的好时机!

    南征的计划,几乎任何阻力的就在朝堂之上全员通过了。

    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