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130-140(第8/16页)

你。”

    “孟德真不愧是备的好友。”阿备拊掌大笑,“如果立场调转,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你。”说完神色一肃,之前笼罩在他身上的慵懒随性之感顿时消散无踪,仿佛猛虎抬眼、神龙垂目,锐利无双,“不过,我不会让那种事情发生的。”

    “随便吧。”曹操拍着大腿,高举杯盏,灿然一笑,“操不通谶纬之术,不能预知未来,也无法给出承诺。但是玄德,我还是希望你能勉之呀!”

    权力的宝座太过窄小,容不下两人并坐。如果真的有机会坐上那个宝座,谁又能甘心将胜利拱手相让呢?

    历史上的袁绍和曹操的关系不可谓不好,但最终,也还是难免官渡一战。

    曹操说的话不好听,备说的话也不好听。但他们两人说的都是真真切切的大实话。也正因为两人将最难听的实话坦荡地说了出来,所以两人才能继续把酒言欢、相视而笑。

    这边,阿备与曹操在生生死死的边缘上来回横跳数个回合;那边,众人的心脏跟着上上下下战栗不已,差点就要晕厥倒地而去。

    等回过神来,众人再看气氛很好的曹刘二人,不由地嫌弃起来:下属的命也是命!不能关爱下属乱开腔的主公,不可以!

    阿备放下杯盏,抬眼看向门外——悠悠苍天、白云朵朵、日升月降、千古往复。而就在这几乎永恒不变的天地之间,却孕育出了人类这一最善变最复杂最矛盾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精彩绝伦的人生故事。

    人呀,人呀……

    “备并非圣人,因为备也是有私心的。”阿备的声音悠然而起,带着几分从天而降的飘荡与空灵,“若上天真的眷顾备,让备能够将破碎的大汉山河再次统一安定,备愿效仿世祖光武皇帝,再开大汉国祚!”

    阿备看向诸葛亮:“称帝之事,现在还不行。我现在要做的,只有九个字。”

    诸葛亮问:“哪九个字?”

    阿备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一千年后,朱升告诉朱元璋的九字方针。这九个字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历朝历代天下混乱时的战争总结,是华夏两千多年历史的深刻经验。

    就是在这九字方针的指导下,朱元璋稳扎稳打,一步步地安定天下,最终“日月重开大宋天”!

    如今,阿备将这九字方针提前一千年带到世上,将这由无数血与泪凝聚而成的真理带到了东汉初乱的时空中,带到了华夏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的天下大乱时。

    此时,还有着上古遗风、庄严质朴的大汉人民虽然还没有亲身经历今后两千年不断跌破下限的尔虞我诈,但却本能地意识到这九个字中蕴含的无穷道理。

    毕竟,古人只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他们又不傻。甚至,如今围坐在刘备周围的这十几个人,是大汉王朝里叫得上名号的聪明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诸葛亮低下头,反复喃呢着这九个字。

    他只觉得这几个字仿佛化作了九枚鸡舌香,越嚼越口齿留香,越品越韵味悠长。

    他可以肯定,这几个字并非出自任何一部百家经典。但他更加肯定,若有朝一日青史留名,这九个字肯定为称为人人称颂的经典之语!

    “主公思虑长远,是亮冲动浅薄了。”诸葛亮抬起头,诚心诚意地拜服道。

    旁边的曹操面上不显,心中却感慨万千。就在片刻之前,他还意气风发地要和刘备争个高低。如今刘备这九字真言一出,他自己的那颗争斗之心就先矮了半截。

    没办法,这个方针实在是太扎实、太正确了,他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什么破局之法。

    稍微郁闷了一下后,曹操又自我安慰道:“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玄德的方略虽好,但他能实施到何种地步终究是个未知数。我未尝没有机会。”

    事情商议完毕之后,曹操就拜别了刘备,南下去打自己的天下去了。阿备则调兵遣将,将目光放在了雒阳的北方——那片汉胡混杂、动乱不断、土贫民穷,却出了吕布、关羽、张辽等诸多猛将的土地。

    并州。

    并州有南匈奴、鲜卑等多个胡人部族南侵,在雒阳与并州之间又有黑山军阻隔。因此,要想拿下并州,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阿备很清楚夺下并州的难度,也早就做好了长期征战的准备。只是,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并且时机稍纵即逝,必须得尽快出手。

    阿备将刘德然召到身边,吩咐道:“汉家天威尚在,袁术称帝,必然有诸多属下脱离他。你派可靠之人去往寿春,帮我从袁术那里带两个人回来。”

    刘德然问:“哪两个人?”

    阿备笑道:“江东双璧。”

    第136章 江东双璧

    刚刚褪下几分夜色的天空是冷淡的铅灰色, 风中摇曳的芦苇是羽毛般的白。斑斑驳驳的灰白色配合着黑墨似的流水,天然地就带着一种能拉人深陷其中的静谧。

    但此时,这篇乱世中难得的宁静却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给踏破了。

    两位少年骑马奔驰, 破芦踏浪而出。他们俩不仅年纪相仿,而且都生得高大俊美,身上都穿着锦缎制成的衣服, 佩戴着美玉雕琢而成的环佩。哪怕是最没有见识的深山野人, 也能一眼望知他们两人的身份非富即贵。

    但此时,两位贵公子并没有踏青游览的悠闲自在,反而一脸焦急忧愁。

    他们两人的身上,都沾染着大片大片的血迹。那血迹, 红得如同熯天炽地的火焰, 红得如同夺命催魂的诅咒。

    “那袁术夺走了父亲留下的传国玉玺尚不知足, 竟然还想将我们一家赶尽杀绝,实在可恶!”孙策手握染血的宝剑,一想到仇人, 便恨得目眦欲裂, “公瑾, 辛苦你了,还要拖累你跟着我们一家人东躲西逃。”

    “你我兄弟, 何必说这样的话。”周瑜安慰道。

    周瑜与孙策年少时便交好, 还一同升堂拜母, 做了没有结义的义兄弟。从那以后, 两人便相互扶持,肝胆相照。

    这一次, 周瑜听闻袁术夺走了孙坚手里的传国玉玺, 便猜到孙策一家可能惨遭毒手, 于是便快马加鞭地赶过来,于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被围堵的孙策一家,又护送着他们一家逃亡。

    周瑜抬眼望了望四周,沉吟道:“我们已经赶了一夜的路。如果再继续下去,且不说马匹疲惫,老夫人的身体第一个就要受不了。我看这里还算安全,不如先休息一下。”

    孙策点了点头,控制着马匹逐渐慢下来,又调转马头,和周瑜一起跑回到吴夫人所在的马车边,做出护卫的姿态。

    马车还没停稳,布帘便被一只小手撩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噗嗤一下从车厢里蹦出来,扑到周瑜的怀里,哇哇直叫:“公瑾哥,你身上怎么这么多血?公瑾哥,你受伤了吗?”清晨的微光下,小男孩的头发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紫色光晕。

    孙策抬手敲了孙权一个爆栗,又去拉他的后衣襟:“你公瑾哥骑了一个晚上的马了,累得很。快下来!”

    孙权才不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