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10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100-120(第4/23页)

    因此,看着刘揖,慎夫人叮嘱道:“我以前还觉得刘启那小子是个冲动没脑子的,如今发现,他心里什么都清楚,上次他私底下跑了一趟辽国,肯定已经跟你大兄搭上线了!咱们反倒是晚了一步,不过,晚一步也不要紧,这种事情,不是先快一步,就能先到一步的,以后的日子长着呢!”

    在大汉,保密什么的,简直就是个笑话,宫闱之中,那都跟筛子一样,你上午说的话,下午的时候就能传遍整个长安,再有个半个月,只要这事足够有话题度,那么,说不定半个大汉都知道了。

    所以,刘启将刘昌对于将来的打算说给了刘恒、刘武还有窦皇后等亲近的人之后,哪怕刘恒下了严令,不许外传,但是起码宫里还有几家外戚就都知道了。不过外戚觉得这事跟自家没关系,毕竟,高祖当年可说了,非刘氏不得封王,这诸王分封出去,跟他们有什么干系,他们还得提防着是不是要被哪个皇子外甥一并歪缠着弄出去涨声势,他们可不乐意跑到什么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再筚路蓝缕来辛苦一趟!所以,这些外戚干脆都闭了嘴,当做没这回事,免得日后自家也被牵扯进去。

    但是,慎夫人却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这些年来,老刘家封的王也不少,但是,都在中原范围里头,一开始的时候,刘邦算是个护短的大家长,所以,对于刘氏出身的藩王都很宽容,轮到吕后的时候,这位那叫一个杀伐决断,差点没将庶子们都一网打尽。而到了刘恒这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宽容的,但是这些年来,宗室里头藩王也有过好些变动。像是现在,朝廷对于各个藩国是愈发警惕起来,以前藩国的官员差不多都是各个藩王自个安排,现在,藩国里面两千石以上的大臣,都是长安安排,甚至,还有下调到一千石的意思。也就是说,以后藩王即便是在自己的封国,其实也没多少话语权。

    而若是在外就不一样了,如现在的刘昌,辽国那边都是刘昌自己做主,也就是少数事情上,需要借助朝廷的名义,但是,除非朝廷想要跟辽国撕破脸,这些名义就得借出去。

    所以,以长远计,在外做藩王,就算是一开始辛苦一些,但是子孙后代却能轻松许多,不用担心长安哪天看你不顺眼,直接就给你安排上。

    比起喜欢让儿子自个想明白的窦皇后,慎夫人却是会将自己知道的直接说给儿子听,她就这么个儿子,既然自己能琢磨出一些味道来,那干什么要跟儿子打哑谜,让他走弯路呢?刘揖能被刘恒喜欢,也是因为慎夫人善于揣摩刘恒的心意,叫刘揖成为刘恒喜欢的那种孩子,聪明、乖巧、偶尔有些小顽皮,刘揖从中得了好处,自然对亲妈更加信服。

    这会儿听着慎夫人的意思,刘揖也没有觉得对刘昌低头有什么为难的,不管怎么说,作为他的大兄,人家能赤手空拳成为真正的一国之主,这难度其实比当年高皇帝打天下低不了多少。刘揖自知自己是没这个能耐的,所以,服软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

    这也是让一帮所谓的诛吕功臣无奈的一点,他们如今已经意识到,天子还有几个皇子,都对刘昌那边升不起什么敌意来,也就是说,皇家内部,已经认可了刘昌这个未来继承人。

    因此,见刘恒一门心思给长子铺路,其他几个皇子虽说各自封得都有些磕碜,但是居然没一个抱怨的,在他们看来,只怕是刘恒刻意压制,几个皇子说不得也得了什么许诺,所以愿意先配合一番,这无疑叫这些人绝望。

    他们如今已经不指望刘启他们了,转过来将目光转向了那些藩王。齐王一系就算了,他们当年将人得罪得不轻,想要重新得到对方的信任,显然不行,而且也得提防着齐王一系过河拆桥,秋后算账,如此,他们能指望的也只有吴王和楚王这两系了。

    第104章第104章

    楚王刘交是当年太上皇的小儿子,说是皇叔,其实年纪跟刘恒他们也大不了几岁。这位一直倒是个温厚的形象,也没表现出什么野心来,不过,当初刘恒也没表现出任何野心,真要是那个位置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就不信楚王不动心。

    至于说刘濞,就更别提了,这位就差将我要造反写在脸上,吴国要不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敏感,长安这边也不想劳师远征,早就要兴师问罪。

    只是,这两位在继承皇位的法理上都有问题,他们之前否决齐王一系,就是以齐王刘肥是外室所出,并非正经的婚生子为由,不应该具备继承权。但是刘肥好歹还是刘邦亲生的,而刘交和刘濞,一个是当年刘太公晚年所生的庶子,一个呢,是刘仲的儿子,也就是刘邦的侄子。要是刘太公真正做过皇帝,那也就罢了,但问题是,他就是太上皇,是刘邦为了表达以孝治天下,尊奉他搞出来的一个尊位,所以,如果说刘肥是小宗的话,那这两位继承权比刘肥还远一些。所以,真要是想要迎这两位中的哪一位做天子,那真的是一点脸都不能要了!

    不过,事关自家的富贵乃至性命,这些人哪里还讲什么道理脸面。从春秋时候开始,传统的道德礼仪就已经束缚不了上位者了!哪怕知道再来一出废立天子的把戏,汉室威严只怕要当然无存,天下也会因此大乱,这些人也顾不得那许多了。老一辈的人已经陆续去世,如今这些都是一帮对于战乱没什么印象的,所以,从小富贵惯了的他们,对于什么乱世,是压根没什么感觉的,他们是乱世的受益者,祖上从破落户、泥腿子乃至奴隶一下子翻身,成了这个世界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却没想过,曾经那些贵族去哪儿了!要知道,六国贵族在六国覆灭的时候,其实还是过得挺不错的,始皇帝还算是有些气度,虽说强行迁移了六国王室和贵族,但是并没有直接下杀手,那时候实际上六国贵族还存了一点奢望,若是始皇帝继续行分封制度的话,他们这些六国后人,有的本来也跟秦国王室有些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本着存亡断续的理念,说不定还能从旁支里面挑出一两个封个爵位什么的。结果始皇帝来了个不要分封制,直接推行郡县制,绝了他们最后的指望,这才让他们铁了心想要反秦复国。

    结果最终,大秦的确覆灭了,可是这些六国贵族,也死得七七八八。而每一次改朝换代,其实都意味着上层势力的洗牌,所说一度说什么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实际上,世家的风光并没有真正持续多少年。要不然,科举也不会繁盛到那个程度。

    总之,对于如今这些公侯子弟来说,他们是真想不到乱世可能遭遇的灾难,他们天然就觉得,自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可惜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走到这一步,其实是有人引导,也有人一直在关注的。

    刘恒对于这些人早就有些不耐烦了,辽国那边搞起了大规模教育之后,汉室这边,儒家各个学派也开始振作起来,恢复了从前的私学制度,儒家有个好处,那是真的有教无类,除非是奴隶,否则的话,提两条腊肉过来做束脩,你就可以跟着读书识字了。

    儒家开了这个头之后,其他各家也跟着行动起来,儒家在辽国那边是真没占到什么便宜,因为辽国那边更讲究实际,你若是嘴里光知道什么仁礼,那在辽国是混不下去的。辽国那边,启蒙用的书籍是修改过的《三字经》和《千字文》,里面也是兼容并蓄,并不仅仅是儒家,里面也包含了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而且,这两本书也就是用来识字,儒家那些经典也有,但是,辽国更推崇的却是一本署名为王阳明的《心学》,这玩意的确是脱胎与儒家,但是本质思想,却跟现在的儒家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除了一小部分比较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