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番外合集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番外合集(第7/13页)

志相配呢?

    除开忠诚孝子那一套,司马懿其人,也可谓是顶尖人才了。

    荀柔将腿垂下榻沿,揉着膝盖又问,“那以公达之见,此人今日会如何报与曹丞相?”

    荀攸想了想,摇头,“攸不识其为人,不敢妄断。”

    荀柔一笑,其实无论司马懿怎么说,都没关系。

    当初以为自己病重将死,请曹孟德回京主持朝政,结果尴尬得很,华佗与仲景兄医术太高明,他竟又缓过来,不止缓过来,让他下定决心的目盲,居然也渐渐好转。

    他既活着,就有责任,不能眼睁睁看着曹某人改他好些年建立的优势局。

    曹操要引诸曹夏侯入中枢控制朝堂,让他们由武转文,他忍了。

    公达与宗实,退出御史台与兰台,将监察天下和朝廷注录的职位,主动让给曹操心腹。

    青州位处于海上运输枢纽,连接高句丽与倭国,还有盐场,每年税收为河北之冠,曹操想要,他亲自致信兄长,兄长于是辞职,往东南依荀欷养老去。

    荀柔觉得,自己已经够给曹某人面子。

    可曹操要改他对北政策,想动幽州刘备,想死命打压鲜卑,让并、凉羁縻地的羌、氐内迁,他就忍不了了。

    民族融合不能这么粗暴了事,内迁必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而刘备在幽州做得挺好,周边民族压制住,每年税赋不少交,配合中央政策落实,惹他干啥?

    那瓷器活不是人人都能干的。

    荀柔一时没忍住,就和曹孟德杠了。

    荀彧领尚书台,有驳斥上书权利,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旧部,中枢是他的阵地,荀柔不需要明示,只要偷出一点意思,就能让曹某人的谋划落空。

    曹孟德想增加他的食邑,既是讨好,大概也是想抬高食邑上限,他就让文若代他在朝堂上拒绝,一次、两次……十次……姿态明确的不配合。

    当然,曹孟德也不是善茬,尤其是在处于劣势,曹操十分能够忍耐,他给尚书台加上左右仆射,用御史台四处挖坑,将跟随他的老将老臣明升暗贬……

    荀柔并不想与他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所以一直病着,消极拖延。

    反正拖到最后,总有一方妥协。

    政治嘛,永远是妥协的艺术。

    他原本以为,在此事上曹孟德与他当有默契,不过看他眼下屡次试探,对方耐心不如他。

    就像赢了一样。

    荀柔向荀攸一笑,小有得意的样子,引得荀攸露出诧异询问的神情。

    “公达,我们下盘棋吧?”

    曹操会忍不住动手吗?又或许不会?

    就这么看来,今天司马懿的报告也并非毫无用处,会在曹操心中天平加上一块码,左边或是右边。

    要如何回报?

    被刘端一路亲引礼送出门的司马懿,也正思考这个问题。

    曹氏,还是荀氏?

    他想起父亲的忠告,“要忠于朝廷,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御史慢行。”

    刘端立在车旁,弯腰一揖,姿仪优雅翩翩,让司马懿略一闪神。

    他少时曾见过刘虞却已记不清,不知道刘端与其生父相貌是否有相似,然而眼前仪态身姿,诚然是个荀氏子模样。

    一般温雅恭谦,一般暗藏锋芒。

    “司马御史,请上复曹丞相,父亲从来至今,无心争权,诚有一心,无负天下而已,如今曹丞相大权在握,父亲老朽昏蒙,望祈宽容一二,以彰丞相至善圣德。”

    忠于朝廷。

    司马懿坐在马车内,心中默念。

    眼前一会儿是荀丞相昔日锋芒,一会儿是对方倚榻垂眸,一会儿是身姿玉立的刘端,一会儿又是满脸皱纹横生的曹丞相和立在他身后的曹子桓。

    听说曹氏长子曹昂,早年就追随荀丞相,如今也不愿调回京师,稳稳做着雍州牧镇守西陲。

    听说曹家三子曹植,幼时拜在荀欷门下,如今追随其师,在湘州等地,四处游历,宣扬教化。

    听说曹家六子曹冲,辨察仁爱,聪敏机变,却推崇荀丞相文章,尝与其父争异。

    司马懿知道,自己该如何选。

    “镇国公病逝沉重,去冠散发,张口难言,侍童奉药,流溢满襟,不能稍进。”

    曹操无声的凝视着跪拜堂下的司马懿良久,直看得司马懿汗流满背,才缓缓道

    “孤知道了,退下吧。”

    第324章 番外五

    建安三年,春二月,仲春之期,春光正好,黄鸟鸣,桃花汛。

    荀柔坐在檐下,靠着凭几,晒着太阳,静听隔墙传来的铮铮琴声。

    琴声清和,鸟鸣喈喈,潺潺如水,雅致深远。

    国泰民安。

    清平无事。

    曹操近两年终于沉静了,将视线转向朝堂,澄清吏治,不再向往征伐。

    太平无事,渐换了朝堂枢臣,荀柔得知消息日渐迟少,开始有些不习惯,渐渐也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遂也调整心态,安心养老。

    去岁末,文若也说有隐退之意,今年初的政务安排、春耕事宜,都放手尚书左仆射顾雍,只查补缺漏,如今也有闲情雅致,抚琴自娱。

    “阿翁!你看!”

    白胖的三岁豆丁,捏着一只翠绿的大螳螂翅膀,兴奋地高高举起给他看。

    这是刘端与曹操次女曹贞长子,小名阿驹。

    当儿子时,荀柔坚决反对包办婚姻,勇为时代先锋不婚族,当爹过后,却摇身一变成封建大家长,当年还是扬州牧的曹操一封信来,就应下婚事。

    不过,曹姑娘资质也的确不差,容貌秀丽,性格温柔,知书达理。

    阿义脾气也好,两人婚后融洽,两年得了长子。

    “好、好!”荀柔笑眯起眼,“阿驹厉害!”

    “螳螂捕蝉,阿驹在后!”豆丁阿驹很骄傲。

    “真不愧吾家千里驹!”荀柔连连夸赞。

    阿驹挺挺胸脯,兴奋得小脸通红。

    荀柔不免一笑,让他继续玩去。

    当初,他本想让阿义成亲后就回归宗室,毕竟阿义还是姓“刘”。

    但成亲前,阿义主动来与他进行了一场父子谈话,让他不得不意识到,自己失算了。

    他一直忙于工作,阿义是在高阳里一众叔伯姑嫂照顾下长大,在族学启蒙受训,对高阳里荀氏人口亲戚比他还清楚,与刘姓宗室却只每年祭祀见几次面,全称不上熟悉。

    如此,再提搬离高阳,淡去关系,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事到如今,也只好顺其自然。

    反正到阿驹这一辈,与刘辩血脉很远了,而刘辩如今有五子,远在交州的刘协更生了八个儿子,延续汉家社稷的责任,怎么看也不至于落到阿义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