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260-2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260-280(第24/30页)

忙回报之时,汉军又接连如此搭建起三座桥,将兵卒源源不断送过河来。

    这出人意料的袭击,固然让漳河边布放的军队惊慌,在城上高幹看却是一个昏招。

    因为这种强渡方式,显然无法运送大量粮草辎重,连马匹都要暂且舍弃,而且即使所谓源源不断,这几座浮桥渡人,也太慢了,就是放他们半个时辰,可能就渡过来一千人,还是刚刚浸泡过九月冰凉河水的一千人。

    只要调动一队骑兵,一冲就能击破。

    然而,他毕竟不傻,也不是第一次领兵,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道理他当然懂得。

    对方忽然失智,或许里面就包含着什么阴谋。

    然而,然而,就如同贾诩之前所说,高幹此时,也并没有太多选择。

    舅舅袁绍兵败自杀,两个表兄被俘,冀州眼看就要被汉军占取,他守住一座城,对于大局几乎没有太大意义。

    想明白过后,高幹只是按了按头盔,转身下了城楼,同时下令城中一千骑兵立即整鞍上马准备。

    他亲自骑了叔父当年所赠的雪色宝马,举起长刀,命士卒打开城门,出城迎敌。

    高幹数学还不错,他估算若没有阻碍,半个时辰能渡一千人,所以当他令兵奔至河岸是,岸边就只有八百。

    而他一望,就望见立守浮桥边的女将。

    手持长槊的年轻女将,同时也一眼望见他。

    两人之中,虽是高幹一身铠甲骑于马上,而荀襄不过是皮甲布裙,立于地上,然而这一眼相望,却是高幹不由得勒马后退了一步。

    于此同时,身后传来哗然响动,高幹心中惊慌,不由自主的回望城池。

    自然,他什么也看不出。

    而就这一望,待他反应过来,再回头时,荀襄已执槊冲至他马前。

    “太史将军已夺取县城。”

    只这一句,高幹心就乱了。

    他相信了,因为他想明白汉军的所有异动,就是为了骗开城门。

    高幹慌里慌张出刀,直到被拖拽下马,也未曾做出有效抵抗。

    河间郡治乐成破,守将袁绍外甥高幹被擒。

    这一天,离霜降还有三天。

    第277章 霜降

    从河间至魏郡的捷报来时,恰是霜降。

    大清早荀柔裹了厚氅,出屋探看,天色也是略显阴沉,寒风呼啸,屋檐上衰草枯萎,瓦面上却不见一片霜。

    入秋后连下一个月雨,当时气温降得很快,之后却又连番晴日,到眼下已是霜降,将要入冬,气候是否太温暖?

    如今年月,他真是理解了何为看天吃饭。

    夏日苦热,又苦不够热,冬日苦寒,又苦不够寒,雨水缺是一难,雨水溢又是一难。

    如今他可盼着一场寒冬大雪,能将虫卵也好,细菌病毒也好,都给冻死了,否则,以今年这样规模的死伤,明年可能不止有蝗,还有疫。

    县衙后院操坝上,典韦领着部下耍弄兵器,几个矫健的青年都只穿一层布衫,操弄着兵器,热汗腾腾。

    见他走过来,中断了上来说话。

    原本荀柔想问问大家对近来气候温度的感觉,待众人走近,铺面而来热气滚滚,话一下就问不出口。

    显然他自己和亲卫壮士,对温度的感知都存在一点问题。

    少叙几句,荀柔表示自己今天没有出门的行程,大家可以各自闲耍一日,亲卫多是年轻人,听得这话自然也都兴高采烈。

    今日霜降,府衙内比往常安静,社日征辟来的本地才俊,今日都归家去了。

    这些日子,他真没让人闲着,说审狱,便有狱审,之前俘获的袁氏谋臣文吏,降了也好,俘得也罢,都一直关在军营中。

    他收编了冀州豪强出身,能力品行都还过得去的武将,但这些根脚古老的士族,却是过去笼罩在冀州头顶的云,要让冀州百姓得见天日,少不得要将这云给掀了。

    当然,这些才俊的人家,是如何理解这事,那又另说。

    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啦,什么扶持亲近势力啦,什么拉踩平衡啦,随他们怎么想,毕竟他可从来没许过诺。

    但冀州,终究还是要靠冀州人治理。

    荀柔清楚。

    哪怕他极为讨厌此地风气。

    可他能选择州牧,选择郡守,甚至调一些别处的青年吏员,可终究本地人会占大头。

    乡里之间,一开口的亲切,同样的方言、俚语,同样的习俗、习惯,外来者一时间是比不得的。

    这些才俊以及其出身门庭,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大多数人都很卖力。

    当然,这期间,也会出现一些刚烈正直,要主持正义的头铁青年,也会出现,想要卖好抄底投资的大聪明。

    前者调往它处培养试试,毕竟性情难得,后者……那只有厚葬。

    荀柔都不必自己动手,消息是同乡传的,排挤是同列做的,打压必然是往死的打压让这些大士族缓过气,他们还有什么利益可争。

    总之,冀州各家才俊这段时日的工作积极状态,让他比较满意的。

    在民间,则秋社过后,渐渐街巷里,出现玩耍蹴鞠的人。

    再后来长安送来补给,与此同来的还有益州人,在镇压巴蜀叛乱中立了大功的巴人甘宁,这个巴蜀汉子,性情豪爽,颇具侠气,由于暂时也没仗可打,每日带着他一众“兄弟伙”,在市井间四处游玩打闹。

    他们手中也有钱,看什么都新鲜,连馆陶的梨子,都造了几筐,不知不觉中,竟也促进了几县的经济贸易。

    故而冀州的气氛,就愈加祥和了。

    扛着牛皮木鼓,扎着头巾的说书人,在这时来到里巷市口,将破席往地上一铺,将小鼓一敲,唱得竟都是新鲜歌谣。

    夫妻拌嘴,父子闹架,小儿戏弄,大人玩笑,市井之间,家长里短,在说书人两瓣嘴皮子一张间,真是又亲切又有趣。

    也到农闲时候,纵使衣衫褴褛,纵使过冬的衣裳粮食还不知够不够,人活着总还是想要片刻轻松。

    大多数人匮中空空,偶有一二喜好戏耍的人家,一碗酒水、半碗稀饭,这都是好的,大多数时候,口干舌燥一天,一口吃都没有。

    不过,近来这些说书人学精明了,不知从何处偷得方法,说个几段玩笑段子,必要念一念自家苦事。

    或是被占了地,或是被抢了妻女,或是家中大儿征兵一去不回,或是兄弟死于冤狱。

    大户人家自然隐去名姓不敢提,总之,自己是孤苦无依,孤寡老头一个,求大家给口饭吃。

    这些事本也不新鲜,平头百姓好命自己还没遇着,才得活到如今,但谁没个亲戚故旧街坊好友,十几二十岁上,这些事情,囫囵都能见、听个全。

    可说书人前因后果讲得详细,人物依稀像是故人,哭得凄凄惨惨,肝肠寸断,听得人也是低头叹息,也是默默垂泪,也是涕泗横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