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260-28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260-280(第19/30页)

进度。

    第一次如此不受欢迎,对荀柔心理产生了相当的冲击,让他更想追根究底。

    但这件事似乎对他周围的亲友,造成一些担忧与困扰。

    “这是长安传信。”

    馆陶县衙后堂内,荀攸双手捧匣,放在案前。

    荀柔抱住暖炉,看他一眼,“秋收已毕,长安还有什么急事?莫不是公达与文若说了什么。”

    他今日依旧是田野调查,半中午被唤回来。

    再之前,一次“紧急”军务,是三日前阿音攻取巨鹿郡下曲阳,一次“紧急”传信,是亲哥说愿意支援粮草,一次“紧急”消息,曹孟德攻取安平郡信都。

    这些事当然重要,但阿音攻取进展顺利,他相隔数百里,并不能指挥作战,只是听一声消息;

    亲哥心疼他,给他支援,写信来告诉一声,并不需要他立即答复;

    至于曹孟德,既已出兵,打下清河与安平只是正常操作,要等什么时候,大家齐力荡平冀州全州,才是商谈讨论的时候,在此之前,哪怕曹操进军河间,只要不与汉军冲突,也不必计较。

    荀攸每以这些为缘由,将他中午叫回,荀柔开始没发现,渐渐也能感觉得到。

    但这又怎么样?

    荀公达故意做得如此明显,是劝解之意,也是知道他不会听劝,更是明知他不听,所以不开口,而直接行动。

    还写信给他堂兄友若与亲哥荀棐,让他们写信来劝他。

    他既知是心意,也确实不会听,但也不可能责怪,那也就只能半真半假发发牢骚了。

    “是尚书令来信,信函未启,攸不知是何消息。”荀攸一脸郑重回答,似乎并不明白他之意。

    荀柔亲亲一笑,搓搓手,打开信函。

    此次出征,他与荀彧的通信比先前频繁。

    入秋后,除了报告秋收事宜,荀彧还专发了一封信来,告诉他因为天气转凉,凉州韩遂败亡后,西域通达有小国使者朝觐,以及秋收事繁,需要大量调取文书,等等缘故,所以他想将在昆明池的衙署迁回长安城。

    将天气转凉放在第一条,荀柔阅信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心情,不免会心一笑。

    既是兄弟,也是同伴,也是同僚,其中相处距离本就难以把握。

    过去堂兄主打一个坦荡公正,如今却变得委婉曲折,绝非疏远,而是更加亲厚。

    这其中曲折隐晦的感情变化,大概也只有一同长大,又身处其中的他才能体会。

    信函中白纸叠得五寸厚,内容显然相当丰富,荀柔取出第一张展开。

    “秋收毕,于八月甲申各试诸生六百八十四人,太学生五百三十六人”

    荀柔神色立即一肃。

    堂兄信中第一件,竟是取士。

    这是官职更改过后,第一次举试,不由他不认真以待。

    出于在年初太学生正确的政治选择,这一次单独的太学策试是先前商议好的,但个人报名的士人人数,打破了以往纪录,显然今年虽未取消察举,但已有更多人意识到,策举入仕,才是大势所趋。

    现今的策试不难,毕竟基础官吏大量缺口,而读书识字的人也没那么多,但随着社会稳定,识字率上升,考试的难度必然也会渐渐提升起来。

    眼下这次考试的合格率,在四分之三,与荀柔经验相符,至于剩下的总会有些固守经书,不愿学律令历法的人两汉以来,尊崇儒术的残余,只能通过时间,缓慢消解。

    信后则附了两次考试,各前五名果然,没有一个寻常姓氏。

    其中,太学第二,姓卢名昶,乃是卢植之子,颇有名声。

    而第三名

    司马懿。

    果然是司马仲达。

    “司马伯达之弟,年岁几何了?”荀柔忍不住抬头向荀攸问道。

    “去岁加冠,年岁似在二九上下。”荀攸思索着道。

    十八岁啊……

    荀柔不是没见过司马懿,但忽而在这种情况看到其人名字,多少还是有些神奇。

    不过,也就是一句感叹,毕竟司马家明面上一直支持他,他不能能无聊将其黜落,而司马懿虽然步入仕途,也得从基层干起,说反骨什么的,为时尚早。

    太学前列俱是少年官宦子弟,士人策试政治意味却更加浓厚。

    第一名,董昭。

    原袁绍所任命的河内太守。

    降后原有五品下虚衔,却又报名参加取士考试。

    该说这位见风使舵,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然而,接下来荀柔就发现,这封信后,堂兄有且只附了此人一篇文章。

    上太尉以恩功封爵定民心策

    恩、爵

    未读文章,只见这两个字,他就感到心中凛凛一寒。

    几乎瞬间,他便忍不住了联想到冀州种种阻碍,并更进一步怀疑,莫不是旧爵名门这么快恢复,嚣张得舞到他面前。

    荀柔握紧拳,定下心神,若是如此,堂兄不会将这样一篇文章特意送来。

    “今天下之乱至之者二,一曰外戚,二曰豪强,皆使民不得保其财。

    “二者前有董承,后有袁绍,虽皆为太尉所平,然观其行事,皆以其身欲得利益,阴附徒众,以图叛逆之事……”

    读至此,见文章以一个隐晦的马屁开篇,荀柔神色稍缓。

    并非是因为对方奉承得好,而是意识到自己方才的确猜疑过头。

    继续看下去,这篇文章的建议,乃是将如今多出身边辟的将领,封邑于地方,即豪强与外戚族地。

    将军需守军营,常行军在外,不能久驻采邑,如此可避免割据地方,而有此一封,便可以让外戚和豪强忌惮。

    要反驳,荀柔随便一想,就可以说出十条八条。

    这篇文章归根到底,还是一通马屁。

    董昭或许以为他碍于朝廷制度,不好给手下这些边地出身的将领分封,所以炮制出这么一篇文章。

    但文章也并非全无可取,就似堂兄最后所题或可施于益州。

    荀柔微微心动。

    蜀道难,蜀人难治,但天府之地的丰饶,也让人不忍相弃。

    能借武将势力,形成平衡么?

    他原本已准备取消封爵中的采邑制度,改以岁币,就在年底开始实行,若再倒车回去,是否会造成更长久的问题?

    荀柔缓缓放下这一封,准备再考虑后决定,接着拿起下一张信。

    这封开篇,是荀彧本人给他的,关于冀州治理的建议了。

    荀柔呼出一口气,竟有一种终于来了的感觉。

    第274章 劝说

    “子曰:无欲速,语速则不达。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闻弟患冀州之不治,近常为自苦,岂不知冀之弊,历来已久,非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