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全文完】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全文完】(第6/14页)

 张居正辞世,朱翊钧辍朝七日,各种封赏、祭坛都按照最高规格给,赐谥号“文正”。

    皇太子三岁那年,朱翊钧为他开蒙读书,讲官是癸未科状元朱国祚。

    朱国祚能高中状元,才学自然没得说,但朱翊钧最欣赏的一点是,他既不崇尚程朱理学,也不倡谈陆王心学,只论治国之道,满心满意都是黎民社稷。

    此人品行才学都没得说,给儿子挑选开蒙老师,朱翊钧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除了讲官,朱翊钧还把王安给了皇太子,做伴读。王安收了个小徒弟,名叫刘若愚,很是机灵好学,朱翊钧看着不错,也给了儿子。

    这些年,朱翊钧先对武进士考试进行改革,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骑射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和科举一样,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武艺反倒是最基础的要求,更注重军事素养和对火器的了解。

    大明律法连刀枪剑戟都禁止普通百姓持有,更别提火器。所以,武进士的选拔也不针对普通百姓,而是必须在军营服役的将士才能报名。

    朱翊钧也取消了募兵制这种类似雇佣军的招兵模式,对陈旧的卫所制也进行了改革,改为在一定年龄内必须履行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义务兵役制。

    另一方面,由国子监、各地县学、教谕负责,在全国各地兴办学堂。

    学堂里也不止学四书五经,也学习算学、天文、地理等等。不仅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也学外邦语言。

    鼓励大家读书,但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将来能考功名入仕,而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

    经过多年沉淀,大明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制造火器的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什么东洋南洋西洋,英国荷兰佛郎机的海军统统不敢在大明水师面前造次。

    这些国家非但不敢进犯大明,连同整个南洋地区,但凡大明属国,西方侵略者迫于大明帝国的威慑,也不敢轻举妄动。

    欧洲各国都在航海,到达一片新的大陆,就开始大肆劫掠,屠杀当地土著。

    早在一百多年前,永乐皇帝就命人打造宝船,派遣三宝太监下西洋,带回来不少好东西。在逐渐兴起的大航海时代,又怎么能落于任何?

    虽然大明不劫掠不屠杀,去看看其他大陆有什么好东西总是可以的吧。

    于是,朝廷与东南一带最大的船商历时五年打造的豪华巨舰,其排水量按照大明的重量单位超过三百万石,换算成西方的重量单位达到了两千吨,上面装备了最先进的大炮和火枪,经过罗盘改进而来的指南针,以及西方此时还尚未出现的望远镜。

    大明的舰船不惧任何风浪,更不惧海盗。

    而差不多大小的舰船,大明一共制造了三艘,还有更小一些,承担不同功能的舰船大大小小数十艘,组成一支舰队,准备远航。

    朱翊钧正在发愁,派遣谁作为使者,率领这支舰队远行。有人却主动站出来:“陛下,臣愿受命前往。”

    此人正是冯保。

    “大伴要去?”朱翊钧皱眉,有些迟疑,倒不是觉得冯保无法担此重任,只是航海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他舍不得和大伴分别这么久。

    冯保有充分的理由说服他:“没有人比我更适合。首先,我通晓佛郎机语。”

    这些年来,不少西方传教士活跃在东南沿海一代,带来不少他们国家的发明。朱翊钧还曾召见过一名葡萄牙传教士,名叫利玛窦,冯保和此人也有颇多接触,葡萄牙语学得可好了。

    语言问题,确实很重要。但是,现在的大明不是只有他一人会说葡萄牙语,朱翊钧还有别的选择。

    “其次,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未来的大明最需要什么。”

    这才是最关键的,农业发展起来,全国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激增,人们挣脱土地的束缚,势必要寻找新的发展。再加上朝廷兴办学堂,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预见,百年之内,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必将如约而至。

    大明需要的不再只是木头、香料、农作物,还有石油、矿产、稀有金属。

    朱翊钧问:“最后呢?”

    冯保笑了笑:“最后,还有一点私心。”

    “什么私心?”“登陆美洲,拯救印第安人。”

    这只是个玩笑,冯保并不是真的要去拯救什么印第安人,他只是委婉的向眼前这个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坦诚自己另一重身份。

    但朱翊钧并不意外,从小到大,冯保负责他的饮食起居,是和他最亲近的人,比父母、皇爷爷、张先生都要亲近。

    他的不同寻常,朱翊钧第一个察觉,并且曾经反复验证过。但冯保不提,他也不提,毕竟,谁还没点儿小秘密。

    朱翊钧同意了冯保的请求,还向小时候那样,拉着他的手,嘱咐他:“西洋虽好,但大伴也要早些回来,我会想你的。”

    他儿子都好几岁了,竟然还这么会撒娇。

    改土归流并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光是四川一个地方,就有好几十个土司,还有贵州、云南、湖广……懂事一些的,早早的顺从朝廷安排,接受封赏,把权力交出去,百姓也跟着过上了好日子。

    还有一部分土司,宁可贫穷,玩命儿搜刮民脂民膏,也不肯交出手中权力,让朝廷派遣流官治理。

    改土归流的政令推行了十几年,爆发过几次冲突,少数“钉子户”仍是顽固不化,朝廷也很头疼。

    其中,最难缠的要属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

    从唐朝开始,杨氏历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节,到杨应龙这里,已经是第二十九代。

    杨应龙表面归顺明廷,其实早有不臣之心,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又擅用宦官,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杨应龙为人狡诈多疑,好以诛杀立威,结怨甚深,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

    杨应龙听信宠妾谗言,杀了正妻及岳母,其妻叔向朝庭告其有谋反之心。

    贵州巡抚叶梦熊也上奏杨应龙不法诸事,奏请加快播州地区改派流官治理。但四川巡抚李华龙却以松潘地区动乱不安为由,奏请暂免勘问,二人意见相左,互相弹劾,以奏疏的方式,在朱翊钧面前吵架。

    而此时,朱翊钧派出的锦衣卫传回消息:杨应龙认为四川官军弱不经战,非常轻视,欲起兵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

    对朱翊钧来说,这可真是个好消息。搞定了杨应龙,杀鸡儆猴,还怕别的土司不从?

    他立刻命李华龙召杨应龙赴重庆府勘问。杨应龙抗命不出,朱翊钧派刘綎领兵进剿。

    以大明目前的战力,杨应龙也就是牵起挣扎了一下。刘綎在收复缅甸的战役中早已威名在外,杨应龙手下苗冰畏惧刘珽,一听“刘大刀至矣”,往往不战而溃。

    刘綎率军一直攻到了杨应龙的老巢,此贼见败局已定,和爱妾一同自缢。

    朱翊钧下令,不许刘綎屠城,只抓了杨应龙的儿子和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