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完结+番外(第3/20页)
释道之说不满,尤其痛恨帝王沉湎佛说,曾上《谏迎佛骨表》,抗颜直谏,可以说对佛教学说毫无好感,便是倡行古文,亦有重申道统、挽救人心之意。此时听得这番介绍,真是既为道统昌明感到高兴,又为那“吸收佛道”之语感到犹疑。
宋元之际。
南宋遗民周密对所听到的内容相当不满:“若非奸人贾似道专用道学之士,列之要路,贤才无进,国朝如何速亡?其时理学不仅无用,更有亡国之罪,岂能定为国本!”
明清之际。
素来对理学末流颇有微词的顾炎武也不禁皱眉,尤其是水镜中“元明清”几字更令他不喜:
“今日之理学空谈心性与天道,岂有孔孟经世之义?其不自知已堕入禅学虚空矣!此种流弊,追根溯源,少不得要问一问前宋之朱晦庵。”
他摇摇头,本便为经世之学孜孜疾呼以求抵抗理学末流的心思愈发忧闷起来。
【监生也就是国子监生员,指明清时期那些在国子监读书的人,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类似我们现在的北大清华。
不过在乾隆以后,国子监含金量就比较水了,只剩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所谓的祖先“功业”或捐钱来取得监生资格。买进大学,就是这么容易!】
楚棠阴阳怪气地抖了个机灵,水镜下的蒲松龄随即愤然,他对时下的这些风气一向不耻,此时听楚棠如此言语,既有借他人之口一吐胸中块垒的爽快,又有种丢人丢到后世羞愤。
许多正直之士也有如蒲松龄一样的感受,水镜提清朝的次数本便少,一提还是公开处刑,如何不让人掩面害臊?
倒是通过这些门路进入国子监的生员被当中揭穿取笑,立即就涨红了脸,嚷着本家自有资财干你何事,仿佛这样就能抵过周遭意味深长的目光。
其他如韩愈、欧阳修、范仲淹等曾参与主持教育革新的人听到这些也觉忧虑。贤才关乎国家之治,堂堂国子监尽是些纨绔子弟,不但不能进贤,反而败坏天下学风。这么想着,对那清代的国子监就更无好脸色。
太极宫。
李世民若有所思:“如此说来,那鲁四老爷的监生十有八九也是购来的?”
他沉吟,心里盘算着要责令有司引以为戒,毕竟他可不想被后世这么追着损什么买进大学。
【文中说四叔“比先前并没有什么改变”,这句话很有意思,它不止指的是四叔的外形变化。】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新式学问已经流行起来了,四叔弹的还是理学这个老调子,自倚的仍是从前清捐来的监生身份,他的思想没有什么改变。】
【再往后看,“说我胖了之后随即大骂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发现华点了吗?】
众人:?
这个问题多少有点超纲了。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人物,但这时已经是民国了,辛亥革命都发生了帝制都完了,还在这儿L骂前清的康有为,会不有点太过时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朱元璋以及一众帝王神情一凛:!!!
行了,不用猜来猜去遮遮掩掩了,后世真把皇帝折腾没了。
“没有皇帝,谁来统领天下之事,这岂不是要乱套了吗?!”杜牧难以置信。
“那后世中华,由谁来主持?”李商隐同样震惊。
北宋。
欧阳修等人讷讷难言:“君者一国之象征,万民之所仰,没有皇帝人心凭何而聚,万民凭何而安啊!”
很多时候,帝王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意义。
奉天殿里,朱樉后知后觉地一拍大腿:“父皇啊!”
朱元璋好险没被这一嗓子吓到,回过神来脸更黑了几分:“大惊小怪地嚷嚷什么,咱还没龙驭宾天呢!”
朱樉没有在意自家父皇的黑脸,反而一把攥住他的明黄袍袖,颤颤巍巍道:“父皇敢情后世那个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换了个没有皇帝的天啊!”
朱元璋:
闭嘴吧,不用再给你老子心上扎一刀。
黄安。
耿定理收回张大的嘴巴,看了看天上的水镜又看了看旁边的李贽,语气恍惚道:“宏甫兄,后人比你敢想多了。”
李贽同样错愕,虽然好友天天因为他语出惊人说他大逆不道,但他也不曾当真设想如此啊!革命革命,难不成革的是皇帝的命?
各个时空陷入难以言喻的沉默,时帝制完结的结局太过超前,虽然先前观看水镜不少人便多有猜测,但当真听到这四个字还是会觉得恍惚惊愕。千年轮转,王朝变换也成了平常事,可从没有人想过会没有皇帝。
推翻了清朝就不要皇帝了吗?那又由何人引领华夏?
退一万步说,那位伟人和水镜里授勋的那个人,难道就不是后世的皇帝吗?!
第 132 章 祝福4
惊人的消息在众人心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楚棠却仍是毫无所觉,她将这个问题轻轻宕开翻到下一页课件。
【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他书房的陈设。】
【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夀”字,陈抟老祖写的。陈抟老祖是个道士,他的思想对宋元理学和道教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两边挂着对联,一边脱落,一边写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呵~”水镜下的柳宗元忽然冷冷一哂。
刘禹锡感到奇怪:“子厚为何发笑?”
柳宗元眼中微有讽意:“鲁四老爷先前大骂新党和那康有为时,可半分看不出心气平和的模样。”
柳宗元亦有革新之意,时人有以新党目之,故而对此多了几分敏感。
刘禹锡闻此亦深以为然:“昔年嵇、阮二士不满司马氏以名教标榜,非汤武而薄周孔,非是真论周公、孔子之过,惟厌恶名教之虚伪耳。鲁四老爷标榜理学空谈心性,依我看,比之嵇、阮二人嘲讽的伪士,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人对视一眼,对那所谓理学也生出了几分迟疑。
北宋。
苏轼觉得好奇:“文章无闲笔,倒不知这脱落的上联是何内容。”
话音刚落,就见水镜后的楚棠仿佛听见她的问题似的,接着道:【这副对联也有些说道,出自朱熹的《论语集注》,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朱熹是理学大家,他注的《论语》更是后世科考的官方教材,挂“朱子语录”,符合鲁四老爷理学监生的身份。】
宋朝。
苏轼以手支颌:“官方教材?如此说来,那朱熹倒是我大宋的董仲舒一类人物?”
董仲舒谏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在庙堂的地位,也难怪苏轼作此联想。
鹅湖。
被两边学子许许多多眼睛注视着的朱熹险些维持不住谦和凝重的神情,为《论语》等先圣典籍作注是他毕生的追求,“品节详明”等句也的确是他在注解中写下的文字,但后世科考的官方教材???
朱熹的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