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我爸爸是朱棣!》 40-50(第8/26页)

了他的粮食,所以平时官员想要休息一下,那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家里有特殊情况,比如家中有人去世,不然,就是你病了,老朱都不一定批假。

    要知道大明朝官场虽然不像头一两年那么缺人,但老朱还是觉得手下人少了点,所以效率才一直不让人满意。

    病假?

    来来来,老朱让人给你看看,真病了就好说,要是一点小毛病就想着偷懒,那老朱就不跟你客气了。

    吃着他老朱的饭,还敢跟他老朱耍花腔,你说你,是不是找死。

    当然,你要真病了,朱元璋也不是那么惨无人道,病假可以休,休完回来,把之前欠

    下的事儿加倍补回来就行。

    看,他老朱是不是很够意思。

    如此一来,满朝文武除非是家中有特殊情况,否则,只要不是病得爬不起来,他们都要去上朝,朝会结束,蹲也要在自个所属的衙门蹲着。

    在同僚的帮助下,哪怕没精力处理公务,躺在那蹲在那,也能把这一天应付过去。

    而每日的朝会,官员们需要天还没亮就要到宫城脚下集合,再鱼贯而入,一起来到金銮殿听政议政。

    平日里没啥大事的时候,朝会就比较简单,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老朱其实也是觉得这个仪式不能少,但没啥大事,瞎站着说废话,那又很浪费时间。

    于是朝会就是,老朱有事说事,说完再问大臣们有没有事,真有事他就听,废话他都懒得听。

    朝会结束,大家就各回各衙门办事。

    这一办公就是一整天,中间除了吃饭、被朱元璋传召、或是跑一趟外务(顺便透个气),基本上是没啥休息时间的。

    脑力体力的消耗自然不必说。

    按理来说,下面人工作这么努力,你老朱也要表示表示吧,这午餐供应要好一点吧,两顿茶点应该有吧。

    但是,他朱元璋是谁?

    官员俸禄都精打细算的人。

    各官员办公衙门自然是有午饭供应的,但品质嘛,只能说不难吃,顶饱,每日两菜一汤,白饭或窝窝头随你吃多少。

    朱元璋觉得自己是真够意思了,他大明百姓还有很多吃不起饭的呢。这些当官的能吃饱,吃撑都行,还有什么可挑的。

    至于茶点。

    要是老朱听见了,怕是要让你去流放常去的偏僻地区尝一尝当地特色茶点。

    天还没亮就要离府上朝,官员们只来得及在家里简单填一点肚子,朝会结束,大家能不饿嘛。

    一开始大家还忍着,只能大口灌茶水,坚持到放午饭,下午饿了,继续灌茶水,坚持到下衙。

    朱元璋倒是说白米饭、窝窝头随你吃,可大家还真把自己撑死啊。文官们饭量小一点,到了下午就又饿了。武将倒是饭量大,可他们消化也快啊,到了那个点也饿了。

    后来,不知是谁起的头,从家里带小食盒过来,装些冷了也软口的茶点,下了朝会和下午饿了,就拿出来吃一点。

    各衙门带小食盒,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也是他默许,大家才逐渐开始习惯从家里带吃的。

    文武百官就又一次亲身体会了一下,姓朱的是真抠啊。

    朱元璋抠吗?

    他觉得自己那不叫抠。

    都是这些官员太矫情,谁还没饿着肚子干点活了,一日三餐都有得吃,比贫苦百姓不知幸福多少倍了。

    朱元璋就私下跟马皇后吐槽,富贵人富贵病。

    总之,想吃茶点你自家带,他老朱就供午饭!

    后面也不知是不是官员们带小食风气太‘猖狂’了点,朱元璋的午饭供应质量也越来越差了。

    以前还有两菜一汤,汤菜还是热乎的,后面就变成一菜一汤,送过来差不多就凉了,最后居然变成一个菜,只有主食还是随你吃。

    可那菜

    文武官员都气鼓鼓。

    你朱元璋是不是太过分了,狗食都比这好看啊。

    于是大家一起抗议,你朱元璋不能这么不体恤下属吧(抠门),这待遇不说变好,怎么还越来越差了呢。

    朱元璋就把骂‘狗食不如’的官员充军了,然后大手一挥,唯一的一顿午饭供应也取消了,想吃啥好的,你自己想法子。

    家里带也行,出钱让人做了送来也可,反正他老朱不负责了。

    文武百官:“”淦!

    于是,发展到现在,各衙门办公的官员们,有条件的就从家里带,要么到点了,家里派仆人送饭到宫门口,宫人帮忙拿到各部衙门。

    没条件的,就去距离宫城不远的庆祥街,这里一条街都是做生意的,街面上还有很多卖小食的摊贩,价格还算实惠,至少比起酒楼来说,这也是家产不丰,囊中羞涩的官员比较好的选择。

    家里带饭的话,夏天容易嗖,冬天容易冷。

    所以,官员们要么是家里送,要么就在小街边摊将就将就。

    刘松就属于家产不丰,囊中又很羞涩的‘穷’官。

    他家道中落,父辈就没啥资产积累了,好歹家中还有书可读,熬过元末战乱,大明朝建立,他被举荐出仕,运气好被当时的御史中丞刘伯温看中,成了一名小御史,也算有点御史天赋吧,这就一路干到了如今的四品御史官职。

    官是升了,俸禄也随着官职涨了,可刘松这家境吧还越发清贫了。

    这除了刘松本人性情固执、孤傲,不和官员同僚人情往来,自然也没有私下收点‘贺礼’的缘故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给官员开的俸禄是真不多,但养活一家几口人是没问题的,就是养活,养不富贵。

    而朱元璋也不信,他手下的官真就靠着这点俸禄过活。

    那些家族底蕴深厚,家产丰富的,还有和地方豪强地主沾亲带故的,总之,他朱元璋如今的朝堂上,真正的贫苦出身,除了跟着他打仗的那一批老哥们,那还真没几个。

    但跟着他打仗的老哥们,他也论功行赏了,再不济也是个小地主了,后面他们还不知足,私下吞了不少地。

    而朱元璋建国初期是真缺人,加上他班底很缺文官人才,治国又跟打天下不同,不可能光靠武将。

    为了吸引文官人才,鼓励读书人出仕,朱元璋下令,出仕当官的可以减免一定数量的徭役赋税。

    洪武三年,朱元璋看科举选出的人质量实在太差,就是他缺人缺得眼干舌燥了,都勉强不了自己用一用那种差。

    所以洪武四年朱元璋就取消科举选人,让各地举荐才德品干好的实干人才,朝廷筛选,然后分配官职。

    另外朱元璋还建立国子学,让各地举荐优秀的读书人,放在国子学培养,而国子学也算是朱元璋用来培养人才的摇篮。

    如今大明各处上任的官吏也有一些是从国子学出来的人了,可大明的官员,更多的还是那些在元朝也当过官,或是混得不错的地主豪强家族出身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