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20-230(第25/26页)

家搭上两句话的,毕竟难保就是将来在一处做事的同僚。

    齐周原本还觉得,刘焉这位抢先一步提出重启州牧制度的人,应当是个枭雄人物,或许接旨归接旨,还是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的。

    但刘焉似乎很符合这片益州土地给他的印象。

    如今还算是冬日,四野之间无有繁花春树,不过气温要比长安高出不少,更别说是幽州那种苦寒之地。

    这刘焉也得算是和善可亲之辈。

    “李蒙”含糊地回道:“谁说不是呢?”

    至于这个判断有没有出错,和他这个来益州游览长见识的人可没有关系——

    且不说益州这边李儒和刘焉在齐周面前的过招,在荀悦响应了征召入朝,崔钧从并州赶来后,乔琰所倡议发起的法令变更调整,随同田耕前的筹备工作,以及弘文馆那边的招募工作同时开展了起来。

    春耕季节到来之后忙的是三州的百姓,春耕到来之前,忙的则是这些官员。

    长安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员只知道乔琰在行军打仗上的本事很高,跟她在政务上的合作却很少。

    如今倒是正面领教了一番。

    这位乔侯该怎么说呢……

    在长安的元月气氛未尽之际,她就已表现出了一派“人才挖一挖总是能有的,时间挤一挤也总是能有的”这种态度,不断将人力和时间成本投入到她划定的三线并行之中。

    这种可用之人都给投入工作岗位的态度,让先行拜谒过了天子后前来拜访她的河南尹司马防,在这出拜访之后的五日内,就将自己的长子司马朗给送到了太常卿做事。

    但事实上,眼下的情况叫做五线并行可能要更合适得多。

    身在并州的马钧已经按照乔琰去信一封中所说的那样,开始对神臂弓展开研究。

    按照乔琰的想法就是,既然蹶张弩的存在已经被其他各方获知了,她能凭借着这种移动不易的武器发挥出的优势就会大幅度削弱。

    所以她不能还停留在原地。

    稳固的炮台提升了,是不是就应该转向灵活射击了?

    另一方面,并州的乐平书院已经在年假之后重新开学,继续乔琰以十年为周期的人才培养。

    同时开展着乐平月报的文化传播工作。

    这种惊人的效率,让王允黄琬等人都理解了,为何并州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入凉州入关中,最终达成兵定长安的结果。

    但同时,并州出身的官员在养生方面的行动也让他们叹为观止。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位居大司农的程昱。

    乔琰也从中推动了一手,以防有些人身兼数职,在这春日未到的时候就忙碌病倒了。

    华佗本人暂时还不可能从并州转入长安,改为替这些官员做定期的身体检查。

    这和华佗的行医志向是有冲突的。

    但自他来到乐平,在乔琰的提议下开始整理《备急方》这样的东西,却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虽还不能说与原版的《肘后备急方》去比较病症记载的完整,但其中关于各类生活中常见病症的调理、疾病的预防,以及提高身体素质的养生手段,都已经有了个可初步推广的框架。

    也很快以成文的方式给这些关中官员人手发放了一本。

    拿到此物的荀悦朝着来给他送此物的荀彧看去,神情中有一瞬的无语。

    荀悦和荀攸的外表是有点像的,他也不喜欢说话,故而在早前过起了隐居生活,现在能被乔琰请到长安来,倒不是乔琰一通对法令和民生的前景规划将他给说动,而是因为荀爽荀彧和荀攸都对乔琰的行事表现出了认可。

    不过这位“性沉静,美姿容”的荀氏子弟,现在有点怀疑,他们这祖孙三辈是不是都对乔琰的认知还不够完备。

    但局势如此,民生如此,非要荀悦说的话,他也宁可多做一些事,起码要比早前宦官当道、士人无有出路的情况好了不知多少。

    他只是忍不住跟荀彧调侃道:“我现在算是知道,你们为何要极力建议我前来了。”

    因为乔琰的想法太多了,她本人又太有行动力,为了让这些措施落成,总得挖掘出更多的人填补进岗位中。

    和荀悦有同样想法的是陈群。

    陈氏有“三君”美名在外的是他的祖父、父亲和叔叔,并不是他本人。

    律令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制定起来很琐碎,因其关系到赏罚执行,负责掌管此事的也最好是天子心腹,现在却让他成为了其中一员。

    这很难不让他怀疑,是知道他有多少本事的父亲直接把他给卖了。

    可惜这种猜测显然不适合去当面问陈纪,陈群最多也就是在办事的时候心中嘀咕了两句。

    何况如今这幅长安城中欣欣向荣的景象,令有真材实料之人在忙碌之余也只觉心中欢喜就是了。

    再者说来,乔琰的事务安排除却极个别的情况之外,也只集中在成年人身上。

    比如说在前来观看天子登基典礼的乐平潜力股中,和荀彧有过一段师徒关系的诸葛亮,就在得到了乔琰的准允后参观过一阵长安农事项目的筹备,也在从中参与了几日。

    但即便乔琰看得出他在其中的潜力,也没打算让他直接从实践操作开始,而是把人丢去弘文馆旁听那边的辩论会和各方士人的展示环节了。

    开拓见识可以,直接上工就不必了。

    再过几日就让他回乐平继续读书去。

    反正那些各个派系的士人大多是拔出一个带起一群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乔琰还不至于到真在内政岗位上缺人的地步。

    真要说的话,她缺的是技术型人才。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像是马钧和毕岚这样的,实在是不务正业得很。

    可乔琰始终奉行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深知,这种人才发挥出来的作用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

    只可惜,能留在记载上被她挖掘出来的少之又少。

    她也只能寄希望于随着乐平的数学发展,马钧能培养出更多弟子,能暂时缓解她的燃眉之急。

    然而这还不够。

    计算不意味着创新,所以她还需要通过奖励开创者来不断寻找潜力股。

    想到这里,她就忍不住往黄月英的方向看了一眼。

    这孩子到底什么时候能学成呢?

    这会儿因为乔琰意图将乐平月刊的数量扩张,送到关中的缘故,昭姬的人手不足,黄月英继续留在此地帮起了忙。

    大概是因为精神专注的缘故,她并未留意到同在此地的乔琰投过来的希冀眼神。

    奈何并不存在时光机这种东西,乔琰也只能等着她们慢慢长成。

    蔡昭姬忽然在此时开口问了句,打断了乔琰的沉思。

    她问道:“说起来,君侯今年有给邺城朝廷那边送年礼吗?”

    吕令雎也在此地,正跟黄月英在旁边一起整理月刊,一听到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