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180-190

您现在阅读的是零零文学城www.00wxc.com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180-190(第23/27页)

得多。

    想到自己还一度用司马懿的长寿,来给系统解释自己为何要选择在体质上加点,若是此人真出现在了乐平书院内,还以她作为榜样的话,可能她的心情又要微妙一下了。

    一时之间门她也很难做出决断,像是司马懿这样的存在,到底要不要纳入麾下。

    但此时,比起已经落入了书院口袋里、短时间门跑不走的诸葛亮,比起那些未知的学生,乔琰还是更在意荀彧的去向。

    这可是荀彧啊……

    荀文若此人,观其生平举止,实在有些矛盾复杂。

    他劝阻曹操进魏王,到底是因为此举叛汉,还是因为此举不利于救天下,在准确的答复没从荀彧的口中说出来的情况下,乔琰也不会轻易下一个定论。

    荀彧这位被何颙评价为王佐之才的存在,是否适合于乔琰意图建立新秩序的一套逻辑,在并未进行正式磨合的情况下也未可知。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荀彧本人的水准,加上其背后的颍川人脉,让此人一旦遇上合适的主公,必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他是当之无愧的王佐之才。

    所以荀彧在当前的局面下不投向她,可以,但她总得知道他要往何处去。

    杨修回道:“我跟奉孝先生打听过,他说荀文若有意往荆扬一带游历,看看那一片的战况。”

    荆扬?

    乔琰方才有一瞬皱起的眉头又舒展了开来。

    荆州的刘景升对外的名头尚可,但其只能偏安一隅的能力,注定不会是荀彧的选择。

    至于还算出彩的孙策,无论是拥立天子的可能性还是能救天下的可能性都不高,以荀彧的眼光会选择他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那么便还不必担心他会造成什么麻烦。

    她起身朝着杨修说道:“走吧,回并州一趟。”

    见乔琰走得仓促,杨修一边疾步跟上,一边问道:“君侯竟如此看重那两个后生晚辈?”

    乔琰好笑地回道:“你才比那两个孩子大几岁,便以后生晚辈来称呼了?”

    杨修也只是比诸葛亮大六岁而已,说不定比一比心理年龄,还是诸葛亮更大一些,不过这种话,出于对她这主簿的心理状态考虑,还是别说了。

    她便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他们,而是因为棉花田。”

    乔琰没有亲自种过棉花。

    这不是什么现代人所必须掌握的课程。

    乔琰麾下的人里也没有哪一个是种过棉花的。

    那么就不得不提防一下它被种坏的可能性了。

    这毕竟是一种能提高民众过冬生存率的战略物资,多费些心思也不为过。

    在三四月里,她需要确保去年扫平的凉州无有反复之事,且春耕顺利展开,也需要给董卓一点压力,故而必须坐镇凉州。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她也只能将棉花种植之地从开垦到播种迁苗的事情,全部交给下属来处理。

    在这六月里倒是可以离开去看一看。

    这也正好是棉花的苗期。

    顺便,只能说是顺便,去看一眼诸葛亮和黄月英二人。

    乔琰绝不承认,她对自己的蝴蝶效应所造成的这个结果实在有些好奇。

    事实上她的这个选择也并没有错。

    当她这位并州牧紧急赶回并州的消息,经由董卓在凉州的眼线送到长安后,这位已经失了大半雄心的枭雄下意识地松了一口气。

    虽然不知道并州出了何事需要让她在此时分心,但起码有这种仓促离开的表现,注定了她在一两个月内都不会发起对长安的进攻。

    等两个月一过,就是秋收之时了。

    在今年并未发生旱灾蝗害的情况下,关中平原无愧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举目四望都可看到田地中正值繁茂生长的作物。

    这无疑给了董卓囤积起一批军粮的信心。

    有了这一批粮食,他也就更有了驾驭军队以阻挡乔琰进攻的资本。

    但董卓的这种表现并未逃过李傕的眼睛。

    在聚众议事结束后,李傕便又一次找到了贾诩。

    “文和先生应当已经看到相国的态度了,他觉得自己能将乔琰给拖垮在凉州,也总有找到反攻机会的时候,可关中被包围在荆益凉并四州之间门,各地并无流民因为天子在此而来投,到最后在人数上吃亏的只有可能是我们。”

    “总不能指望长安民众今日生个娃儿,明日便长到能上战场的年龄是不是?”

    李傕这话倒也是话糙理不糙,比人口的补给,长安是绝对吃亏的。

    董卓未必不知道这一点。

    但他在觉得还有退路的情况下,在心理状态上越发趋于得过且过。

    ——贾诩所提出的中策和下策里的那两条退路。

    这不是能轻易扭转过来的心态。

    李傕信誓旦旦:“这更可说明我们的决定没错。只有先从相国这里夺取权柄,打出一场扭转他想法的胜仗,才能改变眼下的局面。”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没有一刻从贾诩的脸上挪开,并不难看到贾诩的神情里微有怅然之色。

    想来也对。

    贾诩选择支持董卓,为他出谋划策,原本就是在迟疑再三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要让他彻底变更立场,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

    他在行动之前还有犹豫,反而更让李傕觉得,贾诩提出的种种计划都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种稳重,也必然包括在夺权之后的反攻凉州计划。

    好在没过多久,他就看到贾诩目光转为了平静,像是做出了决定,问道:“你和王子师那边的接触如何了?”

    李傕回道:“先生所说不错,乔琰在并州执政期间门结交的太原王氏乃是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之间门的交情并不多。”

    换了李傕他才不会在意这种区别。

    就算贾诩这么说了他都差点没记住,还觉得这些世家真是麻烦。

    他靠着自己为数不多的记忆力,在和王允交谈的时候说——

    让并州牧杀入长安成功救驾,对王允和其背后的祁县王氏的好处十分有限。

    所以王允还不如和他们合作,等击退了乔琰后重新掌握凉州并州,而后四方收拢势力,兴复大汉。

    这才是兴复家族的正道。

    李傕撇了撇嘴,“反正我们都拥立的是刘协,最终结果是一致的便无妨。他也不想让一个女人实现了带兵护驾的职责,成为未来朝堂上首屈一指的功臣吧?”

    乔琰的性别问题在她于二州所建立起的功业面前,根本就不是什么要紧之事。

    就连她麾下那几个知晓她真正野心的部下都因为实绩而未有质疑。

    可对她的敌人来说,这倒未尝不是一个可以用来攻击的理由。

    比如说李傕就是这么想的,也在试图说服王允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零.零.文.学.城 WWW.00WXC.COM,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